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见我从父。我从父不肯依附,袁绍不得不以武力相逼。将军退而舒口,袁绍进则无必胜把握,退则空手而归,如之奈何?”
孙策眼珠转了转,露出一丝笑意。
他听懂了周瑜的意思。退守舒口,若袁绍来战,他可以利用水师的优势,进退自如。若袁绍不来战,要么空手而归,要么滞留舒城,都不是什么好的选择。
袁绍身后并不太平,曹操、刘备伺机而动,袁绍又怎么可能安心在此?
依仗兵力、兵种的优势速战速决,才是袁绍的期望。
既然如此,那就不能如他所愿,一定要让他非常难受才行。
孙策随即请来张纮等人,商量对策。
张纮也赞成周瑜的意见,在舒城外与袁绍决战不合用兵之道,胜不可喜,败则足以覆军。丹阳兵虽精锐,却无军纪,一旦战事不利,很容易崩溃。届时被骑兵追杀,将是一场灾难。
孙策虽然有些不情不愿,还是接受了张纮的建议,下令连夜退往舒口。
——
袁绍设宴款待来依附的庐江大族,受周忠冷遇的压抑心情得到了释放,饮酒过量,第二天睡到中午才起来,头还是晕晕沉沉的。
这时,他收到了孙策退兵的消息,就连周瑜率领的前锋都撤退了。从撤退路线看,是撤往一百多里外的舒口,并且有可能直接退往江东。
孙策沿江而来,本来就是乘船而行。撤退时顺水而下,速度很快。
袁绍气急败坏。
他夸下海口,要在三天内击败孙策。现在孙策撤往舒口,仅是行军就要两天时间。若孙策再坚守不战,他还怎么践行诺言,让周忠低头。
袁绍下令追击,遭到了宁国中郎将张郃的反对。
张郃说,孙策撤往舒口,就是想利用水师的优势。他若不想战,就算我军追到舒口,他一样可以上船,我军无船可用,只能望水兴叹。
再者,我军新来乍到,不熟悉地形,万一中了埋伏,后果更不堪设想。
主公的目的是取庐江,如今孙策不战而退,庐江已是主公的囊中之物,又何必与孙策一般计较?
派大将守庐江,迫使孙策不敢上岸,然后大军转往寿春,取九江郡,才是正道。
为了防止袁绍一时冲动,张郃又补了一句。
区区孙策,何必主公亲自迎战?堪为主公之敌者,唯袁公路耳。
袁绍心情稍缓,也觉得和孙策一个小辈较劲没什么意思,有失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