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地?”这个名词很新鲜,李隆基,姚崇和宋很
陈晚荣给他们解释道:“殖民地就是把大唐的人移到这里,让他们安家,久而久之,这里就属于大唐的了。”
李隆基点评道:“这不是移民实边么?”
中国古代为了解决边疆的稳定,采取移民实边之策,很好的维护了边疆的稳定。殖民地和移民实边有些近似,却又不一样。
陈晚荣微一摇头道:“皇上,二有些相近,却又不同。移民实边不过是在大唐的边疆,而殖民地可以远些,我们要是打下大食和罗马帝国,要是没有一定数量的子民在这里居住,难以维持其稳定。”
李隆基对这话深表赞同:“那倒是,毕竟这里离大唐太远,要想有效治理的确是个问题。殖民地倒是一个不错的想法。凡愿去,朝廷鼓励,立功,朝廷重赏。”
陈晚荣还没有说,他就提出来了,陈晚荣不得不佩服他的明智:“皇上圣明!自古以来,凡作战,必先准备粮草,大唐此次西征,军队众多,所需的粮草更多。臣以为,要是从内地征调的话,由于路途过于遥远,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臣决定这一仗就‘以战养战’,利用大食和罗马帝国的资源、粮草为我们所用。”
“以战养战?”这说法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并不陌生,对于唐人来说他们早就在使用这一策略,却没有明确提出来。李隆基乍闻之下有些惊讶,继而就是击掌赞叹道:“说得好!大食离大唐太远了,要是从内地调运粮草兵器,光是这路上的消耗就够让人受的了,必然是天下震动。”
姚崇精通政务,眉头一皱,提醒一句:“皇上,这想法固然是好,可是一个不好就会激起大食百姓的反抗。”
以战养战说到底就是掠夺,尺度没有把握好,必然激起事端。对他的提醒,陈晚荣很是赞同,不过,陈晚荣另有想法:“姚相,这事我考虑过了。有句老话叫‘竭泽而渔’,意思是说不顾一切,把老底子都给弄得没了。我们这次出兵西域,就得注意分寸,不能做这种事情,尽可能不激起事端。”
宋也话了:“想法是好。可是这种战争。要想不激起事端也难。不好办。”
陈晚荣却是信心十足:“宋相请放心。我想了下。大唐在大食有几个有利地条件。一是大食新近崛起。好多地方是新收之地。还没有融合。这里地抵抗还在进行。我们得利用好这条件。二是大唐在这里地认知度比较高。在华夏历史上。这一带还从来没有如此认同华夏文明。这是我们地优势。也要利用好。”
唐朝时期。中东对中华文明地认知度相当高。要不是高仙芝在罗斯战败。紧接着又生“安史之乱”地话。中东未必能伊斯兰化。
李隆基具有卓越地战略眼光。点头赞同:“要让一块地方融为一体。需要很长时间。区区数十年哪会成功。大唐到了这里。可以把那些反对大食地人善加对待。可以要他们做这里地王。但是。实力不能太强。要不然不好控制。这叫分而制之。”
这是很好地略策。陈晚荣击掌赞成:“皇上圣明!大唐地第三个有利条件是大唐比大食和罗马帝国更加先进。我们没有奴隶。而他们还有。大食更是以掠夺奴隶为乐事。大唐可以仿效在吐蕃地做法。废除奴隶。给他们自由。给他们财产。让他们安定地过日子。”
唐朝的社会制度远远比大食和罗马帝国地先进,废除奴隶是唐朝最强有力的法宝,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一点,在征战吐蕃时就挥出了无穷的威力。尽管唐军在吐蕃的杀戮很重,吐蕃百姓却是全力拥护唐朝,说到底,就是奴隶们想过上好日子。
这事,李隆基没有理由不同意,点头道:“说得很对,这点至关重要!蛮人只会破坏,不会建设,他们是竭泽而渔。大唐不是,大唐是仁义之邦,不仅能破坏,更善于建设。朕决定,打下这些地方后,一定要治理好,要让这里的百姓过上安生日子,他们才不会反抗大唐,才会真心拥护大唐。”
老百姓地要求不高,只有那么一点点,给他一个稳定安生的日子就行了。要是唐朝象阿提拉那般不顾一切地破坏,不可能得到这里的民心,此次西征就算成功,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只有治理好了,得到这里的民心,才能长久扎根。
姚崇大是赞成这话:“皇上所言极是有理!大唐不仅没有奴隶,更善于建设,这也是大唐的优势,也要利用好。”
唐朝的社会制度是封建制度,比起奴隶制度要先进得比。更在于,中国已有数千年的文明史,积淀地文明极为灿烂,建设家园是华夏的拿手好戏。再加上李隆基这个明君,在大食推行一套类似于唐朝地制度不是不可能,是很有可能。
陈晚荣大是振奋道:“皇上,除非万不得已,我们不得搞破坏,要尽可能多的建设。只有建设好了,百姓才会拥戴大唐。我们还是要收税,要不然,我们几十万大
过日子。不过,收税尽可能轻。”
宋地声音有些高:“自古以来,苛捐重税最是乱政,往往激起百姓揭竿而起,轻徭薄赋才是根本。”
轻徭薄赋固然没错,不过,那也要有个限度,就是不能让大唐倒帖。不仅不能倒帖,还要让大唐更加强盛,拥有更多的财富。只有这样,唐朝才能保证威慑力。
李隆基地兴致更高,笑道:“陈晚荣说得没错,这一仗大唐不能背上过重的负担,尽可能把负担向这里转嫁。朕已经命哥舒翰囤积粮草,以备援军之用,要是朕没有料错,我们现在过去的军队不必再带上很多粮草,人过去就行了。”
他是富有远见卓识的人,陈晚荣他们大是佩服,齐声道:“皇上圣明!”
