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桓点了点头,跟他猜测的差不多。
有人先他们一步找到秀才,杀人灭口。
只是不知道是谁的人。
戚桓站起身,排掉手上的泥土,吩咐道:“将尸体一起带回去,再检查一下四处,看看有没有什么发现。”
“是。”
山洞里面乱七八糟的,之前肯定被人翻过,一行人又仔细翻了一遍,最后找到了几张纸。
在秀才睡觉的草席下,戚桓发现有一处地方的泥土比较松,挖出来一个竹筒。
竹筒里卷着几张纸。
是秀才的自述,自己几张他模仿的字迹的纸张。
徐尚书的字迹。
将纸收好,确定翻不出其他东西,一行人才打道回府。
……
晚上,戚桓在书房看秀才的自述。
秀才是漳州人士,年幼丧父,由母亲何氏拉扯长大。
何氏希望秀才能够出人头地,即使家境贫寒也努力送秀才上学堂,读书识字。
只是秀才不是读书的料,磕磕绊绊,考了三次都没能考上秀才。
而何氏还没等到秀才出人头地,就因为积劳成疾,在秀才二十五那年就先去世了。
可能是何氏去世刺激到了秀才,终于在何氏去世之后的那次科举考试中,考上了秀才。
只是因为资质有限,秀才在科举中再也没能有所存进。
整个大良国秀才何其之多,秀才没有出人头地,没有一官半职,也不会耕耘,只能靠卖临摹的大家之作维持生计。
秀才的临摹出神入化,可以称得以假乱真。
除了临摹画作,秀才最出色的其实是临摹人的字迹。
但是秀才一直藏着掖着,没有让人发现。
秀才的母亲何氏一直希望秀才有朝一日能跟秀才去京城一次,秀才便带着何氏的一截手指骨,一边卖画赚取路费,一边往京城方向走。
去年九月份,秀才终于走到了京城。
京城消费水平高,秀才租了一间小院子之后,卖画得来的积蓄就用得差不多了。
秀才像往常一样,去了京城文人聚集的地方卖画。
第一天收入不错,赚到的银子是他在其他地方画一个月所赚到的两倍。
尝到了甜头的秀才第二天继续去那个地方卖画。
然后他遇到了那个人。
那天,秀才照常准备临摹画作来卖,摊子面前便来了一个黑衣人。
黑衣人问秀才会不会临摹别人的字迹。
秀才一开始不敢承认,想都没想就否认了。
毕竟临摹别人的字迹,惹出了什么乱子,被告到官府,可是会被砍掉五指的。
黑衣人第二次问的时候,拿出了五百两的银票放到秀才面前。
秀才虽然心动,但是理智还在。
第三次,黑衣人放出了两张五百两的银票。
加起来就是一千五百两。
秀才心动了,答应了下来。
后来,秀才就被黑衣人带走了。
黑衣人将秀才的眼睛蒙住,带到了一间屋子里,给了他一封信,让他模仿写信人的字迹。
信封最后的落款是徐永涛。
秀才当时并不知道这个名字的主人是谁。
只是平常的来往的书信,秀才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开始观察写信人写字的习惯和字的走向。
第二天秀才将临摹出来的字迹交给黑衣人,黑衣人很满意。
又交给了秀才一封信,让秀才用徐永涛的字迹将信中的内容写下来。
秀才打开那封信,看完信中的内容的时候,才察觉到自己跳进了一个大火坑。
秀才这才知道,徐永涛是当朝户部尚书的名讳。
秀才察觉到不对劲的时候,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他知道这人找他模仿别人的字迹,十之八九不是什么好事,只是他没想到,这事会坏到这种地步。
信中的内容是徐尚书吩咐户部左侍郎去抢劫灾银一事,张侍郎被捉进大理寺后提供的,拉徐尚书下水的证据。
秀才战战兢兢地用徐尚书的字迹把那些信中的内容抄下来。
秀才不敢不做。
因为当时只要他说一句后悔不干了,秀才清楚,他绝对走不出这间屋子。
甚至在这件事结束之后,他还可能被灭口。
只是到了这种地步,秀才只能听从黑衣人的安排。
就算后面被灭口,也好过当场被灭口。
抄好信中的内容交给黑衣人之后,秀才没有一刻安心。
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就被灭口了。
秀才没想到最后自己会被放走。
被放出来的秀才赶紧回到租的小院子,随便收拾了点东西就离开了。
他得躲起来,不然等那人后悔,他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秀才没有跑太远,觉得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就在京城外的一个小村庄的山上,找了个山洞就住了下来。
秀才不敢出去,即使时间过了两三个月也不敢。
但是山上没有吃的,秀才只能隔段时间就去山下跟村民换吃的。
只是最近,秀才突然觉得心慌,这让他很不安。
秀才觉得这可能是上天在预示着什么。
秀才觉得可能是那人后悔了,在到处找他,而他很快就要被找到了。
秀才不知道如何是好,总觉得自己这次在劫难逃。
最后秀才拿出了纸和笔,决定把自己这段时间的经历写下来。
写完之后,秀才又将他模仿的徐尚书的字迹写下来的内容默写下来,又用徐尚书的字迹写了一遍。
秀才一直记得信中的内容。
可能是当时太害怕了,脑子反而非常清楚地记住了那段时间发生的事情。
自述中写到秀才决定写下这些证据的时候就没有了。
戚桓自行猜测了后面的事情。
写好之后,秀才将这些内容用竹筒封好,在睡觉的草席下挖了一个深坑,将竹筒放进去埋好。
秀才做好这些之后,过了几天,那人果然找到了山洞里的秀才,杀人灭口。
走之前翻了秀才居住的山洞,不知道他们有没有翻到什么东西。
但是秀才藏起来的最重要的东西他们没有找到,或者是,没想到秀才有预感,早早做了准备。
最后证据被戚桓他们找到了。
看完秀才的自述,戚桓又翻了另外几张纸的内容。
除了没有徐尚书的私印,内容跟张侍郎交上来的证据的内容一模一样。
虽然只有这些,但证明徐尚书清白不成问题。
戚桓心中松了一口气。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小斯的声音,说韩国世子求见。
小斯刚说完,韩丹清的声音也在书房外传来。
“大人,出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