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短篇小说 > 晋末长剑 > 江汉道路地形

江汉道路地形(1 / 1)

打仗哪有不看地理、气候的?

以下内容可配合近期章节食用。

谈论江汉地形首先就离不开云梦泽。

一、云梦泽

根据后世湖北地质勘查,包括但不限于阅读史料、实地踏勘、打孔钻探等细致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在距今一万年以前,云梦泽并不存在!!!

距今一万年的时候,地球变暖,雨水增多,云梦泽渐渐形成。

距今五千到七千年前,云梦泽的面积大概在八千四百多平方公里。

距今三千多年前,云梦泽达到一万二千多平方公里,这是鼎盛时期,一般也是史书开始谈论云梦泽时的全胜发育期。

而随着湖泊范围扩大,河流流速变慢,泥沙开始沉积。

最开始只是水下三角洲,渐渐露出水面,形成陆地,从这时候开始,云梦泽由盛转衰。

战国时期,云梦泽的范围大致在——

西到江陵;南抵长江;东至武汉;北至汉水流域。

怎么形容这块地方呢?大致相当于今天长江以北的湖北监利、洪湖全部、潜江、仙桃大部,以及江陵、石首一部分。

那么,为何谭图上还画着孝感、安陆、云梦一带也是沼泽区呢?其实是定义不同。

这里同样是水域纵横,但是不是云梦泽的一部分有争议。

另外,有人说这里其实是云梦泽的“漫区”,即雨量较多的年份,云梦泽会向外漫灌。而干旱年份,漫区会与云梦泽本体不连续。

秦、两汉时期,三角洲、陆地渐大,湖泊区主体被渐渐推离了汉水,压到了潜江以南、长江以北,而潜江附近直至汉水是什么呢?沼泽区。

对,从湖泊变成沼泽了。

这个地方在此时的书中就是竟陵一带。

到了北魏时期,云梦泽变成了湖泊+沼泽+三角洲共存的状态,陆地日益增多,湖泊被大量分割,出现了什么大浐、马骨、太白以及各种懒得命名的湖泊,数量极多。

大浐湖在魏晋时很大,唐代很小,宋代就消失了。

马骨湖在唐代元和年间,夏秋涨水,淼若烟海,冬春水涸,即为平地,周回十五里,“伸缩性”很大,丰水期和枯水期两个概念,就像干旱年间的鄱阳湖“草原”一样。

但你别看马骨湖在唐代比魏晋时面积大大缩水,这种地也是需要人工开发的,至少需要修建堤坝,不然就是个湖泊加漫溢区。

整体而言,就是这么一个自然变迁加人工开发共同作用,云梦泽逐渐解体的过程。

总结一下,公元前5000年,云梦泽面积(单位:平方公里):84425——这个数字是现代勘探、钻孔算的,精确到05我也很难绷,但大致就在这个数字周围浮动。

公元前2000年,云梦泽面积:12250。

1927年,云梦泽面积:5450。

1975年,云梦泽面积:31574。

现在多少我不知道。

以上数据只是云梦泽本体面积,事实上其外围还有一个漫区,多为沼泽。

湖北安陆、云梦、孝感那一片的沼泽区没算在这个数据里面。

二、河流

长江以前的河道比现在更靠北。

书中出现的杨水、夏水之类,都是古长江的分叉河道,当时是从潜江附近东流的,与汉水分割得不是很清楚。

这些汊流中,杨水最早废弃。

春秋后期楚国就利用杨水的长江故道修运河。

涌水就是在书中这个时代慢慢废弃的,到北魏年间,涌水上游断流了,原因不知。

夏水则仍然承担长江分流的重任。

那么,这些河道的水从哪里来的呢?分水口。

北魏时期,荆江两岸分水口二十余处,“宋以前,诸穴畅通,故江患甚少”——其实不是畅通,而是云梦泽的存在,使得其可以作为泄洪区,保证江陵等大城市安全。

这一时期江北的诸多河流,没一个可与云梦泽脱得开关系。

直到唐中后期、两宋年间,随着三角洲淤积成陆面积不断增大,以及人类开发程度的加深,汉水、长江各自归槽,进入单一性顺直河道时期。

三、人类

自从云梦泽三角洲淤积成陆开始,就有人类进入其间。

他们是怎么生存下去的呢?答案是种圩田。

即修建堤坝,阻挡沼泽湖水漫溢,开发农田。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特点,即人类多聚集在淤积成陆较多的地方,就像上章中说的那样,人口没法均匀分布,而是点状聚集,形成一个个人口相对较多的区域,而区域与区域中间,要么是水泊沼泽,要么是森林芦苇荡,即古人形容云梦泽解体后太白湖“葭苇弥望”、“百里荒”。

