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尤侃侃(求票)
张府门前鼓乐喧天,鞭炮齐鸣。
毕竟还没到亲迎的时候,就算热闹非凡,府上也不会设宴款待八方宾朋。
尤其是府门内一片安静,跟门口的喧嚣形成了鲜明对比。
内院厨房旁的饭厅内,张延龄一边吃着午饭,一边看着旁边惶惶不安的张玗,笑着出言宽慰:
“姐,今天就是走个过场而已,都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你的婚事朝廷有专人操持,且有一定的章程,不用民间那么麻烦,只要父亲在外面撑着就行。”
张玗愁眉不展:“我看就爹一个人在外面支应,怕他做得不好……你怎么不去帮帮忙?”
张延龄耸耸肩,无奈道:“我倒是想去,可外面都是什么阁老、国公,我哪里有资格跟他们搭讪?”
张玗问道:“鹤龄呢?”
“他出门替我办事了……我让他去找个人,也不知道找到没有。”张延龄随口道。
“你小子还挺会安排人的……也不知鹤龄怎么了,现在居然会听从你的调遣?以前你总是像个跟屁虫一般跟在他身后,到处惹事,结果被揍得头破血流……”
张玗说着话,似回忆起当初两个弟弟调皮捣蛋的光景,不由掩嘴偷乐。
姐弟俩正在寒暄,汤氏进门来,对张玗道:“小姐,大门外边已在往外院抬东西了。礼物实在太多,若放不下的话不知该放在哪儿。”
张延龄笑道:“爹会让人收拾妥当的……咱府上的仆人还是太少了,等家境好转些,以后可用的人手会逐渐多起来。”
张玗担忧地问道:“小弟,我当上太子妃后,家里会凭空多出很多花销吗?”
这问题问出来,连汤氏都不由多看张玗一眼。
毕竟这关乎到以后张家的生活条件是高是低的问题。
张延龄解释道:“姐姐当上太子妃……每个月应该都会有一笔俸禄,具体数目是多少我也不太清楚,但主要进项不是靠姐夫给你吗?嫁了人,只要把我未来姐夫哄得服服帖帖,不是跟他要多少有多少?”
张玗白了弟弟一眼,冷哼道:“也不知是谁说的,有人虽为长子,却郁郁不得志,家产还不一定由他来继承呢。”
张延龄咧嘴笑着:“我说的是以前的情况,现在不是守得云开见月明了么?嗯,我掐指一算,大概就在今年内吧,姐姐就要享福了。到那时,姐姐就是一家主母……整个大明天下都是姐姐的。”
“就你贫嘴。”
张玗听到这里,脸上有了笑容。
毕竟她也知道,当皇后可比当太子妃舒服多了,而且她也是有野心的,谁说当太子妃就是终极目标?
“等我吃完了午饭,再出门去给姐姐瞧瞧,那群达官显贵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走……再就是姐姐的嫁妆,也要拾掇拾掇。”
张延龄继续享用他的午餐。
旁边的汤氏问道:“那……二少爷,以后,咱在家里的境况有何改变?”
张延龄笑道:“我以后是国舅,至于姨娘你……至少也能拿个诰命,以女儿身写进家谱,光宗耀祖。”
汤氏抿嘴一笑,道:“虽然知道二少爷说得都是哄我开心的话,但不知怎的,听着就是让人心理舒坦。”
……
……
紫禁城。
文华殿。
大臣结束正旦节休沐开始上班,这也是朱祐樘年后第一天上课。他精神头很不错,追着问了讲官几个问题,让一众东宫讲官感觉到他性格似乎变得开朗了许多。
授课结束后,朱祐樘找到当天领班授课的右春坊右谕德谢迁,继续问询有关礼乐治国方面的内容。
“有了谢先生,我的学习总算是有了着落……本以为李先生离开后,少了名师指导,我的课业会一落千丈,遇到问题也不知该找谁询问。”
朱祐樘脸上神色带着几分遗憾。
东宫讲官,名义上是由内阁大学士领衔。
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主要是翰林院的人来授课,其中又分成两班,之前是詹事府少詹事刘健和翰林院侍讲学士李东阳各带一班,轮流给太子上课。而在头年腊月李东阳父亲过世后,李东阳开始回家守制,另外一班就由兼着翰林修撰的谢迁来主持。
年后第一堂课,朱祐樘找谢迁问问题,算是“拜码头”。
谢迁恭敬地道:“太子有何不解之处,尽管相问,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朱祐樘道:“都说礼乐才能治国,实际上真是这样吗?谢先生,你能告诉我,如今大明朝是靠礼乐来维持四海升平吗?”
这问题,直接把谢迁给难住了。
理论是一回事,现实则是另外一回事,历朝历代大体如此。
他总不能说,如今大明官场昏暗,连我这个在翰林院待了十几年的家伙,到现在都没机会升个侍读或是侍讲,朝廷给的俸禄都不够我养家糊口的……瞧这官当得,除了清贵,什么都没有。
再看看朝中那些掌握实权的家伙,一个个脑满肠肥,谁不是腰缠万贯,生活奢靡无度?
更就别说朝中从内阁到六部沆瀣一气了。
谢迁只得委婉地道:“太子如今为东宫,即便出来讲学,但尚未问事……待日后,自会明白。”
谢迁以“尤侃侃”著称,说白了就是能言善辩,说话喜欢绕圈子。
这要是换作刘健或是李东阳,面对太子如此问题,定然会以大义相告,而不会像谢迁这样婉转表达……
太子啊,你年纪还小,没掌权,什么事都改变不了,等以后你登基就好了。
朱祐樘疑惑地问道:“谢先生,我马上就要成婚,也算成家立业了吧?难道一些事还不能对我解释吗?”
谢迁感慨。
眼前的太子还是被关在笼子里太久了。
他哪里知道这大明朝的黑暗?
双眼所能看到的,仅仅只是东宫巴掌大一块地方,你知道官场黑暗?还是说能体察民间疾苦?
谢迁笑着拱手:“臣先恭贺太子即将大婚。可有些事,非要亲身经历才能明晰,是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唯有涉身期间,方能感悟其奥妙所在。
“这朝堂上的事,其实臣所知也不多,长久在翰林院中只是埋头苦学,官场学问,臣也在逐步了解并适应。”
朱祐樘问道:“那翰林院和詹事府平时都是做什么的?”
“这个……”
谢迁想了想,摇头道,“臣除了编修书籍外,再就是精心备课,传授您学问上的事,与太子互相促进并成长。”
朱祐樘道:“那就是说,礼乐之事,并不是学问?”
“不一样。”
谢迁摇头道,“学跟用,大相径庭,这一切,还是有待太子亲身体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