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航电系统
那一代人,有着极强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让他们将自己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为了国家发展他们可以牺牲自我,至于个人兴趣爱好,都得为祖国需要让步。
有明明是文学爱好者,理科一窍不通,面对国破山河在,毅然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读理工科,只为了能够给华夏造飞机杀敌,结果凭借着强大的毅力和刻苦硬生生成为理工科天才,成为了力学之父。有明明在海外有着巨大声誉,连美利坚自己都说价值三个师,却毅然通过层层阻力选择回国。。。。。
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多到数都数不完。
他们无疑是伟大的,那种伟大精神足以震撼世人,也正是这种伟大建造了新华夏。
杨老忽然说道:“我最后悔的就是1964年放弃了华夏籍,加入美利坚国籍,我父亲到死都没有原谅我!1971年我回国访问,看到共和国的成就,我非常的高兴和欣慰,也非常的震撼。仅仅20年,就将一个经历百年战火、民不聊生的华夏,给恢复了元气!”
“当时在海外,我听说寒春参与核武器研发,所以回国访问我见到稼先,稼先跟组织确认后给我回信,说华夏核武器研发制造除了一开始有苏联人帮助一些外,其他都是我们华夏人自己搞出来,这事给我震撼很大,我由衷地佩服你、稼先、三强他们,在那么有限的条件下,硬是搞出了原子弹,搞出了氢弹,这一点给我震撼是很大的。”杨老回忆当初回国的所见所闻:“可惜稼先看不到如今华夏的盛世不然一定会很开心的。”
杨老与邓老是世交,也是好朋友,好兄弟,他们在初中的时候就建立起非常好的友谊,然后一路上为了探索救国图存的事业,结果在50年代迎来一个转折点,邓老回国参与共和国建设,而杨老因为知名度难以回来,从此产生了宛如两根平行线的人生。
“说起来老杨,我还得感谢你,要不是你,我也许挺不过来!那个岁月里,太疯狂了,很多同志倒下了。”于老感慨地说道。
当初杨老冒着巨大风险回国访问,列出的一批回见的学者,这批学者可不仅仅邓老,还包括于老等人。
“我们比很多老朋友们都幸运得多了,我九十三岁了,你也快九十岁了!我们见证了华夏复兴,这是我们当初读书时候所不敢想象的。”杨老说道。
“二位都是华夏的国宝,是华夏的定海神针!我们华夏啊,一代比一代强,伟大的事业也一定会实现的。”领导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