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游戏竞技 > 异能人的前世今生 > 第七卷 第二十二章 让孩子学会觉察内在的感受

第七卷 第二十二章 让孩子学会觉察内在的感受(1 / 1)

天地人身心灵合一会所会员张女士的困惑:孩子现在上一年级,学校留了很多手工作业,但是做出来的不是很好,拿到班上总是得不到老师的表扬,而其他孩子家长帮着做的,可以被贴到墙上展示,孩子很失落,我心里也不好受。后来学校再有这样的事,我也只好帮他一起做。但是回头想想总觉得不对劲,这作业到底是孩子的作业还是家长的作业,是孩子在比赛还是家长在比赛。请问各位家长有过类似的经歷吗,我们应该如何把握,恳请赐教!

梦灵的答复:我可能看问题的角度和别人不太一样,我首先考虑的不是作业的问题,而是当这个孩子没有得到表扬的时候,这个家长的内心感受是什么?从字里行间,我感到更多的似乎是这个妈妈比较焦虑,似乎更失落一些。

记者:我想听您说的是,家长应该怎么办?

梦灵的答复:先学会关注自己的内心!现在有很多家长,孩子带的好不好,要先听听别人怎么说,怎么评价?这样过于关心他人的想法,会促使孩子也关心外在的条件,而不关注自己的内心感会常常焦虑于他人的看法。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作业被表扬与否,只是表面呈现的问题而已!这样,在他的成长过程当中,往往会将眼光更多地朝外,看别人的眼光行事。而没有解决到根上。在这个问题上告诉她去帮孩子和不去帮孩子,都不是最终的答案.

记者:那你能否说说面对这样的事情,家长如何摆正心态?

梦灵的答复:这就对了,先调整家长的心态!先问问她,自己为什么这么在乎别人的眼光?为什么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如果她首先能调整到:做任何事情,别人评价我好,我内心有喜悦,别人评价我不好,我也不过分苦恼。这样的话,就会带动孩子,减少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才会更有助于他学业的正常进步。其实在平日里我和孩子的互动过程当中,我现注重孩子的内在评价,也就是说孩子对自己的感觉和对自己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我会让他学会评估自己的努力过程。相反,我不大会让孩子关注外在的评价,好象自己取悦于他人才是好的,如果经常这样做,孩子就会学到以如何取悦他人来评价好坏,孩子也会担心他人的不赞同。当他考了分数,我没有问他们班上有多少100分的,没有问老师表扬他了没有,我只是问他,你自己感觉怎么样?你觉得满意吗?他在玩的很高兴的时候,我不特意地表扬他,而是说,看起来,你感觉很快乐啊!如果我想问他最近的功课,我会问,你觉得你最近某某课有进步吗?

这些话其实和常规的表扬是有不同,这些话,无形当中,会把孩子带到自己的内心感受当中,会让他自己学会为自己负责,自己为自己开心,这样他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首先自我的内心感受是很好的。

现在人为什么很多人活得太痛苦,就是因为太在乎外人的评价,在乎别人的眼光,而不把目光放在自已的内心。

记者:你说的意思我大致明白了!

梦灵:前面的心态调整好了,再来谈要不要帮孩子的问题和怎么帮的问题

记者:请你从家庭教育专业的角度出发,告诉家长怎么应对这样的事情。

梦灵:你要的是直接答案?

记者:是的。因为我不能在报纸上跟家长做心理辅导,我只能告诉他们该从哪些方面想问题,该如何对待问题,如何让问题解决!

对话至此基本告一段落,梦灵却陷入一种深深的受挫当中,一种很强烈的无力感。因为她感到她的见解没有被记者认同,她自认为能从根子上帮到父母的方法,没有被采纳。或许更多的父母也会觉得她的答复是答非所问,顾左右而又言他,没有给他们提供真实的帮助。是的,记者的话是没错的,他需要直截了当的答复,这是毋庸置疑的。

那她的受挫感又来自于哪里?为什么在被别人否定了之后,有这种强烈的无力感呢?是因为她在说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自身就很在乎别人的评价吗?觉察了一下,她发现这种无力感不是来自被记者的否定和评价,而是来自于长久以来自己对社会当中的一个现象的困惑和反思,那就是“教育专家”和“心理专家”他们的区别在哪,谁更容易在这个社会生存?

