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族野蛮血腥,不宣而战,国子监的学子变着花样赋文,抒发怒气。
武人纷纷请战,要给不知天高地厚的蛮族一个教训,皇图天策府学员的上书几乎像雪花一样飘入少府令的桌上。
今日朝堂上,最重要的议题,自然也就是要如何应对这场战事。
在大夏朝乃至更久远的历史上,北陆草原上的蛮族南下也算是常事。
但蛮族入侵如此之突然,规模如此之大,而南陆华族准备如此不足的,却不多见。
即使是百年前草原大君“大汗王”叱云烈南侵时,大夏朝堂也是早能从局势中预料到的,不至于像今天这样被动。
于是,一个少见的选项被提了出来——议和。
其实在刚上早朝时,没有人提过“议和”这两个字。
大家讨论的,都是“要如何战”。
是攻?是守?还是先守后攻?
需派遣多少兵员?发动多少民夫?
士卒从哪里调遣?粮草和劳役摊派至哪一州?
人人脸上都眉飞色舞,洋溢着运筹帷幄的自信和快感。
当真是一片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景象。
直到治粟内府左使孟晓春忽然出列,冷不丁讲了一句:
“臣以为,若是要遣大军北上与蛮族作战,实是劳民伤财,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妨……议和。”
此言一出,臣子们传出低低冷冷的嘲笑。
议和?
说白了,不就是给蛮子送东西,让他们退回去吗?!
蛮子初一南下,双方交锋不过数日就要议和?!
那我大夏国威何在?!
难道要昭告世人,我南陆大夏国,不如北陆金帐国?!
可他们很快就笑不出来了。
紧跟在孟晓春后,竟然又有几位官职显著的大臣出列,应和着说要议和。
他们口风出奇的一致,言下之意,无非是战事一兴,百姓大苦,望皇帝和诸大臣念及天下苍生,忍一忍蛮族的威风。
人们这才脸色微变,意识到事情并不简单。
这几位提倡议和的大臣有一个共同点——
他们多是右丞相华澄空提拔的亲信!
当今皇帝性格猜忌,不愿任何一位大臣手中权力过大。
于是他废除了之前的丞相制,改为“左右双相”的古制。
然后他又空置地位更高的“左丞相”,只任用了一位官职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