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算传说中的百家饭。
谁叫叶氏家族里没有族产,全都是私产呢?所以就连办个族宴都得家家户户掏吃食。
第二天一早,姜芷便带着叶小妹去族里帮忙,祖祠旁边男人们支起了大锅,正在做一些力气活。
姜芷和叶小妹负责洗菜和切菜。姜芷还没做一会儿,便被叶二伯抓去打扫族祠了。
不是说古代女人没资格进族祠,寡妇更不能干打扫祠堂的活儿吗?
君不见鲁迅《祝福》里一辈子凄凄惨惨的祥林嫂,永远死在了那个冷漠的雪夜。姜芷提着扫帚,不可闻地轻叹一口气,这都什么呀?
她真不是封建,只是现在她做的这个事儿,不会被那些长舌妇戳脊梁骨吗?
不多时,姜芷手上又多了一块儿抹布,叶大伯让她擦祖宗牌位。
牌位最高处放的是高祖,最后一个是叶大郎。
叶大郎名字叫叶钊。
姜芷按照叶大伯交代的,一点一点将牌位擦拭干净,没有丝毫怠慢。
看到姜芷如此认真,叶大伯不禁欣慰点头。姜芷是叶家的福星,族祠由她亲自打扫,相当于祖宗也沾上了福气,有了福气,以后谁来上香,都能沾染上些许福气。
多沾沾,多沾沾!
叶大伯笑咪咪的眼神一直落在姜芷身上,搞的姜芷浑身不自在。
“阿钊媳妇打扫完没?绣先生已经到了。”叶二伯从隔壁走过来,手里还抱着个箱子,里面装的是叶家族谱。
他们这一支是大迁徙过来的,族谱往上也曾显赫过,只是现在没落得不能再没落了。
大房现在就是叶氏家族唯一的希望。
因此今日修订族谱,要给大房着重一笔。
这样既保住了高祖血脉在族里的地位,又能收了姜芷之心。
其实,叶氏很多人都在私下里讨论姜芷会不会改嫁。姜芷现在的处境可谓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叶氏将来的走向,就在她一念之间。
诚然,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妇人身上,为大丈夫所不齿,但他们叶氏向来不拘泥那些虚礼,这些在本族历来如此。
叶珩挣脱叶二郎的手,精准投入姜芷怀抱。
今日叶氏族里旁支还活着的长辈都来了,高祖脉的长辈只有叶大伯和叶二伯,其他都是小辈了。姜芷的辈分仅次于两位伯伯,所以在族里辈分很高。
高祖是嫡出,因此每次族里有大决策的时候,旁支都不能起最终决定作用。
“咱们乖宝,快见过大伯、二伯,绣先生,以及各位族老。”姜芷将叶珩推到前头,给长辈们打招呼。
叶珩很是认真得对族里长辈行了礼,乖巧的样子惹得长辈们赞不绝口,纷纷掏出红包。叶珩心里美滋滋,小金库又有进账了耶。
而后做饭的也都停下了做饭,大家都以族老们和绣先生为中心,绣先生拿出已经泛黄的族谱,郑重得在上头添了几句话。
姜芷没太看清楚,只晓得是在自己名字旁边。
另外,叶二郎的名字也登了族谱,唯独不见叶小妹。
姜芷本想问,一旁的秋氏却拉着她要和她说悄悄话,没办法,姜芷只能私下里问问叶大伯。
“阿钊媳妇,今天上元节,族里趁着这个喜庆的日子修族谱,你得说点什么。”叶二伯道。
“行。”姜芷前进两步,走到空地上,回过身来面对众人。
放眼望去,叶氏足有有百来人,这也太能繁衍了。除了在外服兵役的,在远方做工的,其余都回来了。
“大郎媳妇,你这孝期,是守一年,还是三年啊?”人群中忽然有人问。
姜芷一愣,哟呵,她这还没说话呢。
看来她这叶家村的风云人物果然能引得旁人的好奇心。
“够了,这是阿钊媳妇的私事,休要问此徒生嫌隙的问题。”不待姜芷开口,叶二伯便给姜芷解决了尴尬。
姜芷微微一笑,道:“自我嫁到叶家,族里便一直对我颇为照顾,特别是大郎没了后,不然我们孤儿寡母的也不知道被欺负成啥样。”
“阿钊媳妇你人好,咱帮你也是应该的。”又有人说。
“今日承蒙族中照顾,族谱亦添几笔,诚惶欣喜。”
大家听姜芷说话文邹邹的,部分人心道不愧是书香之家所出,和泥腿子就是不一样。当然也有心中不服、不屑的。
只不过面上全没表现过。
“今日我当着祖宗面承诺,日后姜芷倘若发达,定然不会忘了族里的大恩。”
姜芷也只是提了一嘴,没有具体到细节。
人心有时不齐,大饼可画,但不可拿真的出来,否则人心经不起考验,会引起诸多麻烦事。
“说得好!姜娘子人美心善!”
一人起哄,众人举柴。
姜芷回头眼神示意叶二伯,她的话讲完了。
然后是正宴,在这之前姜芷出了五百钱,用于族祠修缮。
饭后,秋氏受公爹和大伯的委托,要对姜芷旁敲侧击。
姜芷一听,哪里不明白?
他们还是担心自己改嫁了,这对叶氏来说不是好事。
“嫂子的意思我明白,我现在最割舍不下的就是珩哥儿这个孩子,嫂子也知道,除了儿子,家中还有两个半大的弟妹,我现在哪有时间考虑什么改嫁呀?”姜芷并没有钉死不改嫁,反而留了几分余地。
万一她将来要是遇到一个看得对眼的人呢?现在谈这些未免太不切实际了。
“嗯,大妹子是个心里有主意的人,无论你做什么决定,一定有你的道理。”秋氏也不希望姜芷把自己一辈子都拴在叶家,她才二十岁,还那么年轻。
这世上改嫁的女子多了去了,甚至三嫁、四嫁都已为常,根本不用顾忌。
“多谢嫂子体谅。”姜芷点点头,而后又道:“明日上午,我上你家去,有些事情要和你家商量一番。”
“什么事情,不能放到今天说吗?”
“今天人多嘴杂,我不想太多人知道。”姜芷道。
“行!公爹明日也在家,大伯一准要和公爹喝小酒。”秋氏提到两个嗜酒如命的老年人,语气变得柔缓了许多。
茅盾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