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生并不认为,这个任务绝对完不成。
通过这一路走来的观察,他发现自己的猜测,果然是部分正确宛邑和许州两府,郑王并没有实现有效的统治。
这两个府里,官府体系都还健在,起码在县城这个级别,没有哪里失去了主官。
郑王的军队,只是控制了十余座县城,但是官府体系还是在运转着。
听起来很不可思议?其实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打个比方说,就是类似于军管的状态。
这种状态下,军队最大,这个毫无疑问,但是他们并不主动插手县城里的事务,而是划出条条框框不超出这个范围,我们一般不会去管。
当然,他们一定要管的话,也管得了,但是那样做容易乱套。
说白了,暴力控制一个地方容易,但是纳入有效管理却是很难的。
看一看荆王就知道,他打下了好大一块地方,但是现在必须停顿下扩张的脚步,将这些地盘消化掉,纳入有效的管理。
郑王不过是享受亲王待遇的郡王,夹袋里就不可能有这么多的人才。
而且郑王起兵也非常突然,突然到几近于惊艳,那么毫无疑问,他谋事是非常机密的,若是想人不知鬼不觉,当然不可能让这十几个县城主官都知情。
所以他最大的问题是根基不稳,别看郑王的军队现在气焰嚣天,可是就在他控制的地盘上,官府体系依旧在运作。
当然,他也可以取缔官府体系,但那就是赤裸裸的反叛了,至于说架空现有体系,他的人才储备又做不到这一点。
他夹袋里的人才,能将几十万的军队和丁壮管理好,已经是相当不简单了。
这个隐患,郑王知道不?他当然知道,但是知道归知道,他没有好的解决办法,为今之计,就是一边收买拉拢官府中人,一边向外扩大战果。
李永生一开始就判断,郑王起兵太快,治下应该不稳,现在看起来,还真是这样。
不过郑王做事也绝,在县城和集镇之外,直接就征召所有的丁壮,一个不留。
就连老弱妇孺,都尽量裹胁走,裹胁不走的,直接将粮食全部抢走,甚至连水井都要填了这些东西留下来,会资敌的。
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宛邑和许州两府,有逃役的传统就算是正常的劳役,大家都想方设法地逃进山里躲避,就别说这强征的兵役了。
郑王对这十几个县的控制,是通过暴力来实现的,大家就更想躲避了当兵打仗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