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察建立的三大团的三个军团长都是追随李察建立大明王朝的老人。
第一团也是实力最强的由韩立担任军团长,第二团和第三团差不多,分别是龙立果和陶安邦担任军团长。
龙立果军事才能一般般,但自从看到李察的强大后,就死心塌地的为李察卖命,除了怕死之外倒是没什么大的缺点缺点
龙立果和韩立原本都只是县镇里面的低级军官,出身平民,如果没有李察横空出世,他们一辈子也不可能成为一军之长,所以心里还是很感激李察提拔的。
然而,陶安邦不同,他原本就是节度使出身,李察没有崛起的时候,他就是一方老大,后来李察又用武力逼迫他投降,心里甭提有多憋屈了
虽然李察为了给西域地区投降派树立一个榜样,对陶安邦进行优待,但陶安邦的名声也彻底臭了。
他和龙立果和韩立这种底层军官不同,陶安邦当时在西域好歹也是一方大佬,一仗未打就向一个草根叛军头子缴械投降,还被李察拿出来大肆宣扬,名声不臭掉才怪
在西域民间,即便是被李察消灭的尉迟家族也比陶安邦的名声要好
要知道,凡是被李察打败的势力,明王朝都是不遗余力的进行政治抹黑!
由此能看出,陶安邦在西域地区的名声有多臭!
普通人不会去关心当时的形势,他们只会记住当时的一方大佬陶安邦向还没有发家的草根李察无条件投降,连底裤都卖了出去!
西域地区很多人都认为李察能在前期快速崛起,与陶安邦那个'怂包';主动献出家底密不可分
因此,陶安邦心里一直对李察有怨气,明王朝中央政权明明有能力为他说话,却一直没有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为陶安邦正名!
毕竟陶安邦的名声已经深入人心,大明统一西域后陶安邦的榜样用处也消失了,李察凭什么花费代价开动整个王朝的宣传机器为陶安邦正名?
最关键的是,那么做对李察没有任何政治利益!
自古以来,只有臣属替国王背黑锅的,还没听说老大给下属背锅的
因此,陶安邦的怨念终归只能是怨念,甚至他还不敢表现出来,防止李察对他进行打压。
不得不说,陶安邦在这方面做的不错,忙着建立中央集权和打仗的李察确实没有发现陶安邦心怀不轨。
直到陶安邦成为了第三军团军团长,手里多了一万多人的队伍,才开始暗手!
只可惜,团的士兵都是有军功授田的,因为军功田的关系,官兵们都很清楚他们无论如何都要支持大明,而支持大明就意味着支持李察!
因此,陶安邦很难真正策反第三团。
陶安邦发现这一点后就果断收手了,只可惜陶安邦这次出手引起了李察的注意。
虽然没有在明面上引起任何不好的反应,但李察知晓陶安邦的小动作后,已经将其拉入黑名单。
只是当时正处于攻略大西北的战役中,团都在后方维持治安,后来更是打起了平叛战争,陶安邦的表现中规中矩,李察一直不好将其拉下马。
于是,当大西北安定后,围剿天山派的重任就理所当然落在了陶安邦肩头上。
李察正是因为知晓天山派里藏着至少一位先天境老祖,才会让只有后天境初期的陶安邦带队,还给他安了一大堆有名无实的头衔,仿佛生怕天山派那群土包子不知道谁是这场围剿战的指挥官一般
如果陶安邦死在这场天山派围剿战中,李察自然不会跟一个死人计较,陶安邦仍然可以保留他的身前生后名,作为一大军团长,风光大葬是肯定免不了的。
然而,已经步入中老年的陶安邦因为武艺在身,觉得自己还能活很久,现在40多岁的他夜夜笙歌都不成问题,他还不想被风光大葬!
所以,陶安邦打算在这次围剿战中怂一波,只是他刚刚流露出这个意愿,就发现他手底下的锦衣卫指挥使们特喵的拿出了李察的亲笔手令,几乎是以'押着';他上前线的方式让他无法退缩。
不然的话,陶安邦立马就会被扣上'渎职';的大帽子!
一旦被扣上这个大帽子,李察有的是办法让活着回来的陶安邦背上一堆罪过,老大想要整治下属真心不要太难
如果不是为了明王朝的稳定,在中央集权的大明王国中,李察完全可以一道命令将陶安邦下狱。
当然,那么做的话相当于将李察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帝王威仪全都喂了狗,没有人愿意侍奉一个不讲道理的暴君
即便是君王,想要杀人也是需要罗列罪名的,哪怕是开国君主也不能避免!
陶安邦也知道自己此行恐怕是遭到了李察的报复,不然那些锦衣卫指挥使不可能针对自己拿出李察手令。
他这个领头人已经彻彻底底的沦为名义上的傀儡
当然,这都是明军内部的布置,在天山童姥为首的灵鹫宫眼里,陶安邦仍然是他们不敢得罪的大佬。
灵鹫宫和的千名锦衣卫指挥使加在一起浩浩荡荡足足有数千人,不过因为这数千人全都是武者,再加上灵鹫宫对天山派的路径十分熟悉,赶路速度非常快,不到半日功夫就来到了天山派大门外围。
正当天山童姥和陶安邦商议就地休整一番再强攻天山派的时候,讨伐大军周围突然亮起一连串璀璨的光芒!
身穿潇洒白服,看上去一身正气的天山派弟子仿佛从雪地里钻出来一般,按照玄妙的步伐拔出佩剑,掐指向天齐齐高喝道:"天山剑阵,灭!"
一脸懵逼的陶安邦看着自己所在的天空中陡然浮现出一柄巨型雪白光点组成的大剑,轰然劈落下来!
"这这就是天山派的底蕴么?"
在陶安邦的懵逼和锦衣卫指挥使慌忙应对下,灵鹫宫的九天九部女弟子已经早有准备的结成了另一个剑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