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谦的日子不好过,三郡之地已不受控制,境内的世家大族皆心向袁氏,甚至有人来劝他让贤。
谁是贤人?
当然是士族冠冕,汝南袁绍。
陶谦跟徐州的士人不对路,当初也是凭借麾下几万兵卒压服的众人,现在反弹来了,可大军陷在了琅琊,臧霸、孙观等人态度暧昧,开始不听他调遣了。
他很是发愁。
可惜他不知道,有人正率领兵马,在世家大族的遮掩之下,直奔他而来,否则,他就不是发愁而是发疯了。
袁绍、曹操合力对付一个老头子,超级不要脸。
而此时的刘襄,也想算计一个老头子。
卢植,卢子干。
卢植今年七十岁了,去年董卓废立皇帝的时候,他当场大骂董卓,要不是满朝官吏为他求情,当时就得准备后事。
辞官回家之后,直接躲到了山中隐居,根本没给刘襄上门拜访的机会。
现在他出山了,是小间谍卢毓报的信。
卢毓今年八岁了,是卢植的幼子,也是他仅存于世的孩子,还是刘襄的虎贲郎之中最小的一位,被史阿忽悠进来的。
当然,刘襄就当这是个玩笑,至于卢家怎么想的,他不在意。
自从卢毓三岁的时候被史阿“拐骗”,要带他去洛阳见卢植最后一面,结果半道上让刘襄夺回来之后,这孩子就黏在了史阿身边,死活要拜师学剑,然后稀里糊涂的成了虎贲军最小的一员。
果然是三岁看老,“小傻子”的做派一直没变。
不得不说,史阿平时寡言少语的,“拐卖”小孩可真有一套,刘襄命他组建虎贲军,好几年过去了,人员还不到五十个,最大的十六岁,最小的八岁,除了卢毓是拜师学剑以外,其他人,全是史阿在流浪儿和战死的安平军遗孤之中选出来的。
忠诚度是挺高的,就是成军之日遥遥无期,而且有点歪,全员剑士,擅长隐匿、潜行、刺杀、步战格斗。
虎贲军不应该是殿廷卫士吗?养了一帮未来的刺客是个什么鬼?
算了,刘襄也不差这几个护卫,他倒是想看看,史阿最后能把这些小孩练成什么样子。
话题扯远了,重新说回卢植,他应该是听说了书城的事,估计是想要看看实际情况,毕竟这事挺稀罕的,对读书人的吸引力太大了。
可刘襄不想让他只是当个旁观者,最好能把他吸引过来,开个讲武堂什么的,为安平军培养一下高级军官。
直接征辟肯定会被拒绝,人家入山隐居就是不想在他这里出仕。
拿他儿子要挟的话,会不会太下作了?今时不同往日啊,刘襄现在的地位和名望不低,得学会爱惜羽毛,不能像以前那样肆无忌惮,一副造反头子的做派了。
而且想让人教学,总得让人心甘情愿才行。
怎么办呢?
他在苦苦思索之时,侍从禀报,袁滂求见。
那得赶紧请进来。
袁滂八十七了,走路已经开始颤颤巍巍,原本在陈郡养老,等待安葬祖坟。
“袁公快快请坐,不知此来何事?且请直言,吾必定全力去办。”
袁滂可以算是刘襄的伯乐之一,当初在洛阳之时,没少为他争取政治利益。
“听闻君侯要筑城藏书,还要大开方便之门,供学子诵读、抄录,此等彰显文华之事,老夫怎可缺席?忝颜前来,求一个共襄盛举的资格。”袁滂笑呵呵的又打趣了一句:“倚老卖老之处,君侯可莫要责怪。”
刘襄郑重的行了一礼:“袁公能来,吾求之不得,这是给书城添彩,您的名号一亮出来,能震慑多少宵小?省去多少诋毁?这是在扶持晚辈,吾谢过袁公!”
天底下的事,就没有能让所有人满意的,有赞颂的,自然会有诋毁的。
那些经学世家,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憎恨他免费传播学问呢。
袁滂三朝元老,曾位列三公,虽然致仕了,但名望极高,有他在,真的能省去很多麻烦。
估计是袁涣特意搬来坐镇的。
再加上蔡邕、郑玄等人的名望,这书城才能被世人认同。
刘襄是真心实意的感谢,当即表示,愿拜袁滂为书城祭酒。
书城不会纳入州郡的官吏系统,祭酒就是名义上的首脑了,当然不会安排什么具体的事务,快九十的老人了,还要求他办理政务的话,那就是丧尽天良。
袁滂捋了捋银白的胡须,笑得开怀,面前这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成长的可真快呀,已经雄据河北三州,成了天下顶尖的诸侯,自己当初的选择果然没错。
陈郡袁氏要从龙而起了!