李隆基摆摆手道:“说到底,就是要在西域有一个得力的人,要能把这里治理好。你们说,派谁去好呢?”
陈晚荣把姚崇和宋一打量,心里暗想:“说到治理西域,非他二人莫属。不过,朝中多事,二人一时也抽不开身。”陡的想起一个人道:“皇上,吐蕃局势日趋稳定,张大人可以去西域。”
张说治理吐蕃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这一建议非常合理。即使天生就看张说不顺眼的姚崇也是没二话:“他去自然是好,不过,这次不能再派他去了,应该别挑一人方是上策。”
“姚崇,你举荐一个!”李隆基饶有兴致的看着他。
姚崇想了想道:“张说在吐蕃固然成功,却不能去西域,应该调他入朝。此事,还是宋大人去更合适。”
此去大食之地,不用想都知道万分辛苦,会忙得没有时间睡觉。不过,这也是人生地一个机会,展现才干的机遇,可遇而不可求,宋不由得眼里闪着热切之光,很是希冀的看着李隆基。
李隆基不置可否,接着道:“几十万军队西进,需要的补给很多,非能人不能办到。宋去,的确是合适。不过,朕还在想,军队需要的不仅仅是粮草,被服,还要有兵器。这些,也要在西域制造。要是不在西域制造,光是兵器的运输就会让天下嚣嚣,不得不如此。因而,这个人最好懂得兵器制造,有些巧思为宜。”
姚崇和宋的目光一下子聚集到陈晚荣身上,照李隆基地说法,这个人非陈晚荣莫属了。要是谁对兵器制造最有办法,肯定是陈晚荣了,他管着军器监,军器监就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是有目共睹地事情。
陈晚荣忙道:“皇上,不管是谁去西域,臣愿意尽心尽力的辅助。臣不会治理不是?”
李隆基摇头道:“不会治理,难道就不能学?”
陈晚荣更加不敢领受了:“皇上,即使要学,也需要时间啊。这仗一打起来,哪有时间去学,得用现成的。”
李隆基断然道:“这事就你担起来。你打了两仗,吐蕃和北地都有出色表现。不仅仅是在行军打仗上有所建树,在处理其他事务上也有独到的眼光,这点朕甚是放心。至于不能治理一事,朕帮你想办法。叫他们进来。”
高力士应一声,快步出去,不一会儿就回转,他身后跟着两个人。这两人相貌不错,很是英俊,眼睛明亮,清澈有神,让人一见之下就想到非等闲之辈。
“张九龄,韩休参见皇上。”两人向李隆基施礼。
张九龄和韩休是玄宗一朝的名相,名垂千古,陈晚荣大是惊讶,不住在二人身上打量。
“免礼!”李隆基对陈晚荣道:“他们二人是朕特地选出来,跟你一起去西域。他二人精通政务,正好补你不足,你就可以腾出手来打造军器,做好军队的补给一事。”
张九龄和韩休是开元盛世地名相,他们的政务能力不用怀。以他二人的能耐,放到哪里都放心,居然给自己打下手,陈晚荣很是惊疑,还以为听错了,愣怔了一下,这才道:“皇上,臣领命!”
“你这次去西域还是以监军的名义去,同时,治理的事务还是压在你肩上。”李隆基剖析道:“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了解军队地需要,不致于出现问题。当然啦,你主要是负责军器制造,他二人听由你的安排。你们能听陈晚荣地么?”
张九龄和韩休一心为公的人物,哪会说个不字,齐声道:“臣遵旨。”
李隆基接着道:“光是他们二人还不行。朕已经挑选出三千有政务之才地读书人,他们中有些人已经为朝廷奔走数载,有些是新选的。这次去西域,你也一并带去。没有他们,你们三个累死也不可能把事情做好。”
李隆基有上皇之资,什么事都想到头里去了,陈晚荣大是称赞:“皇上深谋远虑,臣一定做好!”
“还有一点,此次西征,大军地武器、盔甲都要在当地制造,你从军器监挑选一批年富力强,有冲劲的人带去西域。有了他们,军队才能就地补给。”李隆基特的叮嘱一句:“记住,看家本领不能泄露!”
