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曹丕的话,曹植略微思索一番之后,便出言回应道,“臣弟也觉得二哥的这个想法很有创意,也非常的符合当下的时局。那西域之地虽然已定,但是也不能掉以轻心啊。西域都护邓艾,在数年前也已经召回京都了担任大尚书了。那接任的西域都护.凉州刺史仓慈.仓孝仁,虽说在雍凉之地和西域各国之间颇有威名,可他毕竟只有一个人,西域之地大小五十于国,自凉州州府.武威到西域西边足足有四五千里之遥,难免会有考虑和顾及不到的地方。
所以啊,怎么也得有个人居中策应一下,泰初(夏侯玄,字泰初)和士季(钟会,字士季)都是能够带兵打仗的良将。倘若雍凉之地或者西域之地,出现了什么变故的话,他们二人任何一位,都可以领兵前往援助,而另外一人则留下镇守关中,此计大善啊。二哥,你的这个想法着实不错,臣弟也附议。”
皇帝.曹丕看到自己的想法被肯定,心情也顿时好了几分。可突然间,他似乎想到了什么,于是脸上笑容微微一收,缓缓向一旁的曹植问道,“子健(曹植,字子健),这些时日,我看你一直似有闷闷不乐之意,所为何事啊?”
听到自己的皇帝二哥发问,曹植蹭的一下抬起头来,可随即很快也就释然了。如果说现如今这天下,还有谁能够猜到自己心思的话,自己的皇帝二哥肯定是绝对是排在第一位的。而曹植本不想将自己的烦心事儿告诉曹丕,可是事到如今,不说恐怕也不行了。
于是乎,在沉思的了一会儿之后,曹植郑重的对着面前的皇帝二哥说道,“多谢二哥挂念,臣弟近些时日确实在思索着一些事情。只不过这事儿不是近些日子才有,是臣弟早在荆州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只不过对于这个事情,一直苦思无果,近些日子才觉得有心烦恼罢了。”
话说到这里,一旁的曹丕反而有些发愣了,竟然是数年前就有的事情,而且凭自己这个才高八斗弟弟的才智,竟然到现在还没有解决。想到这里曹丕反而更加好奇和疑惑了,于是面带揶揄之意的问道,“哦?这天底下竟然还有难道我曹家最得意曹子健的事情,快说出来让朕也听听。朕要是解决了这个问题,你这曹家最得意的称号,可就要让给你二哥我了。”
曹植看到自己的二哥,在这个时候,还能有如此心态,不禁心中长叹,不愧是自己的二哥啊,也活该他做皇帝,自己在心境上跟二哥,差的还真不是一星半点儿。可是自己心中的那个问题,似乎又比较抽象,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又沉思了片刻之后,曹植并没有正面说这个问题,却是从侧面向曹丕论述起来,“二哥,你有没有发现,近些年随着我大魏国兴学令的深入,天下的读书人也越发的多了呢。”
曹丕微微点头,“从黄初元年到现在,已经十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个年头了。天下的校馆、书院,比起十数年前翻了数倍都不止,所以读书的士子变多,这是必然的事情啊。天下能够识文断句的人越来越多,也意味着圣人的学术和教化得到了推行,这是好事儿啊。怎么子健,难道这里面有什么不对吗?”
对于曹丕的回话,早在曹植的意料之中,只见他微微一笑,接着说道,“二哥所说的没错,天下的读书人多了,也代表着百姓的民智渐开,这对帝国对我大魏朝廷都是一件好事。可是二哥,这世间万事,可都是有利有弊的,正所谓阴阳相济也。”
听到这里,曹丕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了,可是心中还是一片的朦胧,随即接着问道,“子健,你的意思是,这读书人多了也不是好事?”
