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官报的事情正在由余光道负责,首先搞定的就是在京城当中的总刊衙门。
虽然齐衡向朱元璋承若了不需要花费朝廷哪怕一两银子,但官报在这个时代到底是一个新兴的产业。
不管是百姓还是官员都从未了解过。
所以这接受的程度并不会太高。
同时,大明如今刚刚建国,全国上下都还处于一个贫困的状态当中。
各地百姓的吃喝尚且还没有解决,自然是不会有钱去购买报刊的。
所以,齐衡很清楚,早期官报是无法赚钱的。
同时因为如今各行各业都处于一个萌芽的发展状态,商业极不成熟,也就断绝了他找人合作赚广告钱的途径。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
最起码安丰府还是有生意可以做的。
不过需求又太低。
至少如今安丰府还没有需要在全国范围内打广告需求的民间商业组织。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暂时的。
齐衡相信随着全国经济的大环境在几年之内出现大的变化,商业绝对会飞速的增长。
到那个时候,当供应大于需求时,销售就会成为所有商业组织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
广告存在的价值就会呈现出来。
当然,这些只是说官报存在的商业价值,以及日后如果实现盈利的途径问题。
当前的当务之急,是官报的筹建以及提升知名度的问题。
而官报本身得到朝廷支持的作用便体现了出来。
对于官报的信任,因为背后有朝廷的原因,百姓官员们会天然的产生信任感。
总之,办法和途径齐衡都交代给了余光道,余光道虽说不是什么能臣干吏,但他在经过这些年跟在齐衡身边处理大小事务后,本身的能力还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做点这样的小事,自然是不在话下。
与此同时。
就当齐衡交代余光道大力发展官报的筹建时。
扬州城中的杨宪,也收到了来自于京城的旨意以及书信。
首先就是朱元璋对于他擅自将那宋善言剥皮行囊的旨意。
在看到朱元璋不仅没有按照自己所猜想的那样对自己大加封赏外,竟然还处罚了自己三个月的俸禄!
这样的结果,让杨宪非常不能接受。
毕竟,他一心一意可都是为了大明,为了朱元璋啊。
如今自己做完了,朱元璋竟然不领情!
一时之间,有些难以接受。
而在看完了朱元璋命人传达的旨意后,杨宪又拿出了两封来自于金陵城中的书信。
这第一封就是他的恩师刘伯温的。
信中刘伯温大致阐述了金陵城中所发生的事情,同时指出了他这么做所会遭遇到的问题,以及自身的毛病。
算是以长辈的姿态教育。
对于刘伯温所说的这些,杨宪自然清楚他所说的是对的。
可是这些话又有什么用呢?
放下刘伯温的书信,杨宪再次打开了一封来自于中书省一封参事的书信。
这名参事是他杨宪在翰林院时的一位好友。
打开这封书信,瞧着其中的内容。
杨宪的脸色越发的阴沉下来。
如果说他之前的脸色只是不忿不解的话,如今便是愤恨了。
在这信中,那位参事详细的将金陵城朝中所发生的事情以及经过。
大致表达了杨宪之所以会被惩戒的原因以及变故所发生的缘由。
在了解到朱元璋最开始对自己的行为非常喜欢,并且足足夸赞了好半天时,杨宪便笃定自己当初的选择没有错。
朱元璋的性情自己也没有看错。
可是,原本应该对自己封赏的朱元璋,却在见了一趟靠山王齐衡后便突然变卦了。
原来的封赏旨意变了,变成了对自己的惩戒。
虽说这惩戒当中朱元璋的善意和态度他杨宪也明白,可这结果依旧让他有些不能接受。
在明白这一切都是齐衡在背后出手,扰了自己升官发财的美梦,杨宪对这位仅仅只远远见过两面的靠山王依旧的愤怒。
在他看来,他与靠山王齐衡从未有过什么矛盾,对方却故意的针对自己,这不是恶心他嘛?
原本以为这次仗着这个功劳,或许能够讨得朱元璋的欢心,同时将他给升官调回金陵城中。
却不曾想,旨意都已经颁发了,最后却还是被拦住更改了。
杨宪这心里头不爽到了极点。
“就差这么一点啊.....”杨宪咬着牙说道。
可就算他知道这一切都是齐衡做的,又能怎么样呢?
人家是靠山王,皇帝的小舅子,皇后的亲弟弟。
自己有什么资本跟人家叫板。
想着这些,杨宪最后也只能是强忍着心中的愤恨,继续着眼于眼下。
整整一年多的时间转眼过去。
官报在余光道的筹办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完善,基本已经妥当。
按照余光道的话,整个大明的疆域,官报内容的报送时间,最远的地方也只需要十天。
这其中便是整合了各地的交通方式,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全部选择最快的方式进行报送。
最晚十天的报送时间,对于如今的大明而言,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并且,官报从第一期开始报送后,已经承办了七个月。
官报每月一期。
其上内容都是从各地调查到的一些最新动向。
这些信息对于各地的官员来说,全部都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情。
包括农耕整改,开耕经验等等。
这七个月的月刊,朱元璋也是看过的。
在看过之后,对于官报的内容朱元璋是非常的满意。
因为这上面有很多官员们治政理政的经验和实际案例,可以让各地的官员对照着去学习。
同时,宣扬的那些好官政绩,也在极大的激励着各地官员们的动力。
作为这个王朝的统治者,朱元璋对于这样的事情自然是喜闻乐见的。
也有一些沽名钓誉的官员们,在见着这官报上的官员们竟然一夜之间就通过官报成为了全国治政理政的典范。
那心里更是痒痒的。
这私下里便开始琢磨着该如何让自己也上一次这官报。
这可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这一来二去的,官场内部的风气瞬间转变了不少。
每个人都争破脑袋的想要立功。
尤其是齐衡在经过深思熟虑后,竟然还在官报上显著位置弄了一个排行榜!