这是必然之事,陈晚荣大声道:“皇上请放心,臣明白!”
李隆基点点头,微一沉吟道:“陈晚荣,你这次肩负重任,不得掉以轻心。你说说,你到了西域,打算怎么做?你要知道一点,这次,朕没打算从朝中拨钱拨粮,就地解决。”
陈晚荣略一沉吟道:“据臣所知,西域不比吐蕃。吐蕃山穷水恶,百姓日子过得清苦,要想养一支大军不太要能。西域就不同,有富饶的平原,美丽的山川。平原可以种庄稼,山川可以放牧牛羊,因而西域非常富饶,要养一支大军不会有问题。关键是要看我们能不利用好这些资源。
“臣是想推行新政,收拾民心。有了民心,我们就有了基石,其他的问题也就好办了。另外,臣还想,西域太过广阔,光靠大唐的几十万军队,不可能驻扎得了,应该把那些亲近大唐的人武装起来。给他们兵器,训练他们,要他们帮助大唐。当然,一切要以我们能控制为前提。”
对这一提议,李隆基深表赞成:“西域广阔,远出我们地想象,真要大唐来驻守,不要说数十万军队,就是百万大军也是不够。利用他们来驻守,帮我们做事,这一构想很好,一定要做好。不过,你要记住一点,大唐历来主张所有人平等,应该真诚对待他们。”
从唐太宗时起,就实行所有民族平等政策,收效很不错。不等陈晚荣说话,李隆基话锋一转道:“那些一心与大唐为敌,也不必客气,坚决剿灭。”
这种情况就要用两手策略,恩威并济,软硬兼施,陈晚荣没有理由不同意,道:“皇上圣训,臣记住了。”
“你还有什么想法,可以说。”李隆基盯着陈晚荣。
陈晚荣想了想道:“皇上,此去西域,征战很辛苦。臣是想,给将士们的赏赐应该丰厚些,与在内地征战要有所区别。”
这事很有必要,姚崇附和一句道:“是呀,皇上!”
然而,李隆基的回答却是让人想不到,他右手一摆,云淡风轻的道:“这事就不必问朕了,你陈晚荣自个斟酌就是了。朕已经说过了,这一战,朝廷只出人,其他的诸如粮草、兵器、犒军银两一文不出,着落在你身上了。”
这回答太出人意外了,众人不由得一愕,盯着李隆基不知从何说起。
陈晚荣却是振奋的道:“有皇上这话,臣就放心了!”
陈晚荣心里想的是:“你让我处理,那就得听我的。中东地区可是富饶之,那里地金银少,罗马帝国的藏品就更多了,用来赏赐兄弟们再好不过了。我要让你们穷得叮去,富得流油回来!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冒险精神,一拨接一拨地人不住前去西域。这东西方的纽带不就更紧了?”
俗话说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西域这一战,关系重大。同时,困难也多,乎想象。要想保持高昂的士气,就他们的胃口填满。
中东和罗马帝国那么富有,要填满区区数十万人地胃口,不会有任何问题。当然,这尺度得掌握好,不能激起事端,更不能掳掠,得动脑子。
至于如何做,陈晚荣已经有了想法。
李隆基微微点头,陈晚荣接着道:“皇上,臣以为大唐要想长久拥有西域,还需要很多人手。大唐现在的人口虽然众多,恐怕也难以应付将来之局,这事应该早做打算。”
不把西域变成殖民地,是不可长久控制下去。李隆基明白陈晚荣地想法,问道:“把你的话说完。”
陈晚荣声调提得有些高:“皇上,为了增加人口,是不是把丁税废除?”
丁税就是人头税,是古代王朝的税收支柱之一,丁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口的增长。废除丁税,肯定会促进人口的增加。
李隆基想了想道:“你说的是个问题。不过,不征丁税地话,朝廷就没有钱,无法应付需要。这事,还得等等再说。”
陈晚荣信心十足道:“皇上,这次西去,臣无论如何也要把丁税的缺额补上来。”
大食和罗马帝国那么富有,补丁税缺额,陈晚荣很有把握。
“既然如此,宋、姚崇,就着手准备废除丁税。”李隆基右手一挥道:“缺额一到,就废除。”
他还是留了一手,不过,陈晚荣一点也没有放在心上,很是兴奋地想:“全盛时期的大英帝国,以区区六千万人口,控制了半个地球。唐朝如今人口远远不止这点,只要人头税一废,人口就会更多,不说控制整个地球,控制半个地球不会有问题。”
六千万人口,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是曾经是个难以越的数字。不过,中国早在两千年前地汉王朝就达到这个数目了。唐玄宗一朝,全盛时期的人口是七千多万,加上隐形人口,离一亿不远了。
要是把人头税一废,人口就会大量增加,再有陈晚荣的科技知识,李隆基的雄心,中华文明圈覆盖全球未必,半个地球还是有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