荆北以宛城、襄阳为中心集聚点。

襄阳以南、长江以北,则以江陵、安陆为核心。

长江以南,则以武昌、夏口、湘南(今湘潭西)、酃(lg,今衡阳附近)、长沙这个三角区域为主,此外零陵城附近人口也不少。

整体而言,有点像是依托殖民据点开发的模式。

殖民城市附近人口多,越向外环境越恶劣,开发程度越低,蛮夷越多。

在这些区域,魏晋时期走一百里看不到人很正常,人们开发区域中心城市还忙不过来,就别谈中间水患频发、沼泽遍地的区域了,实在没那个精力。

西晋太康年间人口普查,虽说隐户数字十分惊人,但可以看个趋势。

当时荆湘二州还没分治,按人口多少排——

南郡:55万户,主要聚集在江陵一带;

长沙郡:33万户;

零陵郡:251万户;

南阳郡:244万户;

江夏郡:24万户;

衡阳郡:23万户;

襄阳郡:227万户;

顺阳郡:201万户;

湘东郡:195万户;

义阳郡:19万户;

武昌郡:148万户;

武陵郡:14万户;

建平郡:132万户;

邵陵郡:12万户;

桂阳郡:113万户;

一万户以下的不写了。

注:当时有些郡还未拆分,比如义阳郡当时就包括了随、新野二郡在内,合并计算了。

简单来说,书里这个时代,荆州大体可分为北、中、南三个部分。

其中北部就是南阳、顺阳、义阳(含新野、随)及襄阳,一共862万户。

从这里往南,就面临云梦泽及各种漫区、沼泽区了。

这一片我称之为中部,主要是江夏、竟陵、南三郡,总计79万户;其中处于云梦泽西部边缘外的半个江陵就占了大头。

再往南就是长江以南诸郡或主体在江南的了,一共有1877万户。

即荆州(荆湘分治前)北部862万户,以南阳盆地和襄阳为主,占244;

中部(江汉平原)79万户,占224

长江以南1877万户,占532;

人口最少的就是江汉平原,开发程度甚至远远低于江南。

襄阳周围的地确实不错,但就补给交通而言,他与南阳联系更方便,与武昌、江陵不方便。

对南方政权而言,这就是一个被云梦泽阻隔于北方的突出部,孤悬于外。

历史上陶侃就不想守襄阳,他甚至连除了江陵外的江北之地都不想守,原因就在于此。

江汉平原看着很大,其实就边缘地带的江陵、安陆人口较多,沼泽区内人烟稀少。

从军事上来说,这是南方政权的天然屏障。

其实我很久以前一直很难理解,为何东吴在没有襄阳的情况下,居然敢迁都武昌,在江北还保留大片土地,怎么守的?

靠云梦泽、靠密布的水网、靠沼泽烂泥地、靠无人区守。

长江北岸有一片开发出来的地方,作为生产基地,支持军队向北横穿人烟稀少的云梦泽地区,甚至摸一摸襄阳这头老虎的屁股。

当年曹操南下,直抵云梦泽核心区域的赤壁,一场大败,死了一半人(大概4-5万,主要是荆州降军),按理来说他有二十余万军队,至于如此么?

原因就是他在赤壁周围弄不到多少补给,全靠后方穿越人烟稀少的地区输送,再加上虽然冬天,但真的难受,疫病丛生,于是撤了,大部分伤亡就是撤退过程中被东吴军队追杀导致的——冬天只是细菌病毒不够活跃,得病几率下降,不代表没有疫病。

曹操甚至连江陵都不愿意守,放弃了。

江陵处于云梦泽西部边缘外,环境没那么恶劣,与襄阳之间陆地较多,曹操追刘备甚至能派骑兵,但他还是不愿守,因为这个地方就背靠长江,可能环境也不是很适应。

从襄阳南下江陵的就是当阳道。

从南郡、江陵向东,沿着云梦泽中间一条淤积成陆开辟的道路,直抵乌林,叫华容道。

先写这么多吧。

行军打仗,一定要了解地理,诸位书友如果有机会穿越,切记这一条,不能胡乱看着地图行军啊。

实在不行,把我喊过去,奉公为主,我当个幕府司马还是行的嘛。

老施新书:

最新小说: 咸鱼飞升 [快穿]把配角生出来吧! 彪悍地主婆:皇上乖乖让我宠 皇家美人 农门相公,宠妻无度 仙尊,你道侣跑了 饿狼缠身:捡个相公来种田 吾非良人 良辰美景与君说 远古赶海发家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