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行思、郭度、姜氏等人自是轮番劝说韩建早日入朝请罪,说这样或许还能保住身家性命,可是两次拒绝朝廷征召的韩建哪里敢去长安,找杜让能、李思恭、王行瑜出面不成,又把主意打到了其他人身上,他的想法很简单。
只要朝廷下旨,面对天下人,像对待杨守亮和杨守贞他们那样承诺优待,那他也可以放弃镇国军节度使的位子,但现实情况是皇帝不上路子,朝廷根本不按照老规矩来。
在长安得报的李晔抚掌大笑,谓左右道:“他想怎样就怎样,什么都由着他,把朕当什么,郭度倒是有些胆色,奈何韩建心中有鬼,这种首鼠两端的孽障,朕早晚必杀之!”
高克礼道:“华州唾手可得,奴婢恭喜大家了。”
“对了,铜字模要尽快烧制好,再去催催将作监。”
“遵旨。”
放下韩建不说,放下活字不说,根据延英殿决策,宰相杨涉终于递交了章程,两川节度使和奉天、感义、彰义、泾原等关中十镇后,朝廷向地方选派了大量文官,秘书省、国子监、翰林院、四门学、弘文馆等官衙的储备官员几乎为之一空,如今面临着严重缺员的情况。
朝廷宣布开启大统计后,御史台、户部、吏部的司郎级官员也几乎都是身兼数职,为了全面厘清京兆府下辖二十三县的情况,杜让能下令大量聘请临时工,确保下乡走访到户。
总之一句话,现在很缺官。
根据杨涉的章程,科举在今明两年要大幅扩招,明算、明法、明经、秀才、明字、三史、道举等常科照常接受报名,进士科依照旧严考,录取人数照旧严格控制在五十人以内,职能依旧是为朝廷权力中枢选拔储备官员,培养下一届领导班子和将来要下放的省级大员。
扩招照旧还是面向制科,所谓制科就是朝廷急需某方面专业人才,或者攻占一地后急缺大量基层官员,由皇帝临时下制开设的临时考试,李治在位时期,唐军剑指四方,带着唐协军四处出击,打下了大量疆土,为了巩固对这些地方的统治,李治多次下制临时选才。
审阅完毕,李晔批准。
定初二年六月初十,朝廷下制宣布科举扩招。
面向复读生,开秋霜、幽素、文律、岳牧、词标、文苑六门恩科,录取后由吏礼二部进行诠试,通过者补送秘书省、著作局、国史馆、弘文馆、崇文馆,特别优秀者选派修史。
为选调各镇幕府的编外官员,再开才膺管乐、才高位下、贤良方正、抱器怀能、文以经国、藏名负俗、道侔伊吕、直言极谏、哲人奇士、博学通识、宣风兴变等十二临时科。
对于公卿将相和各镇节度使、判官、掌书记、刺史推举的人才,及以检校加职在基层为官的临时官员,开将帅科武足安边、知谋将帅、军谋越众、孝弟力田闻乡闾、博通坟典达教化、识洞韬略堪将帅、清廉守节政术堪县令、详明政术能理人用、吏理可从政、军谋宏达才任将相、详明教化、博文宏词等科,尽量将藩镇的编外人员收入朝廷。
朱温的大谋士李振,不就是个落榜生么?
这家伙落榜后,对唐廷的怨恨丝毫不亚于黄巢,黄巢实现了满城尽带黄金甲,顶级阴阳人李振也有名言传世:“此辈自谓清流,宜投于黄河,永为浊流。”
所有常科考生,必须在七月十五之前,于户籍所在地完成报名与初审,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考生务必带好户籍地官府出具的状文,所有常科考生被要求在九月二十之前抵达长安。
九月结束之前,完成资格审查和现场确认,发放准考证。
制科考生没这么多要求,人在户籍地的,在户籍地官府报名,然后赶赴长安接受礼部的资格审查,人在京师的在京师报名,同时接受资格审查,不在户籍地又不在京师的,直接来京师报名受审,然后同步接受资格审查,根据皇帝陛下的要求,制科考试的一切工作要在九月初六之前完成。
为了彰显新朝新气象,扫除往年科举的消极风气,体现朝廷优待人才的政策,皇帝特别恩赐,所有取得考试资格的考生,在京备考期间由朝廷承担食宿,现场确认结束后,集中入住平康、靖国、崇永、安永、远怀、昌信六坊的客栈,由京兆府负责统筹安排。
金吾卫做好保卫工作,要大力整肃长安治安,确保考生人身安全,确保各地士子对京师风貌的优良体验。
鉴于此,皇帝对六位宰相指示道:“为免臣工推诿敷衍了事,相公们回去给各自负责衙署的官员们开个会,务必要把责任细分到每个人头上,谁负责的环节出了问题就找谁。”
“一旦查处,严肃追责问责,决不手软!”
