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虽然不能取代质量的差距,但是数量引起质变是被苏联证明过的,李乐亲眼见证过这一点,他不会有丝毫的马虎大意! 这也是李乐穿越来之后,第二天就让跟随他一起参观巴黎的德国艺术家施佩尔,去铁路部门工作的原因。 歷史上的施佩尔,也是因为自己的艺术才能受到了元首希特勒的看重,然后调到了铁路部门去工作的。 而真正的歷史证明了,施佩尔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角色,他在铁路部门实践和锻炼了自己的组织才能,并且在43年临危受命,掌管了第三帝国的工业生产组织工作。 随后的43年和44年,德国工业立刻进入到了全速生产的状态,从坦克的生产总量上来看,就能够看出施佩尔究竟多么适合这个位置。 真实的歷史中,德国在1940年一共生产了2800辆坦克,而苏联那一年也生产了2800辆坦克。 到了1941年的时候,德国生产坦克数量3600辆,而苏联已经将产量提高到了6400辆。 42年的时候,左右战局的中型坦克产量,苏联是德国的4倍。而到了43年施佩尔领导工业部门的时候,德国产量提高了4倍! 44年,德国中型坦克的生产数量,第一次和苏联不相伯仲,可惜的是也是这一年,德国开始了两线作战,武器生产被两条战线瓜分,形势急转直下。 这其中有德国工业动员的力量,当然也要算上组织这一切的施佩尔,那惊人的个人能力。 说实话,第三帝国里名人不少,除了战场上的将军之外,能正经做事的人却不多。 鲍曼就是一个秘书,搞搞小圈子还行,再多一些他也就是个跑腿的人选了。 赫斯这个副元首八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搞不好还有点儿精神病潜质…… 戈培尔往低级了说,就是一个搞文宣的,说的高端大气一点,就是传媒业先驱。忽悠人或者需要舆论吆喝,他是个不错的人选,干别的事情,就不那么靠谱了。 希姆莱……他的党卫队,说句实话也就是他的极限了。指望他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对不起——玩不转! 沙赫特金融方面算是一把好手,可惜现在已经在监狱里关着了,李乐也不敢用他,这货多少还有点儿美国华尔街的背景。 工业方面的人才,不算那些干实业的,比如克虏伯之类的人,剩下的也没几个了…… 数来数去,能够多少干点儿实事儿还有头有脸的,也就剩下施佩尔和海德里希了。 “施佩尔……我亲爱的施佩尔,去铁路部门,学习的如何了?”原本李乐是打算在一年之后再启用施佩尔的。 可是他手里实在是太缺少能用的,组织方面的人才了。尤其是德国三军对武器装备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