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赖将军仁德,若是让那些贪官污吏,上下捞钱的将官来主持此事,恐怕早就惹得民怨四起,哀声载道了。”宋玉国送上一记马屁,让王鸿泰哈哈大笑。
不过宋玉国的话也给王鸿泰提了个醒,准确说是两个。
第一个,民怨,也就是那一千俘虏营。
“这七八天,那一千战俘,怎么样了?”
宋玉国想了想,说道:“尚可,第一天抗拒,第二天埋怨,第三天不语,这几天干活很消停,因为将军的吩咐,我们没有让他们工作过量,饭食给的不说足够,但是也不缺。”
至于每天都有人累昏过去的小事,宋玉国觉得就没必要汇报了。
“那就好,过几天给他们放了,愿意回家的给他们一口吃的,别路上饿死,愿意留下的,会手艺的收入匠作营,不会手艺的收入劳工大营。这样一来,想要闹事的就只有那一千多死了汉子的家庭了,掀不了大浪。”
“喏。”
一开始王鸿泰打算赔偿的,但是后来一想,完全没有必要,而且还费力不讨好。更何况如此一来,军威何在?挑衅他、对抗他、与他作对的人,岂不是没了惩罚?极为不妥。
要是这些人真敢起义(雾)……真敢反了,那王鸿泰绝对高高兴兴的双手赞成。
第二,还是“民怨”,不过此民怨不是他王鸿泰造成的,而是以往的李氏朝鲜地方官府造成的。
“这一带有将近十二万人,但是这是官面上记载的,四周山地林子也不少,有没有躲避兵祸、逃避征召的人口?”
人口逃避登记造册是自古以来的问题,猎户、农户、匠户,为了躲避税收、徭役而躲到深山老林里的不计其数。
就算是盛世,也不耽误百姓隐匿山林,那是别人的盛世,又不是他们的,就算税收少,他们也缴纳不起。这一类人的共同点就是家庭丁口多,耕地少,没有反社会心理,是主求安稳的心态。
而躲避兵祸的,那更不用说了,几十年前倭人作乱,朝鲜北逃的百姓不在少数,而打退了倭人之后,南归的百姓缺少了大半,在北地定居,各地方登记造册的也不过几十万。
剩下的庞大人口都去哪了?难道都在路上出了个各种各样的意外?又或者是都被地主藏起来了?
再说这满清劫掠,对朝鲜北地的打击不可谓不大,几乎亡国。(虽然一打仗朝鲜就被打到汉城,有点你很难在法国投降之前进入巴黎的感觉。)
这种亡国灭种的情况下,没有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