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孝成王也等不下去了。于是赵孝成王对廉颇丧失了信心,一直以来奉行“拙速”战略的赵括被派上了前线……在明月看来,自己的便宜兄长赵王丹能信任一个从没实战经验的人统领全国军队,真不是一般的大心脏。对面秦国也把主将换成了白起,但区别是,秦的战略战术从一开始就是既定的,赵国却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战略突然转变,廉颇一系将领和马服一系将领的大规模更换,导致军心浮动。“不过话说回来,赵括在长平之战时采取全线进攻的策略,并非没有渊源,不仅仅是赵孝成王的逼迫,也是受到兵贵速,不贵久的兵法影响,更受他父亲赵奢阏与之战大胜的熏陶。因为他没有实战经验,只能将这些吸取来的东西强行带入战场……”可惜,赵括没有再创造阏与之战的奇迹,白起给初次在长平将兵的他好好上了一课。他的“拙速”算不上错,在政治方面,甚至比廉颇的“巧久”正确得多,但却低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了秦军的战斗力和他们打赢这场战争的决心勇气。更致命的是,因为没有实战经验,赵括的战术太过于想当然和直白,结果一头撞进了秦军的大包围圈里。比起白起那近乎神来之笔的穿插包围,赵括的战术,可以用乏善可陈来形容,在遭到包围后,也没有第一时间选择突围,估计是被打懵了。明月知道历史会如何发展,长平的最后结局,是极其惨烈的。“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因为双方兵力差距不大,在这最后的尝试突围里,赵括依然给秦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导致了秦国“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只可惜,他这迟来的顿悟和勇气,终究没有改变这场战役的结局。关键时刻,秦昭襄王亲赴河内动员15岁以上者支援长平,所以秦人撑住了,赵军已经彻底被困死在丹水河谷,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而邯郸的赵王丹,在此期间却无所作为,这一战,不仅是将领和国力的较量,也是君主能力眼界的比拼。比起老谋深算的秦昭襄王,赵王实在是太嫩了。长平之战的锅,赵王丹至少要背一半。而另一半,就要廉颇和赵括三七开了,廉颇酝酿了过程,最后是赵括彻底葬送了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