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俱难入市,唯典尽三吴物华,方能得其二三当十!返输乡里,人又相竞,不消数年,民力尽毁,民财尽矣!”
沈恪这一番话绝不是危言耸听,持续数年的侯景之乱给江南民生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各种生产活动几乎都停滞下来,好不容易等到动乱结束,本来应该快速的恢复生产。
可是,南陈在残梁这个烂摊子上建立起来,陈霸先立国前后都在忙于应付外部的挑战与内部的动乱,民生经济方面几乎没有任何程度的创建。这意味着江东社会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仍然掌握在那些豪强权贵们手中。小民连基本的生产资料都没有,又谈何恢复生产?
因为豪强权贵们在动乱过程中又掌握了大量的生产资料,所以社会活力的恢复节奏、以及向什么方向发展,他们便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
之前李泰向南陈提出开启互市,一方面是给山南各种产出寻找一个市场销路,加强区域之间的互动,一方面也是希望大量基础的民生物资以比较低廉的价格涌入江东,有助于改善江东的民生状况,使江东社会能够快速恢复活力。
但很多时候,一个社会整体性的反馈往往不会以设计者的初衷为准则,尤其如今大唐还没有掌控江东,是在通过商贸的方式进行间接性的影响,这当中难免就会发生一些不可控制的变量。
众多商品的涌入固然是大解江东物用匮乏的燃眉之急,但这也让那些掌握生产资料的豪强权贵们不再热衷恢复生产,像是建康周边那些豪强地主们,无论他们各自庄园有无所出,都可以便捷的获取各种商品,不只能够满足自身的需求,同时还能转销他方。
三吴方面受害较小,生产规模也有所保持,可是他们的产出也要在满足基本需求之后入市销售变现,然后再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可是如今这种循环被源源不断南来的商货给打断了,这也让三吴人家的生产积极性大受打击。
山南商品一方面本身生产规模又大、成本与品质都能有一个很好的把控,远非江东那些大大小小的庄园个体能够相比,另一方面还有大纺车这样的技术革新,生产同样的商品,时间、工价等各种成本都大大缩减,再加上有长江这样一个四时便捷的水运航道,这就使得三吴在同一个市场上完全没有任何的竞争力。
在没有了足够的利润流入后,三吴豪强们也就只能进一步缩减生产规模,这又造成了他们的商品自给率进一步降低,在建康方面尚奢风气的带动下,这些豪强们对于外部商品的需求也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