曹丕直接了当的发问,反而让曹植更容易回答了,只见曹植斩钉截铁的说道,“没错,臣弟以为,若是这天底下有太多的读书人,或者全是读书人的话,对于我大魏国,也绝然不会是什么好事情的。
圣人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在《中庸》之中,圣人也曾言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等圣人之言,皆言明一个道理。那就是世间之万事万物,都要有一个度,才能够中和,中和了也才能够中庸,只有中庸了,这天地才能在其位,万物才能生长发育啊。
在推行兴学令,而使得天下读书人变多的这件事情中,这个“度”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我大魏朝廷对这些读书人的一个安置的法度和策略。
自古以来的历朝历代,读书人又能够做些什么呢?大部分无非就是以下这些,做官、商贾的账房先生、传宗教学的教瑜,臣弟所说的应该没错吧二哥?而且在这些当中,读书人做的最多的乃是第一个,也就是为朝廷效力做官,或于军中效力,作为谋士、主簿之类的书记文员,或于地方辛劳,做郡丞、县吏之类的地方性官员。
另外,二哥您不妨想一想,现如今我大魏在籍的人口有三千五百万之巨,户九百余万,就按三户出一个读书人来算,也是有三百万之巨的数字啊。并不是,天底下所有的读书人都是循规蹈矩的,这其中肯定也会有捣乱的人,当然大部分还是想要报销朝廷,报销家国的。可是,当这些个读书的士子们,从校馆或者书院出来之后,长时间不能为国家效力的话,再加上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煽动,届时绝对会出大乱子的。
现如今,我兴学令推行已经将近十余年,天下的读书人也越来越多。可是朝廷至今,却依旧没有一个相应的对策,虽说此时这个问题还没有暴露出来,可是毕竟对于朝廷来说,这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隐患。若是不尽早处理的话,那些个读
(本章未完,请翻页)
书人绝对乎生乱子的,因此臣弟也才会苦恼无比啊。”
听完自己这个弟弟的一番长篇大论,皇帝.曹丕也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心中震撼不已,他喃喃的长了长嘴,可终究还是一句话也没有说出来。
曹植看着眼前的这位兄长这副表情,心中顿感五味杂陈,愧疚不已,少时后,他略一拱手脸色略带痛苦的说道,“食君之禄,自当忠君之事。更何况,这也是涉及到我曹魏江山的大事。可是臣弟年老体衰,江郎才尽,再也不能为二哥你排忧解难。臣弟无能啊......”
说着说着,眼泪就要从曹植的眼眶中出来,并作势就要跪下。
曹丕见状,急忙冲将上去,一把将曹植扶起来,情真意切的说道,“吾弟,又何必如此呢?当年黄须小弟领兵北征,要不是你的铁马镫,还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廓清大漠呢。
建安末年,南中庲[lai]降都督.王平举兵十万叛乱,若不是你的苗.刀和陌刀,那钟士季和郭伯济(郭淮,字伯济),也还不知要多费上多少时日,才能让王平授受呢。
黄初元年,辽东公孙渊起兵五十万叛我大魏,若不是你的宝船,使得司马仲达(司马懿,字仲达)和那蒋子通(蒋济,字子通),领兵一十五万跨越大海,抄了他辽东的老家,那公孙渊能那么容易就被我们大败?我大魏百姓又不知要死上几多呢。
推行兴学令,吾弟更是废寝忘食的改良蔡侯纸,研制雕版印刷和胶泥活字印刷。如此种种,哪一个不是惊世绝伦之物,哪一个不是功在当世,利在千秋之壮举?
想当初,吾弟未上任荆州之时,是何等的潇洒飘逸。如今不过才堪堪过去十余载,吾弟也才五十三岁,却已经如此之老态龙钟,为兄于心何忍啊?别说现如今吾弟太傅这个位子了,就算是丞相、大司马,甚至朕的这个皇位由你来坐,又如何呢?”
曹丕的这番肺腑之言,早已经让曹植提泪横流了。最后那一句话刚说出口,曹植就急忙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二哥,此话万万不可再说了,您这样让臣弟今后如何自处啊。”
似乎也是察觉到了自己的失言,曹丕上前将曹植扶将起来,带到了一个青石之上坐下,“是二哥失言了,不过二哥刚刚的话,句句都是肺腑之言,绝无半点虚假。”
看着还在抹着眼角的曹植,曹丕嘴角忍不住一勾,轻声说道,“吾弟沉思了好几年的问题,二哥我也想不出来,看来啊,曹家最得意的这个称号还是你先挂着吧,等日后了我再想办法抢过来。”
听到这里,曹植终于被逗笑了,忍不住扑哧一声笑出声来。
随后,兄弟二人相视一看,就在这青石之上哈哈大笑起来,这也是这二人发自肺腑的真挚大笑。
————————
(本章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