“臣等遵旨。”
决议层层下达,金吾卫蜂拥而出,御马监四大营堤骑四出,严肃的氛围笼罩京师上空,长安百姓也感到一丝不对了,各处出入要道都设关设卡,出入至少要经三道盘查。
不但如此,还要搜身搜货,那些北兵看上去客客气气,可是一旦有人抗拒搜查,立马就成了恶狼,不由分说就拔刀相向,好些个平日里横着走的皇亲国戚都被拿下了。
这不,清平郡主的如意郎君,驸马丁立诚,闹市纵马被金吾卫揪住,当场就给制服,然后按照唐律,摁在朱雀大道当街口,当着来来往往的过路人,扒了裤子给打了三十棍。
那哭天抢地的可怜相,看得路人都呆住了。
“这就是按陛下要求烧出来的字模,一共一万枚,在《说文解字》里选取了五千常用字,每字有子模一枚备用,足够一篇文章的印刷使用,确实比雕版方便,陛下真乃天人也!”
就在科举制令引起轩然大波的时候,李晔与宰相们正在将作监下辖的右校署视察,在他面前的是整齐摆放在三十多个架子上的铜活字,每个字模用铜铸刻,经窑火烧制而成。
李晔拿起其中一枚刻有李字的活字,拿在手里反复把玩,赞许道:“烧的不错,户部那边把经费跟上,确保活字烧制的顺利进行,著作局也抓紧,跟右校署的人精诚合作,早些把《说文解字》剩下的生僻字烧制出来,虽说不常用,但也得备着,总有用得着的时候。”
“陛下放心,臣一定尽快完工!”
右校令刘关郑重点头,表示坚决完成任务,这是将作监第一次烧制活字,刘校令和署中官匠之前刻过木质雕版,也刻过金属雕版,但却没听说版字还能这么搞,不过也比较顺手。
“好好干,等验收完毕,朕重重有赏。”
李晔放下手中子模,又对刘关交代道:“铜字模完成,继续雕刻木字模,木字模的要求跟铜字模不一样,常用字一字四枚,生僻字一个字一枚,字号分大中小次小最小五种规格,不过这得花不少时间,你们按正常速度做就行,如果还缺人的话,你们可以从民间再招一些匠人。”
答复朱全忠、李匡威、赫连铎的诏书已出,诏令韩建入朝的最后通牒已下,关中十镇节度使兵权已收,户部大统计如火如荼,巡视关中两川的御史忙得厉害,关于科举的各项工作也在韩正与杨涉的领导下有条不紊的进行,忙了大半年的李晔终于偷得浮生半日闲。
人一闲下来,就会胡思乱想。
雷管出来了,活字印刷术也就该问世了。
李晔之所以要搞活字印刷术,主要是想赚钱。
杜让能在努力搞钱,顾弘文在努力搞钱,如今又没什么大事,李晔也便也来了心思,搞钱这是直接目的,深层目的则是让更多的人可以读书识字,或许这是后世思维的影响。
如今天下大乱,世家也受了惨重打击,正是寒门崛起的机会,但读书识字的成本高,目前流传的书籍一部分是雕版印刷,一部分是人工手抄本,手抄本就别说了,耗时耗力,也不易于普及,雕版印刷的书籍虽然便宜一些,但也只是相对于手抄本,雕版不是谁有的。
李晔要做的,就是持续打压书籍价格。
有了权就有了钱,有了权就得好好利用起来。
对于将要开印的书,李晔也定好了。
首先是热销的四书五经,其次是汉魏六朝的文集,贾谊、三曹、七子、七贤、三张、二陆、两潘、左思、元嘉三大家等人,然后是本朝文宗,如杜工部、李太白、韩愈、王维、顾况、白乐天、刘禹锡、柳宗元、元稹、张籍、李义山等人,他们的作品都是市场热销。
《韩昌黎文集》目前非常抢手,市价是一涨再涨,参与常科命题的礼部官员也照旧选取了大量的韩愈佳作,比如什么《祭十二郎文》、《师说》、《进学解》,都是常科必考题。
除了这些,史籍方面,根据柳璨的建议,李晔钦定了史记、汉书、魏书、宋书、梁书、南齐书、北史、南史,这些史类书籍也是市场热销,进士考生的枕边必备。
柳璨就是历史大佬,汉史更是倒背如流。
回到含元殿,李晔唤来顾弘文,吩咐道:“朕打算先开一家书坊,专门售卖这些印刷出来的书,趁着著作局印书的空当,你出宫去朱雀大街选三处当街门市,好好准备一下。”
“奴婢连夜去做,奴婢一定办好!”
顾弘文脸都笑烂,摘掉帽子躬身保证道。”
第123章科举扩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