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仓也不能说是完全的说瞎话。
80年代的环境与后世的确是很不同的。
简单来说,80年代是物质紧缺的年代,而到90年代中期以后,就是生产过剩的状态了。
体现到企业和社会生活当中去,可以用销售员和采购员的地位轮换来说明。
进入21世纪以后,采购员显然是最吃香的,不管是大公司小工厂,但凡有采购权的,那都是被人请吃的对象,塞红包给黑色收入什么的,也总是免不了的。
但在80年代,采购员就可怜了,深夜排队,整日送礼,喝酒吐血,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为了从某厂的销售科手里,拿到一点货。
有货就能赚钱,有货就能销出,对货的数量的需求,远远超过了质量的需求,以至于某些货品有明显的瑕疵,采购员也不愿意去换。
因为换货浪费时间,换货耽搁事。
当然,物质紧缺的程度也是在发生变化的。
例如80年代初,尤其是82年乃至84年前,中国社会是全面紧缺的,粮票布票工业票的作用就体现于此。你想买自行车,你得工业券,因为要的太多,一个人攒根本攒不出来,还得全家总动员,借个一年半载积累的工业券才行。
想买电视机,想买水果糖,想买冰箱洗衣机,皆是如此。
进入86年以后,全面紧缩算是基本结束了,米面粮油都能敞开供应了,家电还紧张一些,但在工厂层面,已经没什么难了。
但是,紧缩依旧是存在的,尤其是铝箔这样的高技术含量的工业品,始终受到工厂的追捧。
唐浩仓如果说平江有色金属公司愿意足量供应给华锐制药厂,那杨锐还非得谢谢人家不可。
然而,唐浩仓,或者说是平江有色金属公司,想的却不是简简单单的供应。
他们要求的全权代理,很明显是想要吃肉的节奏。
而且,平江有色金属公司根本不知道华锐制药厂之后的生产规模会有多大。
超大规模的生产,是要求降低各种原材料的成本的。
考虑到未来会出现的竞争对手,杨锐也不可能将铝箔的定价权交给平江有色金属公司。
否则,他们就算是每片铝箔赚几毛钱,华锐制药厂也是要疯的。
更不要说,还有生产标准这种事。
不能挟制供应商,反而要被供应商挟制的工厂,杨锐甚至觉得要来没有用。
他做自己的制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