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膨胀这种情绪是根本不可能出现在朱棣身上的,他更多的还是凝重谨慎,时时和姚广孝等人商量下一步的行动该如何做,怎样才能让李景隆再败一阵。
可思来想去,正面进攻不行,李景隆就算再废物,这手底下的人可不是泥捏得,光凭着朱棣现在的兵力想要硬拼,不论胜败几何,但是这损失就足以让朱棣吐血三升。
引蛇出洞也不行,李景隆刚吃了一次败仗,正是精神紧张的时候,此时引蛇还不如说是打草惊蛇呢,估计有个什么风吹草动的他都会收缩防线,生怕被朱棣给再阴了。
至于其他的什么办法,估计也很难收到成效,毕竟李景隆不是耿炳文,那种临阵决断的事情不会发生在他的身上。
到时候朱棣的大军出现在李景隆面前的话,他的反应很可能就是死命的收缩,然而和朱棣拼消耗拼底蕴,这是朱棣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所以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他是不会选择和数倍于己方的南军拼死一战。
那种程度的作战,基本上就是决定朱棣的生死存亡了。
胜则前路延续尚有余地,是进是退全在朱棣的掌握之中,无为外物所扰。
而败的话,朱棣也不用多做其他,安安静静的等着朝廷发落,等着自己那个皇帝侄儿的怒火降临到身上就好了。
选择很重要,一步走错满盘皆输,这就是朱棣目前的处境。
不过实际上李景隆刚刚经历了郑村坝的败阵,眼下留给朱棣的时间尚且还有富余,最起码在朱棣不动的前提下,李景隆应当也不会做出什么主动的行为。
当然了,京城那边要是亲自下令督促的话,李景隆就算是再怎么不愿意动弹估计也得挪挪屁股十分不情愿的向北了。
但就眼下看来,朱棣和李景隆之间应当是有一段缓冲的时间。
朱棣这里需要整顿兵马,新加入的朵颜三卫和宁王府护卫等都需要整编重新排列,这可不是什么小工作,要知道大军的配合如果不完善的话,那临到战时暴露了缺点和弊端,就会给敌人以可乘之机,倒霉的还是朱棣本人。
李景隆这边则是被打怕了,再加上粮草辎重丢弃,还需要朝廷方面支持重新添加补给,而且他也不想这么快就再次和朱棣碰面。
手下人的士气也并没有完全的恢复,刚吃了一阵打败,再仓促的行动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哪怕李景隆蠢的跟猪一样了,也不会傻到做出这种事情来。
因此,算是双方有默契的保持了一段冷静的时间,谁都不会在这段时间内发出声响,都等着新一轮的战事爆发,不过显然这要等到建文二年,也就是朱棣看来的洪武三十二年。
毕竟朱棣已经不太承认自己皇帝侄儿的帝位了,眼下虽然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可明眼人都知道,朱棣就是摆明了车马造反,和当今天子朱允炆唱反调。
这场叔侄之间的斗争可是关乎到大明皇帝之位的最终归属问题,那朱棣怎么可能还承认朱允炆的年号。
不过这些也只能是私下里说说罢了,承继先帝年号是朱棣的习惯,但如果传出去的话就是有驳于朱棣那打出来的旗号,这种自己打自己脸的事可不是朱棣会干出来的……
平静的时间往往很短暂,但军队的平静不代表其他方面也是毫无动静的。
但相较于朱允炆这边,朱棣治下就显得风平浪静了,完全没有朝廷这里的引人注目。
首先,朱棣在郑村坝一战大胜,这消息自然传开了,尤其是临近的几个行省,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啊。
整整三十余万朝廷大军兵临北平城下,结果被朱棣给击败了,而且李景隆还一路的溃退逃出了北平境内,在山东布政司行省德州县扎了根。
当然了,这在李景隆的说法是天寒地冻南方的战士们耐不住北方的寒冷,军中过冬准备的衣物并不充足,没有办法让战士们发挥出最大的效果,所以选择了战略性的撤退。
对,没错,就是战略性的撤退,而且在李景隆还是用这种借口上报的天子,也不知道他哪里来的自信说自己是撤退而不是被人家给打败败逃到了德州。
可就是这样的借口,当今天子,堂堂大明皇帝朱允炆就信了。
原因是朱允炆问黄子澄,为什么最近传言说曹国公吃了败仗,损兵折将不说还丢失了大量的辎重。
如果真要照实回答的话,黄子澄肯定是将李景隆大败的事情原原本本的说出来。
可现在朝廷不仅没有责罚李景隆,反而还嘉奖于他,给了一些口头上的封赏,并且许诺平灭燕王之后的赏赐种种,十分让人难以置信。
这人自然是因为黄子澄说了假话,李景隆在上书之前还向黄子澄递了一份真实的情报,毕竟相对于在战场上的能力,我们这位曹国公在官场上可有足够的头脑。
黄子澄先比朱允炆知道内情,为了双方考虑,毕竟当初是他举荐的李景隆,这时候如果他大败的消息被天子知道,两人的下场都不会好过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朱允炆仰赖信任的黄师和李景隆一同作假骗了天子一次,让朱允炆以为前线战事仅仅只是焦灼,甚至还有点小小的优势呢……
战败无过反受赏,说出去都没人信,可这事就是确实发生了,谁也改变不了。
除非他们也能获得朱允炆的信任,能够让朱允炆听进去他们的话,不然也就只有一个愤愤不平羡慕的份了。
另外,李景隆这件事只是其一,相较于他的不要脸来说,还有另外一个彻底放弃了自己底线的河北指挥使张伦。
这家伙一听李景隆战败了,生怕自己倒霉被朱棣给顶上,直接带着原本应该威逼北平边境的两个卫所士卒后撤,且一路扯到了河北最南边的地方,美曰其名还说要誓死报国呢。
完全就是‘树不要脸,必死无疑,人不要脸,天下无敌’的绝佳表现啊……
不过这些到朱棣耳朵了也就是听听罢了,实际上对整个战局的影响无限趋近于零,有他没他朱棣的处境都一样,仍然是没有太好的下一步方略……
喜欢大明军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