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仅仅只是常规版本的电磁轨道炮,如果对于进行优化设计,电磁轨道炮的炮弹速度可以提升到更高,轻易的抵达10000公里每小时以上。
光是这一点,就足够吸引各国的目光了。
徐川手中的《超高速精准打击电磁轨道炮技术可行性论证》文件,其目的就是为了研发超过一万公里/每小时的超高速电磁轨道炮。
但这种级别电磁轨道炮,有两个最大的难题。
制导和轨道烧蚀。
前者是精准打击的核心,后者是连续发射的关键。
但这两者,都会因为电磁轨道炮本身在运行时具备的强大电磁场而出现问题。
比如制导,目前的导弹的制导,无论是卫星制导还是雷达制导,都离不开导弹内部的芯片和电子零件接收信号,调整轨迹。
但电磁轨道炮因为使用了电磁场对炮弹进行加速的关系,炮弹内部的芯片和电子零件在面对超强的电磁场时,极其容易损伤。
所以目前各国研究的电磁炮的弹丸大都采用实心弹,没有加装制导系统。
但对应的,其威力也会大大受限。
毕竟一颗钢铁炮弹,顶多造成动能破坏。
而一颗装填了炸药的炮弹,还能形成爆炸性破坏。
因此,如何解决弹丸的精度和制导问题,是各国需要攻克的关键性难题。
至于轨道烧蚀,则是指在高速发射过程中,强大的摩擦和温升会对轨道造成损害,大幅度降低轨道的使用寿命,影响射击精度和可靠性。
米国曾经也投入过大量的资金研发电磁轨道炮,但因为轨道烧蚀的难题,最终在2019年放弃了。
所以要想将电磁轨道炮实际应用在战场上,精确制导和轨道烧蚀这两个难题是必须要解决的。
而正如徐川所预料的一样,在这份《超高速精准打击电磁轨道炮技术可行性论证》报告文件中。
最核心的难题就是这两个。
而对于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国内军工领域和科学院的专家在报告中提出了数种可行性论证。
其中对于电磁轨道烧蚀难题最可行的一条路,就是通过数学模型+AI的方式,来进行解决。
但要为电磁轨道炮运行时复杂的磁场情况建立一个数学模型,难度之大难以想象。
因为它不仅涉及到电磁干扰、散射电场、电磁扩散等问题,还有炮弹出膛后出现的旋涡磁流、高温带来干扰等等各种难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