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
日出东方,朝霞满天。
天气格外得好。
李元本想熬点米粥,发现家里的米缸已经空了。
练武后,他的饭量渐大,十斤米吃不了多久。
一袋面,五天吃得干干净净。
浑然一个“饭桶”。
于是穿衣出门,来到热闹的街市上,寻了个早点摊。
“豆腐脑,两文一碗!”
“油条,一文一根!”
老板熟练地吆喝着。
李元取出五文钱,要了一碗豆腐脑,三根油条。
很经典的组合。
在地球时,早餐就爱吃这个。
到了这个世界,口味一点没变。
咸咸的豆腐脑配上酥脆的油条,简直人间极品!
“老板,来碗豆浆。”
“老板,结账!”
早点摊十分热闹,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你去我来,吆喝不断,有吃豆腐脑的,有喝豆浆的,有啃油饼的,坐满了七八桌。
“老王,可得把你家孙子看严点,别让他乱跑,最近城里正闹妖怪呢!”
邻桌,胡须拉茬的秃头男一手拿着油条,一手端着豆浆,口中说道。
对面,一老头正带着孙子在吃油饼。
一听这话,吓得脸色大变,“闹……闹什么妖怪?”
秃头男晃了晃脑袋,煞有介事道:“是个专害小孩的妖怪,唤作‘缝尸婆婆’。”
“被它害的小孩,都会变成吃人的怪物,凶着呢!”
“城里有俩小孩被害了,听说这几天吃了不少活人!”
老头吓得浑身直哆嗦,赶忙抱紧了自己的孙儿。
眼睛东瞅西望,生怕妖怪出现。
这时,旁边一个妇人插嘴道:“错了!不是俩!”
“是三个!我刚听说,昨晚又有小孩被害了!”
“在城北,好像叫‘毛毛’!”
老百姓么,都喜欢闲聊瞎扯,奇闻怪事。
不一会,早点摊上的吃客都被带动,热火朝天地讨论着“缝尸婆婆”的事。
有的说是妖怪,有的说是恶鬼,还有说是白莲教的妖人。
都是胡言,没个靠谱的!
李元一边吃,一边听。
就当听个段子,并未当真。
喝完豆腐脑,便踱步赶去城边的集市,买些米面,菜肉和日常用品。
回来时,路过城门口,发现城墙上贴了新的告示。
上前一瞅,心中微惊。
“告平阳县百姓,近日县城内有妖怪作祟,此妖残忍狠辣,手段邪门,常装扮成缝衣老妪,加害幼童,开膛缝肚,故唤作‘缝尸婆婆’。衙门正全力破案,捉拿妖魔,若有提供线索者,赏银一两!”
底下,是县衙的官印。
有“大乾朝廷”和“平阳县”七个大字。
李元这才相信,县城真出了妖怪。
这段时日,他一直闭关练武,双耳不闻窗外事。
有妖魔作乱,竟丝毫不知。
看来,这缝尸婆婆绝非一般妖物,不仅害小孩,而且能把小孩变成吃人的怪物,继续作恶,可谓凶残之极。
踏踏!
李元正看告示,忽听南面传来沉重而杂乱的脚步声。
声声如雷,响彻长街。
扭头一瞧,见一群身穿衙服,腰挂官刀的官差匆匆而过,足有十几人。
领头的正是燕赤霞。
他一脸冷肃,神色凝重,着急忙慌地拐入不远处一个巷道。
看来是出了大事。
李元本想和燕赤霞打个招呼,思索后还是作罢,免得耽搁人家办差。
从周围百姓的议论中,不难得知发生何事。
果是那妖怪害了人,死了一家三口。
正好相隔不远,李元顺道跟了过去。
刚进巷道,看见一处普通的院子前围满了人,议论的,叹气的,呕吐的,好不热闹。
同时有一股血腥味飘来。
自从达到“血气方刚”的境界后,李元的六感更敏锐了,隔着许远就闻到血腥味,十分刺鼻。
“大山,挡住人群。”
“其他人进院子,调查现场。”
燕赤霞办案果断,立即将无关之人全赶出门外,而后握着刀匆匆走进院子,勘察现场和尸体。
与其说是尸体,不如说是肉块。
死者是一对夫妻,躺在屋里,浑身被啃得没有人样了,四肢全缺,脏腑被掏,脑袋只剩半拉,地上满是被啃食的肉骨,以及鲜红的血迹。
太惨了!
不少人看到这一幕,当场哇哇大吐。
连燕赤霞都皱起了眉头。
查看尸体后,他快步走到门口,面色凝重地扫了眼人群,问道:“是谁第一个发现他们被害的?”
连问三遍。
这时,一个怯生生的小妇人举手,语气颤抖道:“回捕头大人,是……是我!”
燕赤霞握着刀柄,走到小妇人面前,细细盘问经过。
后面还跟着个黑衣衙差,手中持着笔纸,迅速记录着证言。
小妇人面色苍白,被吓得不轻,哆哆嗦嗦道:“我……我做饭没了盐,就来他家借,刚进门就看到……看到毛毛变成一个肚子长嘴的怪物,正……正吃他爹娘的尸体!”
“我……我吓得连滚带爬往外跑,一边跑一边喊,惊动了左邻右舍。”
“大家伙赶来,一阵呼喝,就把那怪物吓跑了!”
左邻右舍纷纷作证,表示亲眼看见了变成怪物的毛毛。
毛毛模样狰狞,腹有怪口,一跃丈高,力气大得出奇,轻松蹦上一丈多高的屋顶,便往城外逃去,没了踪影。
燕赤霞立即带人上屋顶,仔细查看。
果然找到了一些血脚印。
脚印小巧,明显是小孩子留下的。
一直延伸到外面的墙壁,越来越模糊,直至完全消失。
无疑,这又是一起和缝尸婆婆有关的惨案!
毛毛之所以吃他的爹娘,是因为被缝尸婆婆所害,早就不是人了,而是怪物。
按百姓的叫法,唤作“妖童”。
县城里,已有十几个人被它们吃掉,死得极惨。
其中就包括它们各自的爹娘。
“探索成功。”
“图鉴识别成功。”
“地点:平阳县城。”
李元站在人群中,正伸着脖子观察那两具残尸,思索缝尸婆婆究竟是什么妖怪,忽然,眼中闪过一道金光。
《造化图鉴》上,有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