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合并与收购
在一级市场,风险代表着损失的可能性;但到了二级市场,风险更多的是指波动性。
尤其是对于刚进入股市的小白投资者来说,巨大的波动性往往让他们拿不住,价格稍微剧烈震荡两下就可以轻松将他们震出局。
巴菲特认为,股价的波动性和业务的波动性有本质区别。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股价的波动性极大,但巴菲特他们看到很多公司业绩的波动性并不大。
我们的A股有时候也是如此,大盘剧烈波动但是其实上市公司业绩并没有投资者想象中的那么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股价大跌,我们入场就往往没什么风险,大家不要被大起大落的走势图迷了眼,还是得沉下心来研究公司的生意究竟在未来会发展得如何。
如果我们判断公司的业务未来发展具备持久性并且净利润还能够有不错的增长,哪怕这种增长没有原来那么快,只要价格足够低估,现在市场足够悲观,就是我们应该坚定入场的时候,因为我们只有在别人都不敢买的时候买入,才能赚到“预期差”。
别人都预期某公司未来不好,但是我们深入研究后发现这家公司未来明明挺好,这就是预期差。
所以很显然,想要在资本市场上赚钱,而且是持续性赚钱,不靠运气,我们必须比市场上的大部分人都聪明才行。
投资市场永远是人与人组成的市场,所以大家学投资学到后面就会发现,我们除了要巩固经济学基础知识,建立一套完善的投资思维体系,我们还要学好心理学,如果对心理学没兴趣学学哲学也很有帮助。
之前有人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大学里能在股市中赚钱的都不是商学院的老师,而是心理学教授或者哲学系的教授,这两个学科其实很有利于我们分析对手的想法,帮助我们从别人的口袋里拿钱。
但其实在上雪看来,赚钱就是一项技能,在实体经济中我们可能只需要会其中某一项学科就能赚到工资,但在资本市场往往没有那么简单,因为如果真的那么简单,应该大多数人一入市就能赚到钱才对,而不是已经轮回了几百年的七亏二平一赚。
芒格有句话说的很好,“这个世界就是多种学科的综合体,仅仅用经济学术语解释这些事情而丝毫不考虑心理学因素,明智吗?你必须借助所有学科的工具去解决复杂的问题。”
想要在股市中持续赚钱,我们商学院的那些基础知识一样不能少学,但我们在研究公司估值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军事学、心理学、哲学以及历史学……
阿拉伯数字确实与股市紧密相关,但学好数学不见得就比我们从小到大去玩桥牌重要多少。
在股市里,我们赚的钱分成三层。
第一层:公司每年派发的股息红利(如果公司愿意派息的话);
第二层:公司本身盈利增长的钱;
第三层:市场情绪的钱。
如果我们得研究除了商学院以外的其他学科,我们赚的其实已经是第三层:市场情绪的钱了。
赚市场情绪的钱,就得从其他投资者口袋里拿钱,这与公司本身的业绩增长已经没啥关系了。
上雪的观点是,第一层股息和第二层公司成长的钱我们必须赚,第三层的钱我们尽可能赚。
有的时候我们虽然已经知道某只股票涨到了高估区间,我们正在钟摆右侧赌博,但如果市场情绪依旧高涨,流动性非常充裕且没有其他更低估的投资标的,我们大可以与市场情绪共舞一段时间,在认知范围内多赚一点,但要注意,不要去贪恋最后的那一点涨幅。
上雪说过,想要得到所有的人,大概率会失去所有。
当然,在《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中,也有人提出了跟上雪相反的观点,这个人叫戈登,他说:“要从根本上关注经济状况对运营公司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当心理学因素出现时,就应该尽量去规避它、驱散它,或者希望自己能够耐心地等它的影响慢慢消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市场价格那些涨涨跌跌我们大可以不必理会,因为只要公司业绩没问题,大起大落的股价就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我们应该别去看盘,坚定持有,耐心等这种心理因素慢慢消失。
戈登说的确实也没错,也是《雪视角》一开始就给大家介绍的“养老型白马股”的投资策略,只不过大家对于知识不能生搬硬套,要活学活用。
如果市场很疯狂,大起大落,以至于上涨的时候严重高估,注意,这里说的不是有点高估,而是严重高估,高估到透支了一家公司未来5至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业绩,这个时候我们如果依旧死死拿着,装价值投资者,等市场的疯狂消失后股价回落,就有点傻蛋了。
相信上雪,人生没多少个5到10年,人家都严重透支业绩了,我们要做的就是果断抛售,买入其他低估的公司,5至10年可以干很多事情,没必要拿着一个严重高估的股票在那里让股价随机游走不受控制。
价值投资者就是低估买入高估卖出,想要赚多点钱就是严重低估时买入,严重高估时卖出,就这么简单,不管股价从严重低估到严重高估用的时间是三十年,三年还是三个月,我们执行的是策略,重点根本不在时间。
关于公司合并收购的问题,巴菲特举了一个例子。
A公司股价100美元,B公司股价80美元,如果A收购B,双方进行1:1换股,B公司自然十分乐意,A公司认为合并后两家公司也会有协同效应,股价应该能涨到102美元,所以也没什么异议。
但是相反,如果B公司要求收购A公司,1:1换股,合并后股价可能也能到102美元,但这时A公司的董事会可能会犹豫,毕竟他们付出的是100美元,换到的却是只值80美元的股票。
A公司如果被收购就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所以A公司很可能会在收益分配上要求一定的补偿,否则这项并购大概率很难达成。
巴菲特的这个例子其实说明了一个道理:公司的谈判价值和内心价值是有区别的。
巴菲特说,“谈判价值是说在所有经济学假设和条件都正常的情况下,今天将会发生的交易——有人愿买,有人愿卖,等等。内在价值可能跟谈判价值相差巨大。谈判价值代表的是希望和恐惧,内在价值——说实话,没人确切知道它到底是什么。
不过,内在价值是,如果公司本身是一种债券,而且你可以看到从现在到最后审判日之间打印出来的所有息票,而你以政府债券利率把它们贴现回来,因为你知道有一种确定性,就像你确切地知道政府债券贴现后的数字是多少一样。”
上雪跟大家解释一下,债券的收益之所以波动小,就是因为大家对它的内在价值分歧不大,所以波动也就不大,与之相对应可能的潜在收益自然也就不会很高,但股价说白了就是一种谈判价格,对于同一家公司,买卖双方无时无刻不存在博弈,大家的心理标价也相差很大,而且这种差距往往跟公司实际的价值差很多,所以股市的波动自然也就大。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我们只需要关心报价究竟有没有高估,高估了才会卖,没高估就继续买。
但是对于“价格投资者”,也就是投机者而言,他们就看价格差就行了,每天去盯盘的就是这些人。
投机者中除了“职业性选手”,大部分人都只是来凑热闹而已,赚一把就跑路。
我们跟这些人说价值那就是鸡同鸭讲,他们一年甚至一个月都不愿意等,我们把投资当另一条营生之道苦口婆心,人家就是来玩玩而已,图的就是一个心跳刺激,各种买入和卖出的骚操作只不过是为了满足人家操盘的快感,毕竟不操作他们就不爽,人家来玩一把就是来爽的!你让人家少操作人家还怎么爽?
大家记住:价值,需要时间才能被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