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历史军事 > 强汉从传道开始 > 弟四十九章 为一个人开的廷议

弟四十九章 为一个人开的廷议(1 / 1)

“哦,大家都到了啊。”刘启随意的走进宣政殿对着到位的诸位大臣打着招呼。

“参见陛下。”

“行了行了,都坐下吧。今天的这个廷议是我为这小子开的,当然了,如果不能令诸位满意我们再处罚他。”

王允本是坐在王信旁边的,不过刘启一来就顺手直接把他拉到了大殿中央。感受到周围众人饶有兴趣的眼光王允感觉非常不自在,虽然以前自己在学校也经常被班上的人打量。但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嘛。

深吸一口气,接着王允对在场的众人行了一礼。

“见过诸位大人,承蒙陛下厚爱给我这个展现我们槐里人民科技成果的舞台。

科技,是我对百工的一种敬称。百工之中巫医乐师不胜枚举,但总的来说都有这属于自己的一技之长,这些我们姑且就把他归类为技术。

而科的话则是科学,小子认为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知识系统。简单一点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诸位也可以当做是小子的无知,妄想自己研究的一门新学。

大家或许现在不太明白,不过我相信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大汉百姓的生活定会因为科学而改变。”

当王允说完这话时场面一度安静,没有批驳,没有群起攻之。当然,赞赏那更是不可能有的。

众人就静静地看着他,最终实在受不了这个氛围的王允投降了。

“好了好了,当我没说。还是让大家看看我们槐里今年的新玩意吧。”

可能大家对一位孩子的豪言壮语已经免疫了,不过王允这幅吃味的表情倒是逗笑了几位官员。

“来福,把望远镜拿进来。”

来福等几人没有资格入殿,不过在刘启的准予下几人早早就跪在了大殿之外侯着了。

听见了王允的声音,一直低着头的来福打开自己旁边的第一个箱子,拿出一个像是烧火棍一般的东西而后低着头向着殿内走去。

拿到望远镜的王允立刻就找回了自信。

“诸位请看,这东西我叫它望远镜。至于功能嘛,和它的名字一般,可以看见远处的东西,千里之外近在眼前。”

说着他也不管众人的想法,迈着小腿就把望远镜递到了刘启手中。

刘启拿着望远镜看了看王允,尬笑到:“哈哈,看着孩子,可真是。。。”

不过却是没有说出个“可真是。。。”什么,只是做出个无奈摊手的动作。

刘启大摆一下自己的长袖,然后问到王允:“这个怎么用啊?”

“陛下只需将小孔处对着自己的眼睛,然后将另一头看向远方即可。”

刘启带上望远镜后并未看向远方,而是低下头来看了看王允。不过瞬间他就吃惊了,王允可爱的小脑袋已经完全看不见了,映在他眼前的只是一只大了无数倍的眼睛,还对他眨巴眨巴的。

好在心里早已有了准备,抬起头看向殿外的建筑。那些屋顶的瓦片顿时在他眼前都是那么棱角分明,檐上的龙头一个个都是那么栩栩如生。

“巧夺天工,巧夺天工,若有此物我边境百姓安全定可再提高一分。”

众人甚是不解。

刘启看着众人不解的表情也没卖关子,而是走向周亚夫将望远镜递给他。

“丞相你乃军中之人,一看便知。”

周亚夫因平七国之乱有大功,此时已经拜相了。

周亚夫也没有多言,恭敬的接过望远镜,按照王允所言开始尝试起来。

以前殿外的太监宫女只是依稀看得见几个小点,但是此时他却可以清晰的看见他们行走所迈的是那只脚。

“神奇,当真神奇。若此物在军中,我们定可提前对敌方部署了然于心,那样我们就可以做出相应部署。若军中有此物,我军胜算定可大大提升,甚至边疆百姓也可以提前看见匈奴来犯,提前躲好,免受兵乱之祸。”

“妙极,妙极。”

还没来得及等他赞叹完刘启却开口了,“差不多行了,你看看魏其侯表情还不给他看看?”

听见刘启的话周亚夫把望远镜拿下,正好看见魏其候一个好奇宝宝的样子打量着自己手中的望远镜。他只觉得好笑,也未多言,而后便将手中的望远镜递给了魏其候。

当朝中众人正在传看望远镜时刘启开口了,“不知这东西你有多少?造价几何?”

“回禀陛下,此物巧夺天工。饶是我槐里村民倾尽全村之力一年也不过就造了十支,至于造价也是不斐。不过这一切都要感谢皇恩浩荡给了我们槐里人民一个安心研究这些小玩意的地方,所以经过我们大家的商议我们愿意把这十支望远镜无偿进献给陛下,进献给大汉,以求缓我大汉边疆百姓之苦。”

刘启听了王允的话心里很不是滋味,虽然王允说的话让他很开心,不过一想到自己边疆的子民时时刻刻在受到匈奴的荼毒他就心里很不是滋味。

而跪在地上的来福听了王允的话吓的打了一个冷颤,随后更是把自己的头深深埋在地下不敢抬起来。

“公子这玩的也太大发了吧,琉璃厂一天造这个几十支都不是问题。公子居然敢这么明目张胆的欺骗陛下,也不怕被发现。”

