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5月,风暴终于刮到了越州,比预想得来得更猛烈了些。
越州地区的经济支柱主要以纺织和印染为主的轻工业,几乎每个乡镇公社,甚至每个村都有几家纺织厂。
很多聪明的农民去国营纺织厂里购买一些淘汰的二手纺机,拿回家里去修一下继续使用,接着就在家里织起布来。
江南地区的人普遍肯吃苦,织布赚到了钱,不是去大手大脚花掉改善生活,反而继续咬牙加大投入。
开始家里是一台、两台纺机,后来规模慢慢越来越大,三台、四台,十几二十多台都出来了,完全称得上是小微企业。
这种老式的纺织机是半机械半人工的,开机关机换梭子都要手工操作,一个工人最多只能管两台,再加上配套设施也要工人,这样就妥妥超过了7个的雇工限制。
用当时的标准来衡量,很多个私经营主已经够得上“资本家”了。
这种几十个工人的私营小厂已经像雨后春笋般在这片土地上开始诞生,市场经济首先在农村开始活跃。
这下好了,XX风一刮,这批小老板第一个倒霉,全部都被请去喝茶了。
工厂解散、工人失业、纺机没收、财产查封,之前几年的努力全部化为泡影,所有人都真实感受到了这股寒风的威力。
地委速记李兵权内心是痛苦的,他看不惯这一切,他认为老百姓要富裕,在坚持公有制为主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多种模式共存。
可是政治人物,有些事情身不由己。
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他不得不违心地严厉斥责这种挖杜会主义墙角的行为,大会小会反复提。
虽然调子很高,但还是有一点想拖的心思,手下留情。
这些小老板关起来以后,越州地区并没有轻易上纲上线判刑,只是被暂时羁押,等待最终处理。
李兵权这是在赌,赌这只是一阵风,刮过就会风和日丽。
他也在保,希望能为越州地区的民营经济保留一些火种,而不是一脚踩灭,万劫不复。
像李兵权这样的领导在这个时代其实并不少见,尤其是沿海地区和南方地区的领导,哪个不是顶着压力在做事?
相反,反而是越穷的地方越喜欢折腾。
最后的结局,开明的领导治下经济越来越好,当初保留的种子一遇风云便成了龙。
反观那些保守领导的治下,变得越来越穷,真正有脑子的人一窝蜂都跑到南方沿海去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