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青年塘(2 / 3)

学,又被时代潮流拍打回农村。

最初落户附近青树大队,在凤凰山与母亲结婚,当了几年队长,在我出生的那几年,到大队新建成的民办小学当校长,直到1985年落实政策,才改变农民身份,成为一名初中教师。

青年塘的平房坐北朝南,青砖垒成比较简陋,“人”字房顶用木料支撑上面盖瓦,前有一条宽约一米的走廊,东西两头房间突出耳房,使走廊相对闭合,地面是泥土,墙壁没有粉刷,房梁之上没有楼板隔离,一眼能见房顶梁檀瓦片。

这是那个年代集体用房的标准模式,不管是“知青”住所,还是农场、林站、学校,都能见类似风格的建筑,条件好一点的,地面和走廊会有水泥或者砖石铺垫,房顶会加上楼板。

人数较多或者有专门用途,会建成两层,包括生产大队在内的单位礼堂,学校的教学楼,大一点的机构或单位的办公楼,一般都是两层,个别的有三层。

1977年恢复高考,上海知识青年不少人回家参加高考,开始陆续离开,1980年底国家出台政策允许返乡时,这里所有的人都已经走光了。

事实上早在我出生那年,就有人陆续离开,比如我出生时,听母亲说,有几位知识青年,已经收拾好行礼准备返回上海,得知我出生,特意返回逗留了一阵。

这样的重返,可能就是一辈子不再相见,因此才会在即将踏上回程时,特意逗留一段时间。事实也证明,他们离开之后,再没有哪一个回来过。

青年塘只是上海知青集中居住之地,还有许多知识青年被安排在其它生产队,这些人当中,有些下嫁本地青年,有些娶了本地姑娘。

比如坳上队就有一位上海知识女青年,嫁给了本村的一户张姓人家。他们从此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有了家庭,有了拖累,曾经的家乡成了故地,曾经的新土成为了家宅,梦想重新构建,希望重新诞生。

知青返乡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开始施行,农村群众俗称分田到户。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做法,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承包土地,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分田到户确实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似乎在一夜之间,将沉闷的农村唤醒,一时之间,农村见不到一个闲人,见不到一块闲地。辛勤之下,不少家庭解决了温饱,积攒了一定的积蓄。

父母以及父亲的侄女唐姓一家,湖南的王姓一家,以及孤身一人的父亲同族,正是因为有了些积蓄,从集

最新小说: 童心无惧 道士半生录 圣天门口:全2册 愿时光许你无忧 他这一生的对与错 虎夫 从海贼开始收儿子 穿书成了npc 遗迹之小小书童,可笑可笑 四代火影异界寻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