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决断(1 / 1)

“最后一点,朝廷对凤翔用兵,战线回环数百里,战将千员,兵马力役数万,如不能有一强力重臣坐镇前线,协调诸军,号令进退,奖惩督察,临敌料断,则各军势必各自为战,恐怕会重演当年邺城大败的惨祸,故而朕以为应设一元帅统领各路兵马。”

“不过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朝中资历相仿、声望相近、才略相当者不下十人,诸位卿家认为谁能担此大任?且试为朕言之。”

话音落地,满殿皆惊。

安史之乱爆发后,朝廷对掌握兵权的武将非常猜忌,高仙芝和封常清以兵败罪名被处死,面对朝廷猜忌,老将哥舒翰含泪出击,最后二十余万大军覆灭于灵宝山道。

乾元元年九月,朝廷诏令郭子仪、鲁灵、李奥、许叔冀、李嗣业、季广探、崔光远、李光弼、王思礼九大节度使共二十余万步骑围攻邺城,但却不设统帅。

次年春天,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面崩溃,最终酿成邺城惨败。

安史之乱结束后,朝廷对掌握兵权的武将猜忌心更强,实施了各种政策防止某一人某一镇做大,大镇被划分为小镇,中原囤积重兵防遏河朔三镇。

至于关中诸镇就更夸张了,各镇节度使几乎全部由禁军将领出任。

郭子仪屡次挽大厦于将倾,还和天家结成姻亲,但同样逃脱不了被皇帝猜忌,多次被解除兵权,甚至还把肃宗所赐一千余封诏书全部呈还代宗,以表明自己没有二心。

直到元和时代,郭家仍在被皇帝猜忌防备。

二帝四王之乱中,德宗惶惶然如丧家之犬,躲在奉天县里哭泣,李晟力挽狂澜,合诸军击退叛军,又领兵收复长安,德宗感动啊,拍着他的肩膀说:天生李晟!”

结果重回长安后,立刻就猜忌起大将来。

后来的平凉之盟虽说有张延赏与李晟等人不和的缘故,但德宗的态度也至关重要,大功臣浑瑊如果不是生性机警谨慎,早就脑袋搬家了,李晟也很识趣的交出了兵权。

后来又有人说李晟家里树木茂盛有帝王之气,李晟连忙把院子里的树砍的一干二净,奉天之难的另一位大功臣马燧任职泾原后,因害怕德宗猜忌,连部下筑城的请求都不准。

这些案例,大家心里都有数,也理解皇帝对武人的猜忌,以太宗皇帝的英明,侯君集尚且谋反,防人之心不可无当然是要的,换谁坐到皇帝位子上,都得提心吊胆。

渐渐的,元帅不由节度使出任成为朝廷默认不明说的定制,宰相最优选,南北禁军大将稍次,皇族亲王再次,内侍省宦官最次。

建中之后朝廷历次讨伐不臣,坐镇前线的如裴度、高崇文、杜叔良、高骈、杨再昌、郑从傥、杨复光、杜让能、张浚等人,全部是朝廷临时空降的中央文武。

如果郑从傥还活着,这回文武群臣必然众推郑从傥为统帅,可是他已经病逝了。

眼下杜让能、刘崇望、崔胤、张浚、柳璨五位宰相中,德隆望尊的杜让能最有这个资历和威望,但他是计相出身,并不是很通军事,且年事已高。

历史上的昭宗在四年后让他率军讨伐李茂贞,杜让能无奈出战,最终朝廷战败,李茂贞进逼长安问罪,杜让能自知必死,对昭宗说:“臣请归死以纾难。”

昭宗流泪道:“朕与卿决矣!”

随即贬杜让能出京,不久,赐死杜让能及弟弟户部侍郎杜弘徽于途中。

不通军事是一方面,最让李晔忌惮的是,如果杜让能去前线主持讨伐战事,战事短时间内肯定分不出胜负,时间一长,三司大权就会旁落他人之手。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李晔就要重新进行人事安排,这既影响了李晔接下来对田地清丈、人口统计、赋税征调、招募流民、编户齐民等国事的安排,也不利于朝局稳定。

当今之时,李晔需要一个强有力且完全效忠皇帝的宰相主持经济民政人事工作。

其他四位宰相,崔胤阴险狡猾,张浚激进冒失,柳璨资历不足,都不足以总管前线大局,刘崇望虽然长袖善舞,但本真性情直率,容易得罪人。

最重要的是,刘崇望现在替李晔掌握着南军和武将人事工作。

李晔对神策军大小将校都头的遴选任命需要他带人具体执行,如果他上了前线,李晔对军政大事的安排很难被朝臣贯彻落实,毕竟想要浑水摸鱼走后门的人不少。

根据现在的形势,李晔需要这个忠心耿耿的四朝元老镇着军队。

至于张浚,虽然忠心,也一向力主严惩方镇以恢复中央权威,但没有郑从傥的能力,太缺乏总揽全局的统筹能力,参战兵力达到十万,很容易临阵决策错误。

崔胤这家伙,李晔更是想都没想过,这回朝廷要派杨守亮、杨守信、杨守贞等原外宅郎君率军参战,崔胤要是到了前线,很有可能找杨守贞等人的麻烦。

最让李晔头疼的是,崔胤还喜欢背着皇帝胡来,搞先斩后奏这种事。

柳璨资历不足是一方面,主要原因是李晔对他另有安排,有一件大事需要他做。

皇族诸王之中,僖宗长子建王李震、次子益王李升均已病薨,懿宗八子除李晔和已经驾崩的僖宗,咸王李侃于六年前在灵空山当了和尚,蜀王李佶被宦官杀害,魏王李佾在黄巢兵乱中遇害,凉王李侹于乾符六年薨,只剩下睦王李倚和吉王李保还活着。

