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锐从来没有完整的做过一款新药,那太费时间了,也没有必要。
世界上很少有医药公司会从头到尾的做出一款新药并销售的,同样的理由——长达二十年的回款周期是正常的医药公司都受不了的。什么百年老店,两百年企业,要是将时间都用在一款款的药品开发上面的话,终其一生也就能做几款而已,还得防着七分之六左右的失败几率……
即使是超级医药公司,也都是各有侧重的,比如最有名的辉瑞,他们的最强能力就是销售。当然,这并不是说他们的制造和研发能力弱鸡,像是伟哥的主要成分西地那非,就是辉瑞的分公司开发的。
历史上,他们用了差不多六七年的时间,才找到合适的具有活性的化合物,然后是长达五六年时间的验证,完美的证明了西地那非在降血压方面没什么卵用……
至于将之开发成伟哥,与其说是什么运气,不如说是拼死一搏!
对辉瑞来说,开发一款新药失败,那是必然会遇到的情况,哪一年不得有几款新药宣布失败的。
但是,对于投身于此的研究员来说,人生有几个十年间?
对于负责该项目的研究员来说,投入的成本就更高了,他起码得用十年的时间积累经验,说不定得十五年到二十年,才有机会主持这样一个项目,这还不算此前的学术投入,而失败一款新药,尤其是自己人生中主持的第一款新药,那结果将是灾难性的。
做实验室的负责人,就像是做影片的导演。
投资人是允许你失败的,短期内亏一些,甚至长期的微亏,都是能够承受的,就像是投资1000万的影片,票房1000万并不是完全不能接受。拍摄出这种影片的导演,虽然不会受到追捧乃至于欢迎,但还是能找到工作的。
但是,如果是投资3000万美元的新药研发,得到的“票房”成绩是零,那投资人心里是怎么想的?
负责此项目的研究员,还能再找到新项目吗?
当然,新药开发,完全亏损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
尤其是将时间跨度放大一点来看的话,开发新的化合物是风险最低的——相对于整个新药开发的流程来说。
也是因为这样,杨锐最初的时候,都是从化合物做起。
它对实验室的要求最低,对研究员的要求最小,最关键的是,只要控制好成本,再烂的化合物也能卖钱。
或者说,是没有烂的化合物,只有找不到用途的医药专家。比如率先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