三月辛巳,长安城外,渭水畔。
今天是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即三巳(元巳、除巳、上除)之中的元巳。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虽然三月初三已过,眼前见到的这一幕却与诗中情景相合,看着石滩上莺莺燕燕戏水的场面,刘恭就不自觉地想起了杜甫名篇《丽人行》里的这一句话。
这跨越了几百年的相同情景,亦是出于一样的原因——上巳节。
《风俗通义》:“巳者,祉也,邪疾已去,祈介祉也。”
唐时的三月三日为上巳节,是沿袭“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固定日期的规定,而在那之前,上巳节就在上巳日,是没有固定时间的。
蔡邕曰:“《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风乎舞雩,咏而归。’自上及下,古有此礼。今三月上巳,祓禊於水滨,盖出於此。”
《兰亭集序》载:“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注1)事也。”
说的都是人们到水边手执兰草洗濯身体,祓除不祥的情景,此谓之“祓禊”。
高后称制时,因天子年幼诸事不理,刘恭深居禁中,一年里也只有在上巳节这天借着祓禊的机会,才难得出城戏水游玩一趟。
太皇太后既崩,未央宫内完全由刘恭亲自做主。出城就显得随意许多,只是太后或者天子一句话的事情。
今年祓禊与以往的不同之处在于,孝惠皇帝后宫已归。宫中随太后张嫣出行的除了些许女官,便再也见不到年长的幽怨女子。
再加上外朝随行的大臣宗室们都离得稍远,并不于禁中内臣女子一处,所以此时渭水边的场景便较往年少了几分暮气,无拘无束,更添许多青春与活力。
陆贾拜太中大夫,已经离开长安。带着谒者仆射张释之出使南越去了,五铢钱陆续开始在各地发行,最初为了让问题看上去更为难解而刻意压下的“纳粟拜爵”。也随着新钱的颁布逐渐施行了起来。
正如左中郎将晁错所说:“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不过半月的光景。长安城内先一步得到消息的商人巨贾便纷纷解囊。争相拜爵,表现得十分踊跃。
虽然捐赠万二千石,汉二十等爵第十八级,仅次于彻侯、关内侯的大庶长还没出现,但是经过丞相陈平改良之后,只可以免除徭役的第九级五大夫(注2)行情却是十分火爆。
想起史上这道诏令一下,没几年就使得边食充盈,随后入粟郡县。郡县皆足,继而减租免税。才有了后来为人称道的“文景之治”中“三十税一”之薄赋(注3),刘恭心情更是大好,连带着对太后两个长御谢琴、谢飞都和颜悦色了许多。
隔着帷幔与太后张嫣一道坐在莞席之上,看着清丽少女们在水里嬉戏玩闹,相互泼水为乐,刘恭只觉得神清气爽,脸上的笑意就没有断过。
暮春之月,天气和暖,没有夏季的炎热,春风拂面,带来淡淡的青草香味,走出略显压抑的宫殿感受大自然的安宁,真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眯着眼享受了一会儿,刘恭收回视线,转头对着太后张嫣,道:“五祚、长杨两宫整修已毕,朕准备在入夏之前离宫移驾,太后与朕同往,换个环境权当是避暑,可好?”
秦始皇在位时,曾在先代基础上大建离宫别苑,有所谓“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之说。
《史记正义》引《庙记》云:“北至九嵕、甘泉,南至长杨、五祚,东至河,西至汧、渭之交,东西八百里,离宫别馆相属望也。木衣绨绣,土被朱紫,宫人不徙。穷年忘归,不能遍也。”
上林旧苑规模本就十分庞大,虽未如汉武帝那般扩建,但想要在几个月内全部修整一番也不可能,刘恭早前问太后张嫣属意何处居住,就是为了有选择性地修葺宫室,以免匠做少府耗时费力,既花费了不必要的钱财,又拖延了工程进度。
单就在选好的两座既有秦宫长杨宫、五祚宫上整修洒扫,两个月时间足矣。
一直想找机会宽慰刘恭的太后张嫣难得见他像今天这么开怀,出城的诱惑也使得久居深宫的太后张嫣有些心动。
上一次随舅舅孝惠皇帝至上林苑田猎还是在十来年前,而后舅舅染恙卧床,便再也没有带自己出宫燕游,接着是少帝践祚,太皇太后称制……
“如此也好。”想到此处,太后张嫣遂笑了笑,略带期许道:“届时将造纸作坊也迁往上林,就地取竹,定能更快制成县官口中的竹纸。”
这是题中应有之义,刘恭闻言点了点头,正色道:“太后所言甚是,朕也正有此意呢。”
“水衡都尉掌上林苑及铸钱诸事,到时铸币官署也要搬到上林苑去。”最后这一句,刘恭却没有说。
***************************************************************************
注1:《后汉书?礼仪志》:“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洁者,言阳气布暢,万物讫出,始洁之矣。”
注2:五大夫,旧二十等爵之第九级也。至此以上,始免徭役。汉高祖规定从第七级公大夫起为高爵,得有食邑。文帝后,改以五大夫以上始为高爵,然其待遇,仅本家得免役。
注3:《前汉书?食货志》:“错复奏言:‘……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上复从其言,乃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