但是来福却是不敢起来揭发,也不会起来揭发王允的。那怕有一天被发现了他也一定会站出来证明是自己贪婪谎报的。。。

王允看出来了来福的失态,好在刘启正在失神想自己边疆的子民,并未发现来福的异常。

“来福,别跪着了。去叫大家把耧车搬进来,还有我们今年收成的粮食拿进来。”

【科普:条播与耧车

“所谓“条播”,是指把作物播种成间隔均匀的长条状。在这种播种方式出现以前,人们采用“撒播”,就是用手直接向田地里撒种子。这种比较原始的方法不能控制种子的用量,而且作物发芽后排列得疏密不均,影响生长效果。采用条播以后,发芽的作物一排排均匀分布不但节省了种子,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与田间管理。

耧车就是进行这种工作的农具。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播种机械,当时主要是一脚耧和二脚耧,但早期耧车也有很大的缺陷,那就是播种幅宽不一,行数不同。耧车也叫“耧犁”、“耩子”,由耧架、耧斗、耧腿、耧铲等构成,有一腿耧至七腿耧多种,以两腿耧播种较均匀,可播大麦、小麦、大豆、高梁等。”】

“陛下请看,这是我们依据前人一脚耧和二脚耧所发明的三脚耧。

三脚耧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车,一人在前面牵牛拉着耧车,一人在后面手扶耧车播种。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播种,同时进行覆盖和镇压,省时省力,播种效率很高。

耧车结构分为两部分。一侧是盛种室,种子从这里放入;另一侧是泄种室,种子从这里出来。播种时,牲畜或人拉着耧车,边走边开出几条用于播种的沟,因为是三脚耧,因此会开三条沟。后面一人轻轻摇晃耧车,使种子从盛种室经过通道进入泄种室。由于通道的空间限制,散乱的种子排成纵队,经由设计好的通道均匀地落入开好的沟中,从而完成播种。

此耧车经过我们今年的测试,不仅播种速度快,并且可以保证作物播种均匀,不会造成某些作物营养不良的情况,并且此法播种而出的作物也更加方便百姓除草等育苗工作。”

刘启打量一番耧车,轻轻拍了两下,然后推了推。既然王允说了已经测试过了他觉得便没有问题,因为王允给他的众多惊喜,他并未觉得王允会骗他。

“大司农,此物不错。也快要到春耕时分了,你去槐里学习一下,尽量在春耕时能普及就多普及一些。”

“诺。”

说完他又对王允接着到:“你这臭小子,下次有这种利国利民的东西你就不要自己测试了。直接找大司农同你们一起测试,如果可行要以最快的速度推广开来,知道了吗?”

“是,小臣记住了。”王允低头答到。

刘启看王允如此给自己面子也是很受用的,“那你们抬粮食进来干嘛?”

“陛下请看。”王允摆手,两位槐里的村民见状抬着自己簸箕中的粮食就走到刘启面前。

“这是我们用堆肥技术所种的粮食,不仅每亩地多产半石,并且所种出的粮食也相较于普通田地种出的粮食饱满。”

“堆肥技术?可是战国时期农家所提的那个堆肥技术?”

“正是,不过却略有区别。”

当听到王允说正是时刘启心中还是流露出些许小失望。堆肥技术他早就在农书中所见,不过其中所需要的工序已经牲畜排泄物却不是一般农民那么容易找到。

“你可知此法为何没有普及开?”

“小臣知道,小臣今日所提正是此法的改进。”

“哦,你且说说。”

“茅厕!”王允自信满满的说到。

“茅厕?”王允说出茅厕刘启并未想到其他,倒是想到王允是掉进茅厕才大变样的。

“可是你掉进去的那个?”刘启开口问到。

听了刘启的话王允脸都黑了,而周围的百官闻言却是大笑了起来。相较于后世电视剧上所看的皇帝高高在上的早朝,王允还是比较喜欢这种百官互动的廷议。不过刘启大庭广众提自己的丑事就不是那么招人喜欢了。

“咳咳”闻言刘启也不准备卖关子了,轻咳两下开口到。

“小臣所说的意思是给粪建一个屋子。”

“哦,你且说说看。”

“凡农居之侧,必置粪屋,低为檐楹,以避风雨飘浸,且粪露星月,亦不肥矣。

这是粪便营养流失的原因我们只需要建一个粪屋,给茅厕搭个顶即可。

粪屋之中,凿为深池,甃以砖甓,勿使渗漏。凡扫除之土、烧燃之灰、簸扬之糠秕、断稿落叶,积而焚之,沃以粪汁,积之既久,不觉其多。”

“如此这般,那怕三口之家也可以满足自家所需的肥料。”

听了王允的话,刘启没有答复,而是思考其中的可行性。

无果,开口问到。“此法当真可行?”

“我槐里这样做的民众不在少数,虽然比不上我们堆肥所产,但相较于一般天然生长多产不少。”

抚了抚自己不长的胡须,看见这在奋笔疾书记王允所说之法的大司农李义刘启开口了。

“大司农,看着处理一下吧。”

大司农:“诺。”抬都没抬头看刘启。

弄得刘启一阵气结。

“除了这些还有吗?”刘启开口问到王允。

“那是自然,来福把。。。”

最新小说: 我在大唐是传奇 隋唐:从突厥入侵开始 大唐:女帝竟能偷听我心声 天空中一朵云 秦时影帝成长日志 持娃上岗之雌霸天下 红楼:重生僵尸,我参军修行 大周:我家公主太可爱了 皇叔 这个暴君,我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