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刻,林梦婷和余凤清的思维,竟诡异地重叠在一起,不约而同地想起了关于“春运路上那些事儿”的话题来。
于是,连林梦婷的思绪也不由得有些飘远了,嘴里却下意识地回答道:“三个多小时。”
“那你到机场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一点多了。”余凤清想也不想地说道:“我让你爸明天去接你,下了飞机,就立刻打电话给他。”
“爸明天不是要上班吗?市离家不算太远,我自己坐末班车回来就行了。”林梦婷也有些啼笑皆非,显然是没想到,历经两世的自己,有朝一日回家,竟还能享受一把独属于小孩子家家的父母全程接送的高级待遇了。
“你知道末班车,几点才从市发车吗?”余凤清显然也有些为林梦婷的“异想天开”而惊诧不已,“还是说,你准备守着好几个行李箱,一直傻傻地待在车站里?”
“好几个行李箱”这几个字,余凤清特意加重了几分语气,只令电话这端的林梦婷也不由得伸手摸了摸鼻梁,讪笑一声:“妈,这天下,就没有谁比你更厉害了!随意一猜,就能猜到我带了两个行李箱呢!”
“真的只有两个?”余凤清却摆明了不相信林梦婷的话,谁让这一年来,几乎每个月,林梦婷都会寄一到两个硕大的包裹回家呢!
倒底是“十月怀胎”,辛苦将林梦婷养育长大的余凤清,论对林梦婷“败家”心性的了解,余凤清若说自己是第二的话,那么,就没谁敢称第一!
“真的!”可惜,林梦婷这话回得颇有些底气不足。
余凤清沉默了一会儿,却并不打算再继续和林梦婷探讨这个话题了。总归,等到林梦婷回家后,她就能亲眼看见林梦婷究竟有几个行李箱了!
不过,这,并不代表余凤清就会被林梦婷说服,任由林梦婷一个人费力地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跟一大群人挤在大巴车里,享受一把“沙丁鱼”待遇的同时,还得每每在有人上车下车的时候,就担忧自己的行李箱会不会被人给“拎”走。
“就算两个行李箱好了,你觉得,依你一人之力,能将这两个行李箱拖回家?”
“当然!”林梦婷说得那叫一个斩钉截铁,不就是一手拖一个嘛?不就是选一个靠窗户的位置,在有乘客上下车的时候,偏头瞅上一瞅自己的行李有没有问题嘛?有什么困难的地方呢!
只能说,前世今生都没有在这一年回过家,真正地体会一把“大巴车在盘山公路上疾速飙车的心跳感”,更没体会过“行李被人调包的痛苦酸爽感”的林梦婷,还真是有些太过天真啊!
余凤清:“……”
这样一个傻姑娘,是怎样在市那个混乱不堪的城市里活下来,并以一种让人艳羡的“鲤鱼跃龙门”姿态,进入一众达官贵人眼帘的呢?
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
果然是“老天爷疼憨人”嘛?!
……
哪怕林梦婷再次使出“舌灿如莲花”的技能,在余凤清已经做出决定的情况下,所有的反抗,也没能激起一滴水花。
正如,第二天,下午一点半,走下飞机的林梦婷,才开机,就接到了林义民的电话。
“婷婷,你下飞机了?我们在出口这里等你。”
“哦。”林梦婷嫣哒哒地应了声,眼角眉梢间流露出来的欢喜和愉悦等情绪,却将她的真实想法给出卖了。
说到底,谁不愿意被父母捧在手心里,可劲地疼宠呵护呢?
哪怕历经两世,重生而来,自诩心志极其成熟的林梦婷,也不例外。
“爸,你再等我三分钟。”
…………
三分钟?
性情向来有些大而化之的林义民,也不由得轻叹了口气,心里那些曾浮现过,却被他刻意忽略掉的担忧等情绪再次漫延开来。
以前的林梦婷也确实很懂事,很乖巧,很听话,但,却有一个让人有些无奈的绰号——马大哈。
由此可见,平日里,林梦婷会是一种何等随性而为,散漫得让人略有些头痛的性情。
偏偏,这样的林梦婷,在市待了不到一年,就养成了这样一个“严谨”到近似于“刻板”的性情!
这其中,若没有经历一定的磨砺和险阻,谁信?!
……
背着小包,两手各拖着一个行李箱的林梦婷,在走到出口的时候,一眼,就瞧见了立在人群中的林义民。
“爸!”
一瞬间,林梦婷竟有些热泪盈眶,满腹心绪翻腾不休。
前世记忆中,每隔两三年见到林义民的时候,就能真切地感觉到“岁月摧人老”这句话的真谛。
以至于,如今,再次重生到18岁这年,见到不过四十岁的年纪,颇有些精明能干气势的林义民时,林梦婷竟莫名地生出一种近似于“近乡情怯”的感觉来。
不过,这样的情绪,才刚刚浮现在心头,下一刻,林梦婷就惊诧地瞪圆了眼,望着本不应该在此刻,出现在机场里的余凤清:“妈?!”
今天,余凤清穿了一件淡紫色绣花羽绒服,围着浅咖啡色围巾,微卷的头发随意披散在肩头,为她凭添了几分妩媚。
脸上的笑容,比外面的阳光还要灿烂耀眼。
仅仅只是随意地站在林义民身旁,却给人予一种“男俊女俏”“气质非凡”的感觉。
……
这,已经不是简单地“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这类话就能解释的了!
而,前世今生,能让林义民和余凤清这地夫妻身上的气势出现这样改变的源头——正是林梦婷的“蜕变”!
或者,应该说是短短时间里,林梦婷展现出来的让人望尘莫及的“优秀”!
“以林梦婷为傲”的情绪,时刻在林义民和余凤清夫妻俩心里激荡着。再加上旁人的赞叹和感慨,艳羡和隐隐的嫉妒,如何不令两人生出“仿若突然就年轻了十多岁,越活越有滋味”的感觉,并因此而体现在外表上?
父母之爱于子女,子女之心于父母,可不就体现在此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