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晚上还有更新
“巧言令色,鲜矣仁!”
是夜,中都的这场师徒相聚最终不欢而散,孔子在扔下这样一句话后,再不将宰予这个背弃周礼治邦的人视为自己的弟子。
他事后还对颜回感慨道:“我以往看待一个人,是听其言而信其行,以言取人,于是失之宰予,错信了他,竟让他在中都为政;自此以后我看待一个人,必先听其言而观其行!”
接下来的行程里,孔子沉默了许多,宰予的话也对他产生了不少震动:赵无恤善于治民,这在子贡传递回的晋国成邑之治里就能看出一二,毕竟晋鲁两国风马牛不相及,孔子也并未太过在意。可当赵=无恤强势进入鲁国,与孔子成了邻居,两相对比之下,许多事情就不一样了。
尤其是宰予竟然认为,赵氏之政要比自己一心想要进行的复兴周礼好那么多?
如今的情形,是不是跟当年少正卯效仿他开设私学,门下三盈三虚有些相似呢?赵氏君子口口声声对他敬重有加,说着“修齐治平”的鸿愿,他真正做的,又是什么呢?
怀疑就像是鸡子上的细微裂隙,一旦产生就无法再度闭合,带着这种心情,等孔子再细细观看郓城风物时,感觉就不太一样了。
……
以往夹道劫持的群盗几乎消失殆尽,一条条长船渔舟靠岸后,冲出的不再是凶神恶煞的劫匪,而是衣衫褴褛的民众扶老携幼。在手持戈矛的邑兵亭卒注视下,涌进湖岸边的窝棚里。
这里正在进行的。是名为“徕民”的政策,由赵无恤的首席属下张孟谈主持。用带着兵卒在此维持秩序,防止暴乱的冉求的话说,大野泽里的流民们投靠郓城,仿佛“归之如流水”。
冉求在中都时饱受盗患之苦,一度还被群盗团团围住,若非赵武无恤路过相救,后果殊为难料。当时孔子对解决盗寇,除了强调教化外也没什么好的法子,可现在在赵无恤一手硬。张孟谈一手软的治理下,却基本得到了解决。
他颇有些兴奋地向孔子解释道:“在去岁入秋时盗跖进犯被击溃后,大野泽里的群盗就开始陆续归降,整个大泽周边,原本就在此的渔民野人,还有为了逃避宋、鲁、卫、曹苛政而逃入的民众,大概有三四万之多。十五以上,六十以下的男子大概万人,所以盗跖当年才能号称从卒九千。”
“张子料想。群盗想要的东西和普通农人别无二致,无非是田地和房屋,谁不希望过上安稳的日子?可是大野泽中的食物都只够勉强活命,他们无法获得这些。只能靠流动劫掠来维生。放在以前,群盗之所以不愿登岸从良,原因是诸侯卿大夫们赋税劳役极重。士人忧愁而民众辛苦。”
“现在却不同了,小司寇和张子实行徕民之策。郓城四界之内,岭坡、土山、洼湿的土地。新附的编户齐民都能每户分到五十亩,亭里还能租借耕牛开垦,并免除他们三年的徭役赋税,这就是从其所欲而避其所恶。小司寇已经把这些都写在新修订的律令中,此举足够为郓城招来一两万从事农稼的人,此外中都、阚邑,还有濮南也在做类似的事情,恐怕到了今岁春种秋收时,湖泊中只会留下少数渔民了。”
孔子微微点头,对于盗患消除,他还是很欣慰的,看来当初君上任命赵氏君子为小司寇并没有错。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如今西鲁的均势已经失去了平衡,赵无恤一人独大。
枝大于干永远是导致国家不稳的重要原因,是不是应该着手加以限制了呢?
比肩群盗一去,齐国又败,鲁国也就没太多倚重赵无恤的理由了。
孔丘弟子公孺良的关注点却不同,他催问冉求道:”子有师兄,既然大野泽的盗寇已经溃散,那群盗之首柳下跖可伏诛了?“
冉求回答:“未曾,如今盗跖还在东山岛上,手下依旧有数钱之众,千余兵卒。”
“小司寇就不曾用兵剿灭之?”
盗跖是终结了孔子在中都之治的罪魁祸首,他不仅曾与孔子驳辩,手下群盗还曾伤及孔子,于是他被孔门弟子视为仇敌,恨不能杀之而后快。
冉求解释道:“我与盗跖交兵过,却错失了将其斩杀的机会。他在溃败后一度降服,并随小司寇攻击齐、卫,最初或许是虚以委蛇,不过如今在赵氏大败齐人的威势下,已经不敢造次了,小司寇手里舟师不足,又遭了疫病,所以只能维持现状。”
公孺良不满地抱怨道:“古人言,除恶必尽,盗跖不去,鲁难未已啊!”
