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大国者下流[1],天下之交[2],天下之牝[3]。牝常以静胜牡[4],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5],小国不过欲入事人[6]。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注释】[1]下流:居于下游、卑下之处。[2]交:交会之处。[3]牝:雌性。
[4]牡:雄性。[5]兼畜人:把人聚在一起加以养护。[6]入事人:服事于大国。
【译文】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使天下百川河流交汇在这里,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
雌柔常以安静守定而胜过雄强,这是因为它居于柔下的缘故。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忍让,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任和依赖;小国对大国谦下忍让,就可以见容于大国。
所以,或者大国对小国谦让而取得大国的信任,或者小国对大国谦让而见容于大国。
大国不要过分想统治小国,小国不要过分想顺从大国,两方面各得所欲求的,大国特别应该谦下忍让。
【解析】此章老子讲邦国之间如何相处的问题,提出了邦国之间的交往原则是
“以下以取”和
“下而取”的论点,特别强调
“大者宜为下”。老子此一论断是针对春秋之时,大国常以暴力吞并小国的实际情况而发,期望通过此论达到国与国之间和睦相处的目的。
“天下之牝,常以静胜牡。牝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是讲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就如生物界的雌雄交配一样,雌静雄动,而雌能耐久,所以雌胜雄。
以此现象推及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应像雌雄之性之交合一样,大国应以静而吸纳小国。
所谓的静就是不能以强力去侵扰小国,而应与小国和平共处,以博得小国之信任,从而归附。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是讲小国以谦下对待大国,这样就能取得大国的信任。
此句之
“下”与上文之下不同,大国强,小国弱,小国之于大国显然处于受支配之地位,所以应以忍让和谦下去对待大国,使大国不出现疑心。
“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是讲为何要为下。
为下是一种达到目的的策略。小国以依附于大国为目的,所以小国取大国,是取得大国军事上的帮助;小国依附大国就是要寻找靠山。
“大者宜为下”是此章所论的主旨所在。在春秋之际大国常以武力而灭小国,小国为求生存,在某大国向其加以武力侵凌时,往往以归附于另一大国以求军事援助,因此战争频仍。
所以老子认为:大国以宽容的精神去对待小国,就能收服小国,从而也避免了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