李倚现年十七,好马球,李晔即位后对马球表露出了明显的厌恶,把僖宗开设在宫中的马球设也废止了,见皇帝哥哥甚恶马球,李倚稍微收敛了些。

这样的纨绔子弟,当然不能担当重任。

李保倒是不错,在懿宗八子中最贤,僖宗将崩时,宰相韦昭度与杜让能等人以长贤为由欲立李保为帝,唯独杨复恭力主立李晔,不然现在的皇帝应该是李保。

历史上昭宗讨伐李茂贞失败后,李茂贞等策划废黜昭宗,另立亲王为帝,不出意外,皇位最终会落到李保头上,但李保却秘密逃出京师前往河东报信。

李克用闻讯大怒,当时统率大军千里驰援长安勤王,李克用到达长安后,把王行瑜抓住砍了脑袋,又请求昭宗下诏讨伐凤翔,臣李克用帮陛下灭了李茂贞!

李茂贞吓得半死,赶紧杀了假子向昭宗谢罪。

在李茂贞已杀子谢罪的情况下,昭宗考虑到在地理上与李克用远与李茂贞近,所以想保住李茂贞使其对自己感恩,于是下令让李克用回去。

李克用无奈北返,走的时候还叹气说:“不杀李茂贞,京师永无宁日!”

通过这个例子,再加上朝臣和李晔自己对他的认识,李保的确有很强的能力,让他督师凤翔是最为合适的,但还有一个麻烦大家都不敢说出来。

新帝登基不到一年,威望不足,如果吉王平定了李茂贞,那他的威望就要如日中天了,臣子的威望超过皇帝的例子很多,本朝郭子仪就是。

弟弟的威望盖过哥哥的先例在本朝历史上也有,太宗皇帝就是干掉哥哥上位的,而且现在这个皇帝很强势,要是兄弟二人不和,那就有的麻烦事了。

况且,根据臣等的观察,吉王的长处也不在临战指挥上罢?

可除了吉王,就只剩下一个整日与坊间无赖为伍的睦王,以及十几位公主。

李晔在思考,十数位重臣也在思考,含元殿里安静的可怕,每个人的脑子都在飞速转动,置身在这样的场景,李晔只能听到殿外呼啸的北风。

李晔的目光从宰相身上扫到宦官身上,又望向站在远处的吉王李保,吉王凝神静气,微闭双目,虽然他尽量避免李晔的目光,李晔依然从他的神情中看出了期待。

你虽有报国之心,但朕现在不能用你。

暗自否决了吉王,李晔又把目光投向五位宰相,都是默然不语,他们身在事中,不方便开口,李晔又看向杜让能,刚刚还很精神的老头现在却是昏昏欲睡。

刘崇望知道自己不能离京,也低头装聋作哑,崔胤和张浚也不打算推举人选,皇帝既然让大家讨论人选,那肩负重任的杜相和刘相肯定不能离京。

毛遂自荐又恐皇帝猜忌用心,举吉王会得罪皇帝,同样也就会得罪吉王,柳璨这小人刚刚得势就嚣张的厉害,让他督师前线的话,万一他携大胜锐气回朝……

五个宰相各有打算,都不表态,即使李晔出声询问,也只是齐齐拱手道:“陛下九五至尊,如此军国大事理应陛下乾纲独断,臣等不敢妄言!”

李晔心中一叹,难不成朕要御驾亲征么……

御驾亲征好处很多,高举法统大旗,可以激励士气,极大振奋民心,可要是皇帝战死沙场或是被藩镇大帅俘获,那就贻笑大方了,会被后人嘲讽为明堡宗。

臣子打了败仗臣子背锅,皇帝亲征打了败仗又该谁来背锅?

也找个王振这样的太监带上吗?

即使御驾亲征,朝臣肯定也会集体反对,千金之躯坐明堂,不能亲赴险境!

要不效仿历代先帝,让合适的宦官督师前线?

眼见气氛尴尬的厉害,皇帝面子过不去,本着为君分忧的柳璨站了起来,拱手沉声道:“陛下,臣有事启奏!”

君臣正在商议大事,你有什么其他事也该放在后头说啊,有人朝柳璨递去不满的眼神,但马上也有人反应过来,柳璨这是要把话题引开,缓解一下氛围。

关于坐镇前线的人选,置身事内的宰相们和吉王都不好说话,韩全约等宦官也知道现在的皇帝不喜欢宦官掌兵,故而很知趣的没有建议。

众人以为柳璨起身是想把跳过这事把话题转到下一件事,就连李晔也以为柳璨会以容后再议的理由把这尴尬的局面化解,于是点头准了柳璨。

柳璨获准之后,朝李晔躬身作揖,礼完毕后沉声道:“陛下,臣想说的是山南,山南西道毗邻陇蜀,为京畿藩篱重镇,但陛下即位以来还没有驾临过山南,杨侍郎入朝时曾对陛下与臣等说,山南军民望西都泪流,甚是思念天子啊。”

完了朝李晔作揖坐下,之后就不再说话。

高,着实高。

柳璨这是暗示李晔御驾南行,亲自去山南西道坐镇啊。

刘崇望当即道:“陛下,臣以为柳璨言之有理,陛下登基以来还不曾视察关内京畿军民,所以臣以为陛下应当驾临兴元,振奋山南军心民心!”

李晔笑问道:“这跟御驾亲征有甚么区别?”

最新小说: 蜀臣 我携力士战三国 梨园醉梦 史上最强大皇子 三国:开局就是皇帝 三国:摊牌了,我是最强谋士 汉末连锁店 三国之续汉雄心 珞殇 月华若夜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