一老一小又聊了几句,刘襄说了想邀请卢植的想法和难处。
袁滂指点道:“郑康成和管幼安与卢子干同出一门,可让他们邀请。吾还听说卢子干欠了郑康成天大的人情,加入书城是好事,他不会不应。”
“多谢袁公指点迷津。”
袁滂毕竟年纪大了,闲聊一会便有些精力不济,刘襄亲自送他回到了袁涣府上,袁涣整天泡在工地,已经有段日子没见到人了。
自袁府回来之后,便请托郑玄、管宁两人,邀请卢植来书城相助。果然如袁滂所料,卢植并未拒绝,几天之后,郑玄等人便携卢植请见,众人就书城之事畅谈一番。
书城的管理系统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负责管理、校订书籍的秘书监、校书郎和经学博士,二是学院,三是城防。
因为其特殊性,最好能用德高望重之人充任,就算是负责城防事务的守将,派个不通学问的将校也不太符合氛围。而且书城的声望一旦打响,没有哪个傻子会冒着得罪全天下读书人的风险,死命攻打这座城池。
所以,卢植被任命为书城的都督,提督书城内外诸军事,他也同意会在闲暇之余办个讲武学堂。书城的守军是六百多个千牛备身,这些人是安平军的备用军官团,希望能在卢植的手下学到些本事,如果有效果,在役的军官也可以轮换一下。
城内配备的司煊、贼曹也归其管辖。
郑玄、管宁、邴原、刘洪等人除了学院事务之外,还要兼任五经博士。
蔡邕被“劫”回冀州之后,就一头扑在了藏书上,带领在将军府的书吏和学院的学子之中,选出来的三百多人,组成了秘书监,刘襄任命他为监令,佐使由他自己去选人。
这老头选的第一个人就是他的女儿、刘襄的媳妇、以才华闻名的女子:蔡琰。
这并不是什么离经叛道的行为,汉代女子的地位挺高的,封侯的都有好几个呢,没什么可惊讶的。
管理书籍的人员,以后还得慢慢增补,这就不能着急了,因为此时的书城正在挖掘地基,离建成还有一段不短的时间。
与地基一起规划的,还有防火的引水渠、蓄水的池塘和排污、防涝的下水道。
秦汉时期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城市下水道体系,但只在京师等等大城才有,官员、富户的居住区有排污的沟渠,平民的居住区用的是渗井。
渗井就是个旱井,里面装了砂石、木炭,用来过滤污水。
隋朝在汉长安的边上修建大业城,就是因为汉朝长安的渗井用了几百年,污染了城区的地下水,那里的水不好喝,所以才在龙首原那边另建新城的。
唐朝的长安就是隋朝的大业城,跟汉朝的长安不是一个地方。
新建的书城和邺县的北城区都布置了下水道,没有安排渗井,那玩意过滤不干净,还有残渣留存,不但招引蚊虫,时间长了还会污染浅层地下水,附近的井水就不好喝了,还不如排进漳水。
两座新城一天一个样子,时间在不停的流逝。
三月初,太史慈回报,河内太守王匡聚集船只,准备渡河,是否要在河面歼灭其部?
刘襄回文,监视即可,不必干扰其部渡河。又下令轲比能监视怀县,守军渡河之后,率军前出,接手城池。
徐州探子回报,曹操率兵突袭郯县,有内应开启城门,陶谦和两个儿子陶商、陶应被杀,徐州易主。
袁绍收拢徐州各部,起兵六万,正在西进。
司隶探报,董卓正在加快移民的速度,荥阳胡轸所部放火烧城,周边乡亭的民居也没放过,荥阳、成皋一带已成白地,其部退至旋门关。
联军讨董要进入第二阶段了?可孙坚没来,谁给他们做打手呢?
不会是曹老板吧?
刘襄在胡乱猜测,反正跟他关系不大,河南之地打成一锅粥才好。
最好能消耗殆尽,让自己捡个便宜。虽然这事是绝对不可能的,但不耽误他白日做梦啊。
他正在想好事的时候,有两个人上门求见。
一个是荀彧,一个叫刘和。
荀彧终于回来了,他在冀州、幽州转了快两个月了,要不是家人还在,刘襄还以为他跑了呢。
另一位刘和自报家门,是刘虞的长子,从扬州而来,是来求援的。
随身带了刘虞的书信,信里面说了袁绍要抓他登基称帝的事情,他逃到了会稽郡躲避,知道幽州海商能行船到达扬州,请刘襄派船营救于他。
信中还说袁绍的谋划若成,刘氏江山必然不保,思来想去,只有幽冀之地能够躲避。
救不救刘虞呢?救回来怎么安排呢?刘襄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