“我也是这么以为的,但盗跖如今降又不降,反又未反,或是希望靠着帮助赵氏击齐的功绩,入赵氏为家臣。我看晋国中军佐也是这意思,传闻再过些天,盗跖便要登岸拜会赵卿,只希望他能离开鲁国。”
莽撞耿直的公孺良还是觉得就这么放过盗跖太过轻松了,他闻言后眼睛一亮:“既然如此,子有师兄统领郓城防务,莫不如乘柳下跖登岸时将其一举击杀,一面能为赵小司寇消除后患,也能替儒门报中都之怨。”
“这……”
冉求闻言面带犹豫,就他本人而言,他认为将盗跖彻底消灭后,赵无恤徕民之策的效果会好上许多,还能彻底消除后患,大野泽将成为一片舟舸通行的安全水域。
但作为一个性格谨慎之人,他凡事都会三思上一番,不会自作主张乱来。所以既然赵无恤无意诛杀盗跖,那他也只能将自己的敌视和不满咽回去,没有主君的命令,他不会轻动。哪怕孔子亲口要他动手,他也不会贸然行事。
冉求的性格里有谨慎也有应变。所以他在军、政上能活学活用,不会刻板地遵守孔子教授的东西。但因为心里一直极其尊敬夫子,所以也不会像宰予那样正面违抗忤逆。
他左思右想,正不知应该如何回答时,一旁的孔子却叹了口气:“良,你就不要为难求了,为人私臣,而谋师事,是背主也。盗跖能平是鲁国之福,至于如何处置他。想来赵卿和小司寇自有打算,等见了面一问便知。”
因为季孙斯和叔孙州仇忌惮秦邑、须句、廪丘等偏北的地区会有疫病残余,所以这次盟会的地点便选在了未遭战事的郓城,如今他们已经进入郓城郊区,再行上半日,便能和赵卿父子会面了。
虽然劝止了公孺良的莽撞建议,但孔子心里却思量开了,他清楚盗跖之才,也听说过赵卿爱士养贤的名声。招揽亡命死士也不算意料外的事情。
可若这不是赵鞅的主意,而是赵无恤的打算呢?
治国,平天下,不同情境下。这两句话的意味也不同了,这位小君子可不是一个甘居人下的人!
从颠覆阳虎,夺取郓城。再到所谓的维新之政,最后是西鲁互保。图谋须句,招纳盗跖。孔子仿佛窥见了赵无恤隐藏在谦逊后的熊熊野心。
当年郑国人接纳了流亡的楚国太子建。谁知狼子野心的太子建竟然想勾结晋国图谋郑国,现如今,鲁国也要遇到相似的事情了么?
孔子最后决定了:“无论赵卿和赵氏君子意欲何为,我作为君上信任的大宗伯,即便赵氏强势,我也要学当年的郑子产!敢争贡赋,不辱使命,为鲁国守住利益!”
……
郓城那在齐国俘虏修缮下又高了几尺的墙头,赵氏父子也在眺望远处。现下是早春的一月初,冰雪消融,但风里依然带着几分寒意,两面玄色的大氅在他们身后迎风飞扬。
“是鲁人来了?”赵鞅人老眼衰,眯着眼盯了一会,想确定来者的身份。
“没错,黑屋建旌,红节斧钺开道,是正卿的规格。”赵无恤眼神好,故看得分明。
“鲁侯虽未亲至,却也给足了我面子。”赵鞅嘿然而笑,随即回头对赵无恤严肃地问道:“我在鲁国的时间不长了,此番盟会后就要回去,兵卒也得统统带走,剩下你独木支撑,可还能坚持下去?”
这几天里,晋国那边陆续传来了消息,全然是内忧外患:鲜虞人的攻势未停,尽管齐国战败,但他们却是铁了心要叛晋,不断骚扰东阳之地,中行、邯郸、范氏已经穷于应付,对齐国的反攻看来是提不上日程了,赵兵继续留在西鲁也是吃干饭而已。
南面,作为齐人的盟友,一向奸猾的郑国这次却颇讲义气,为齐攻晋,韩氏率军抵御,勉强能打成平手。
西面,在雍都宅了好几年的秦伯也心血来潮,乘着冬狩时观兵大荔,眺望大河,颇有重返河西的架势,魏氏的主力也被吸引过去了。
北面,则是董安于急报,赵氏领地里出了问题,晋阳以北的代戎去岁大雪遭灾,今年居然打上了那些移民的主意,不断越过夏屋山南进,希望捞一把再走。
总之,如今的晋国,在战略上真可谓是“四分五裂之国”,所以赵鞅也不能长期在外。而且赵兵已经被征召了四五个月,远远超过期限,乘着春日天气正好,还是早些归国,让他们回田地里忙活春耕要紧。
赵鞅发问,赵无恤自然不能显得软弱,他抱拳道:“父亲助我开拓,小子若是连守成都办不到,羞为赵氏之子!”
从去年夏末秋初开始,一系列战争后,他能管辖和干涉的城邑足足增加了三倍有余。现在的目标不是如何扩张,而是想办法守好这份基业,让这片兖州之地彻底变成赵氏的地盘,建设得安如磐石!
赵鞅等的就是这句话,此时壮无恤之志,便纵声大笑道:“大善!但鲁人欺软怕硬,走之前,为父便让你再见识见识大国卿士的威仪罢!”
他侧过身,扶着长剑,斜眼看着远方长长的车队,虽然其中同样有两个卿,还有位名满天下的贤士,但赵鞅依然一副睥睨众生的神情,他轻描淡写地对儿子嘱咐道:
“好好学着点,总有一天我会死去。而你!将加冕为卿。”
(PS:春秋礼仪,天子、诸侯、大夫拥有统治权,故登位时还要加冕)(未完待续。。)
PS: 感谢书友 次转生 ,无尘&公子小白 ,水电费呵呵v ,神幻界 的打赏!感谢各位的月票!
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