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探井就是超级大井让桃源小组上下都十分兴奋,这是向桃源运送人口、设备、必需物资任务会越来越多的,这些项目中人口只会增多而不可能减少,在可能的运输量中能减的只有另二项。
在桃源马上生产设备暂时还早一点,只有等钢铁冶炼厂及配套的轧钢厂、机床厂等建造完成才能大规模替代。而另一项是物资,物资方面从高到低替代难度差距极大。
就以建筑材料方面而言,用量最大的砖瓦、石灰、水泥、木头、纸筋、石料、石子早在一开始就基本上没有向桃源那里运送过,沙子也是在当地寻找到的,但钢筋、瓷砖、水道零件、卫陶、上下水设备、涂料、玻璃等等根本还排不上计划,在第一年能够将九成建筑材料放在本地解决已经达到目的了。
建设桃源建筑材料是最大的需要,第二位不可替代的是粮食,粮食的数量真不小,人均在三百公斤以上,这运输量可以运输两个人了。
而且是将贫困地区农民移居到桃源可以解决让他们脱贫问题,桃源的人口问题,以及桃源的粮食、食用油、蔬菜、禽蛋、肉类等等问题。
至于盐已准备办晒盐场,糖已准备种甜菜、甘蔗、办糖厂,酱、酱油、酱菜、乳腐等简单,牛奶已经在养了,只是味精与各地特色风味食品要慢一些。
这二大项外煤、铁已经发现并已经在开发利用,有这两个东西在桃源搞工业化就有了基础,但这时候有没有石油对桃源关系就大了,因为现在桃源各方面生产建设都离不开内燃机呀。
卡车、工程机械、拖拉机、柴油发电机、将建设的铁路火车、船只等等可说是缺油不行。或者有人说这些大多数也可改用蒸汽机动力,可问题是蒸汽机热效率低、笨重还在其次,需要重新设计生产就是个大麻烦外,有些此时在桃源用的还是闲置或人走后成闲置的设备,比新造降低成本。
有大量内燃机设备才让桃源能快速将各项工作快速推进,但问题是这油耗也太大,一辆卡车一年消耗的燃油数量可是超过它的自身重量,别说中国石油一大半靠进口,不必进口这运输量也会吃不消的。
因而桃源发现大型油田剩下最大的替代物资已经解决了一大半,特别是钻探队还附带一个好消息,那就是这石油还是轻质的,在提炼上肯定容易。
虽然样品未曾送来无法最终结论,但桃源小组还是相信钻探队的报告,因为他们也是有见识的,石油品质看出个八九不离十还能做到。
总而言之发现石油可以让开发桃源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因为马上会加快钻探,以及先建造起一个千万吨级炼油厂,后面化工与化纤也可以计划了。
当然这个利好黄正明他们同样获益,发现了一个大油田让他们可以在桃源长期钻井了。这里虽还不是真正桃源,至少并不是桃源最风景秀丽地方,但石油人能在植被茂盛地区钻井已经很不错了。这里还没有战乱,不是天堂也差不多了。
只不过他们也有些烦恼的,自己在这里工作比在非洲气候环境方面、与人交流方面、安全方面等确实是如天堂一样可要回家同样不方便外,连与家人通讯也比在非洲时还差,真是鱼与熊掌无法兼顾。
还有他们已经知道了太阳的事,自身虽从事石油行业家庭农村者多。陕西北的农业生产条件还不如这里,因而慢慢有了一些另外的念头。
这时郑小民代表桃源小组过来慰问他们,之所以由他过来乃是他负责的工作轻松,来慰问也不需要太高工作经验反而增加一些经验,也算是培养之一。
那为什么**问石油勘探队?这原因是探查队没有重大新发现,会在春节慰问而不可能经常慰问,至于铁矿与煤矿开工投产地质已经查明,一切只要照办。
不比石油勘探队在定井位是有主官能动性贡献,及时封井也是一个认真负责的表现,慰问一下也是正理外可以鼓励大家的干劲。
这个勘测队连后勤加技术人员也不到百人,加上一部分人干夜班在睡觉,当班人员也不大好停钻听郑小民讲话,所以他向在队部的人表示慰问后又去了各小组看望一下。
当然最主要的功臣黄正明他们正好刚移位到一个新钻位,还未正式开钻正好参加了慰问见面会。在会上郑小民也讲了一些套话,如代表、、、慰问、、、感谢、、、贡献、、、等等之类。
这是不可避免的,虽是陈词滥调实际上也无法不落俗套,总不能来一段诗朗诵慰问吧。而且次次用诗朗诵很快也会成为俗套,就如第一次将美女比喻成花那是创举,清新明快的拟人化好词,等班花、系花、校花、X花、XX花、、、这花也不值钱了。
因为人不多郑小民也不习惯长篇大论,几分钟后他就与大家进入问答阶段,主要是问一些石油勘探方面的问题与这支勘探队过去的经历,知道他们主要是在非洲干活又扯了几句非洲的话题。
那是郑小民对非洲真的很好奇,就问了他们的一些亲身经历,知道他们之所以会回国来桃源的原因后也很感慨地说:
''中国人崛起的时代太迟了,人又太多还缺石油,你们在非洲为祖国搞来石油也真不容易,辛苦了。现在桃源有丰富石油、工作虽仍然艰苦但安全上没有问题,至于还有什么困难可以提,只要能解决就不会不帮助你们解决的。''
''、、、咳咳、、、就是、就是与家人无法直接联系,写信不大习惯。''
''我媳妇一个人带二个孩子,不直接说几句有些、、、''
''、、、''
''这真不好解决,不是你们想,国家也在想办法,与你们一样急。''
这话不是瞎说,郑小民知道国家成立了专门研究小组,结果被告知能行,可最多进行很微量的通讯也需要极大的投资,仅双方的天线就是巨型的,目前为止完全不必要、不实用,正在研究新技术。
''不如让我们的家人也移居这里,不知道行不行?''
''行,应该行。''
面对这个难题正当壮年的黄正明说出了心里话,在非洲工作收入颇高可与妻子分居每年一次假期实属无奈。另外太阳如毁灭安家桃源也不错,家人来到桃源不比出国不方便,大可以就近居住,如此每个月回家一趟不再是奢望。
黄正明有这样的想法其他人觉得这也是不错,知道会向这里移民他们的家属早一点过来各方面都好,只是他们没机会或不大敢开口。
而郑小民听黄正明一说心想这倒是好办法,因为移民桃源实际上动员工作不大好做,因为就算是贫困地区农民也是破家值千金,还有太阳即将毁灭的事不大有人相信,动员时颇费口舌。
如果在这里干活的人都把家人甚至是亲戚朋友带过来就好办多了,因为在这里干活不论对太阳毁灭信不信,起码知道桃源是个特殊的好地方,天很蓝水很清空气新鲜,工作机会多外土地空旷,最终不知能迁移过来多少人还是先下手为强。
只是他不知道为何之前没有人想到,来到这里干活、定居的人也没有这个要求。不过他觉得确实是个好办法加没什么政冶经验,于是一口答应而不是比较婉转地表示可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