如果是教育专家的话,可能会做出以下答复:

一、帮孩子!孩子这么小,他需要通过建立自信来带动他的进步。

二、不帮孩子!我们要从长远来看,要让孩子学会自己动手,自己锻炼,这样才会越来越有能力;

三、适度地帮!先从旁边协助孩子,让他先期的作品能好一些,这样会得到老师的表扬,然后再慢慢放手。

当她给出这三个方法之后,家长可能会有选择地去接受。

但如果作为心理专家来回应这个问题,就会象上面和记者互动时一样,那家长会有什么反应呢?家长可能会烦,我是来寻求帮助的,你啰哩啰嗦地讲这些无关的话题干什么,前言不搭后语,我要的是方法。

从这里大家就可以看出教育专家和心理专家的区别了,教育专家是论事实、讲道理、提建议。而心理专家呢?专业术语来讲,是从帮协助。

用一个故事来比较这两者的区别。

一个年轻人在旅游,当他经过一个岔路口时犹豫了,左右各一条路,他不知道走哪边了。这时一个老人说:小伙子,走左边吧,这条路呢,是一条比较宽的路,远是远点,但走起来舒服,放心。而第二个老人说:走右边的吧,那条路窄是窄了点,但路近,而且还有美好的风光。最后第三个老人说;小伙子,搞清楚你此行出来的目的是什么,然后自己去选择。第三个老人是心理咨询师的做法。

从这个比喻中可以看到区别,如果我们接受了心理咨询师的协助,不管选择哪条路,我们都遵从内心的感受,我们都做了自己认为最好的选择,我们的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会少很多。而如果我们选择了另一直接的建议,则预测不到结果会怎么样,也许会好,也许会差,也许会骂人。

可是现实生活当中,似乎教育专家更吃香一些。家长一问“老师,我家孩子这样。。。。。怎么办?我家孩子那样。。。。。。怎么办?”当专家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之后,家长满心欢喜,如获至宝,而专家也更受欢迎,更容易出书成名。就象某着名电视台着名的心理节目,心理专家放弃了心理咨询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设置,配合电视媒体的特点来做节目,他们收获了很多。而另一些和他们有同样水平的专家不愿意苟同的。

我们这个社会究竟需要什么?快餐?镇痛剂?

其实我们的很多父母也是很好学的,有些喜欢听专家的演讲,希望从中获得教育子女的方法。比如卢勤周弘等等一批教育专家就经常开讲座,家长听完了之后还喜欢私下里向演讲的专家提问,希望马上获得一些具体的可行的答案。我们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每当父母们向专家请教完之后,获得了一些方法,然后如获至宝,拿回家就用,结果发现,这些方法,刚开始还好用,有了几次或者几天之后,却不太管用了。其实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专家能讲的都是一些原则性的东西。有些家长喜欢买各种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看书是好事,可是看得多了,却突然发现,怎么有些书的观点是矛盾的?而且里面谈到的方法,不是在关键时刻用不出来,就是用了也没有什么效果。

梦灵曾经接待过一位父母,她把卢勤全套的书籍和音像制品全都看了好几遍,可是面对孩子层出不穷的问题仍然束手无策,问题究竟在哪里呢?并不是说听讲座和看书没有用,而是说,每一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状况,每一个孩子也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些看似共通性的问题,在实际的处理上仍有个别差异。

因此,父母除了要认识到自己才是第一线的教育者外,除了需要学习一些有效的教育子女的观念和方法外,更重要的是,还需要一些教育之外的东西来补充,正所谓“欲想写诗,功夫在诗外”,这是很有道理的。那么什么是“教育之外”的东西呢?

第一、父母自身心理状态的调整是关键。

我们做父母的,也都是从小到大成长起来的,而每个人在成长过程当中,必然会遇到很多事件,包括一些创伤性体验,而我们生命中所经歷的这些事件,不管愉快的还是创伤的,都会象拍电影一样记录进我们的意识和潜意识当中,然后在我们以后的生活当中,会不时地被翻腾起来影响我们现在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生的看法,对周围人的互动关系,还包括会影响我们的婚姻和家庭生活。这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移情”,也就是说,我们会把我们过去对某个人某个事物的感觉、看法、态度和认识,在长大以后,转移到另外的一些人和事物上。成人之后的我们都会带着“移情”生活,而却不被我们觉察,教育过程当中也不例外。曾有一位母亲,平时把孩子管得非常的严,当孩子上了高中的时候,再也忍不住她的这种管教,结果闹得母子俩关系非常恶劣。梦灵通过咨询,了解到这样一个情况,这位母亲在自己很小的时候,也就是五六岁的时候,有一个三岁的妹妹,结果这个妹妹却突然因为一场大病,离她而去。从此,在这位姐姐心里,就存有一份恐惧,感觉亲人随时会离她而去。当她成为母亲之后,她就怀着这样一份恐惧在控制自己的儿子,害怕自己如果一旦照顾不好,儿子也会出现什么意外。而这种母子互动模式,儿子被控制得感觉非常压抑,而母亲却根本意识不到是自己的这种内心深层的东西在做祟,只是觉得自己是在爱孩子,是在对孩子负责。