排行榜的位置是以各地官员们当地的生产力税收财政等等因素建立的。
说白了,就跟前世的gdp排行榜一样。
这个榜单一出,全国官场瞬间炸开了锅。
如果说原本的官员们很多都可以在做了官后躺平发育,只需要跟上司打好交道就好了。
可如今不行了。
官报直接通过特殊的计算方式,将你当地的各种财政税收等等,用一个数字来进行排行了!
不光是总榜。
还踏马设立了一个新增财政榜单。
说白了,就是给那些穷地方,但是进展极快的地方一个露脸的机会。
这两个榜单一经问世。
就像在油箱里点了把火一般。
所有人都疯了!
那些想着躺平发育的官员们,这次直接无所遁形。
行省的长官为了排行榜的位置只能是极力的监督催促地面的知府。
知府也是催促着下面的知县。
知县则再往下。
总之,这次你再敢躺平发育,不需要朝廷吏部找你了。
你的顶头上司就首先不带着你玩了。
如果是在以往,带一个猪队友就带一个吧,毕竟也不会缺块肉。
可如今不同了。
带你一个猪队友,会让自己的数值降低,那就不能这么干了。
一时间,官报虽然并不直接代表朝廷的态度。
却也深受朝廷官场人士的关注。
在整个官场内不仅刮起了一阵改革勤政之风,一场悄无声息的吏治整顿,也是悄悄的进行着。
一批批没有真本事,只会溜须拍马的官员们被顶头上司主动请旨调换。
压根都不需要朱元璋自己动手。
全国就像一台机器一般,在自动的过滤掉不合格的产品和成分。
而伴随着这些改变,官报的影响力也在日渐增长。
甚至到了不少官员们每日盯着官报发布的新刊的地步。
不过,官报就算影响力再大,也是一个辅助型的东西,并不会真的替代掉朝廷的作用。
官报只能是在一旁辅助朝廷政策。
其本身的定位就决定了很多东西。
所以,当朱元璋看着官报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时,却并没有产生不好的想法,甚至忌惮。
因为官报的存在与否,对于朱元璋而言就是一句话的事。
让它存在,它就影响力巨大。
不让它存在,它的影响力就荡然无存。
对于这样可以帮助到自己,又对自己没有威胁的东西,朱元璋为何要拒绝。
可朱元璋是高兴了。
李善长却不高兴了。
原本考核官员政绩和左右官场风向的权力都握在他们中书省的手中。
可如今呢。
中书省依旧在自己的掌握中。
中书省的官员们以及大多重要职位也都在自己的掌握中没有变。
可权力却凭空的被人给瓜分走了。
这上哪说理去?
往日的朝堂党争,大多数都是围绕着一个官职认命而开始的。
拿下一个官,替换上自己的人去。
自己所掌控的能量就越大。
可如今呢。
人没变,权力没了。
这场仗打的李善长是夜夜呕血。
他想还击都没地方着手。
与此同时。
作为齐衡的嫡系,山东的施才英确实才能不凡。
短短的一年里便做出了很多的功绩。
百姓数量增加了,粮食的出产增加了。
城池官道的建设完善了。
百姓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可是,这些东西却一直被中书省给压着。
也就是说,你就算做的再好,我中书省不给你宣传,不给你上报,你就等于没做。、
只能祈求着朱元璋什么时候想起你,问起时,才会提上这么一嘴。
但也可以选择性的说与不说。
这样一来,你的政绩就没有办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功劳。
就算当地老百姓把你夸上天,没有中书省的支持你也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咖。
可现在不同了。
山东是齐衡的嫡系,官报也是齐衡的嫡系。
那齐衡又怎么会不帮助山东的施才英呢?
就算齐衡不报,那一列列的数字却是实实在在的。
通过山东不断上涨的排名,所有人也都能够看到他们的政绩。
说白了,就是在很多方面都打破了中书省的垄断。
让那些官场的潜规则不断的减少。
与上司的关系不好就不能得到晋升嘛?
原来是,现在不是了。
不站队,不站到正确的队列就不能被提拔吗?
原来是,现在不是了。
最起码一定程度上不是了。
同时通过官报,朱元璋也能从侧面看到如今全国的具体情况。
还有那安丰府的周念。
不管是在大明建国之前,还是大明建国之后。
哪怕是跟随朱元璋从最开始一起打天下的老人们,很多人也都不知道安丰府对于大明的作用有多大。
只有一些文臣,聪明人才会明白,一个势力没有强大的后勤什么也不是。
你再勇猛,饿你十天半天你也完了。
所以,安丰府的重要性一直都是少数人心中明白的东西。
并没有直面的摆在桌面上。
这也是很多人对齐衡并不太服气的原因。
可如今呢。
当全国的官员们看到齐衡一手打造的安丰府,区区一个府所带来的产生力,竟然占据了整个大明的百分之二十时。
所有人都懵了。
如今一个行省的生产总值能够达到百分之二十都已经是名列前茅的大省富省了。
而安丰府呢。
不过区区一个府。
最重要的是。
一个行省占据百分之二十的生产总值与一个府占据百分之二十的生产总值,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因为你生产出了这么多,创造了这么多的财富,你也要开销吧?
你一个行省,幅员辽阔,百姓繁多。
你需要的开销就非常的大。
平均下来,你可能给朝廷带来的收益压根没有多少,甚至有些地方还亏空。
可安丰府呢。
占据了百分之二十的生产总值,有多少能够给朝廷带来收益呢?
百分之十,百分之十五,甚至是百分之十七八?
这都是有可能的。
因为安丰府开销小。
而安丰府给朝廷带来的正收益,又占据了全国的多少呢?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