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远征西域的八万大军,并未完全投入战场。
从星星峡到伊州城的沿途据点,都留着辅兵和民夫,用于转运并保护粮草。
从伊州城开始留守正兵,那里有六千大明正兵守城。一是防备西辽在巴里坤盆地藏兵偷袭,二是护送运粮队把后续粮食送往高昌,三是防备当地的饥民或贵族突然造反。
高昌周边的各处明军营寨,是为了守住水源和包围城池。
那些营寨,如今有一半都空了。主要兵力被抽去跟西辽野外决战,剩余兵力和辎重转移到正东和正北两处大营。
刨去这些守城或守寨的士兵,真正用于决战的大明正兵,其实只有五万多人而已,而且还一分为三包围西辽援军。
当然,还有别的兵力。
比如攻打伊州和高昌周边寨堡时,总共有六千多敌军投降,其中数百是主动来投靠的本地贵族武装。
再加上明军做出仁义样子,招募饥民中的青壮为兵,如今明军带着足足七千仆从军。
一些辅兵和民夫,也被拉到战场。
把仆从军、辅兵和民夫全算上,投入决战的总兵力约有82000人。
位于高昌城西南二十里的种彦崇部,最先跟敌人接战。
他手里两万多人,摆成巨大的车阵。
清一色的四轮偏厢车,而且不用什么铁链了,战车的部件可以两两扣拢。
而西辽援军那边,则是马……多到数也数不清的马。
用马儿冲击火器部队的屏障,这是满清在发明楯车之前的战术,也是古代将领能想出的最初级战术。
害怕马儿不愿送死冲阵,还用黑布做成简易眼罩。
戴上眼罩之后,马儿只能看到前方少许地面,直至即将撞上战车才有视野。
却见西辽骑兵一人双马,没坐人的多为劣马,一路上为他们运输物资,而今还要为他们冲撞车阵。
距离大约三百步,明军口径稍大的野战炮发射。
炮弹并不多,绝大多数西辽骑兵,还能驱赶着马匹继续前进。
二百步以内,口径更小的火炮发射,也就是吴玠用的那种弗朗机炮。
子炮筒不断更换,炮弹连续打出,越来越多骑兵或马儿倒下。
或许是没有完全适应炮声,西辽战马开始变得惊慌,骑兵队伍变得阵型杂乱起来。他们被迫提前驱赶劣马冲锋,用刀砍或枪刺马臀,受伤发狂的劣马只能往前冲。
“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