如果在此时,我们告诉她,要给孩子空间,要放开孩子的手和脚,让他自己去飞翔,她是根本做不到的,因为影响她的埋在潜意识深处的这个情结没有处理好。如果我们先去协助她觉察到她有这么一个情绪,然后调整好,相信她就会很好地处理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了。“心有千千结”,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会有无数个这样那样的“结”,如果我们认不清楚,觉察不到,就会带着这许多的“结”在生活。如果我们能通过一定的心理手段,解决好这一个又一个的结,就会很清晰地在现实中生活。这一点,真的很重要的!

第二、夫妻关系是孩子成长的良好基础。

很多时候,当我们有了孩子,做了父母,往往会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孩子身上,而忽略了身边的伴侣,尤其是做妻子的,常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我有儿子了,我以后就和儿子过了,让你爸一个人过去吧!”她是这样说的,也许就是这样做的。长此以往,夫妻之间势必会出现矛盾和冲突,裂痕就会越来越大。实际上,孩子是家庭生活的反映剂,当夫妻关系不好的时候,孩子往往会出现种种不良的症状,比如爱说谎,粗暴,甚至上网成瘾和厌学。据调查,现在上网成瘾的孩子,往往家庭生活都不如意,父母经常吵架,或者工作较忙,家庭关系冷淡等等。

所以有一句话就是:“爱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爱孩子的爸爸或妈妈!”夫妻关系,是所有家庭关系当中最重要的,是最值得经营的。亲子关系、婆媳关系等家庭关系均是由夫妻关系派生出来的,没有夫妻关系,也就不存在其他关系。同时,良好的夫妻关系是建立其他关系的基础。夫妻相爱,孩子才会在爱的家庭中长大,从父母的关系中学会什么是爱。夫妻双方相爱,才会基于他们的责任更爱对方的家人。

因此在家庭的众多关系中,千万不能本末倒置,良好的夫妻关系在家庭关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首要位置。另外,离异的家庭也会比充满火药味的家庭的孩子好得多。

第三、关系大于教育。

传统的父母,往往采用命令强制式、批评说教式、唠叨干涉式、暴力惩罚式等和自己的孩子互动,认为孩子是自己生下来的,不教育怎么行?因此义无反顾地不管方法,不分场合,不顾脸面地随时随地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之下,要么懦弱,要么粗暴,要么顺从,要么反叛,而和自己的父母也距离越来越远。

一个初中孩子,每当一回到家中,就在自己的门上挂上“闲人免进”的字条,把父母气得要死。还有一个高中的孩子,拿菜刀要和他身为高级知识分子的父亲干仗。这样的一种关系,任你父母说得再正确,教育得再得法,又有什么用呢?当孩子对你这个人有抵触情绪的时候,你说的任何正确的言论,都会遭到抵触。而一个和孩子相处非常融洽的父母,她怎么说怎么做,孩子都会选择首先尊重。

因此当你的孩子已经到了青春期,而你还能和他谈笑风声,什么事情都能象朋友一样敞开来谈,这就是最成功的父母。

第四、最后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

其实,当我们能做到前三点,你的个人内心状态调整得很好,你的夫妻关系非常和谐,你们的亲子关系也很融洽,第四点就显得也没多少必要了,教育方法其实就在前三点当中自然而然地在运用。试想一下,一个孩子在一个健康、快乐、和谐的家庭环境当中,就象生长在充满了阳光和养分的自然环境中的树木一样,他就能茁壮成长,而不需要任何的修剪。

心理工作者所能做的工作,就是协助父母处理好第一点到第三点的工作,这才是最彻底、最深入的解决之策。而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在寻求教育方法的运用,而这些教育方法看似能快速见效,实际它只管得了一时,却管不了一世。当然,这并不是说,经过心理学者的协助,做父母的就没有问题了,孩子就没有问题了。其实,问题仍然会存在,不同的时段,还会有不同的新问题出现。

通过提升父母们的内在品质和智慧,通过提高父母们的自信和能力,就不会被这些不断出现的问题的表面现象所牵绊,家长们一定会自信,果敢,阳光,快乐地面对这些问题,这才是我们做心理工作的所要达到的目的。(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qidian.com阅读。)

最新小说: 人类往事之猩球大战 魔装少女 无限斩杀 毒宠狂妃:神医九小姐 论怪兽的合成公式 绝对狩互 超越吞噬 异能人的前世今生 灵异四人组 娇娘难追:腹黑魔帝赖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