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末的时候,乔父开着拖拉机去了县城一趟,回来的时候,又带了一个老头子和不少社员们看不懂的仪器。
“这是我们晋安县农科院的研究员胡越良,特地下乡来帮助我们高山大队度过难关的。”
大队部里,乔父跟其他人介绍这位老人,涉略很广,擅长水稻、水生物的种养,据说课题中有旱稻这一研究。
社员们为水所苦,听说还有不需要用水田的旱稻,眼睛都亮了,对胡越良不由另眼相待。
胡越良早年去过东南亚一带,许多亲朋都在南洋,是林国平要保的一个人。
这老头子是个倔强的人,死活不跟着家人出国,研究的内容从来不做记录,只记在脑子里。
而且胡越良说话硬邦邦的,他的人际关系其实很差。
要不是林国平的速度快,只差一点,这老头子就万劫不复了。
而车里的那些仪器,自然是林国平弄来的,有一部分是当初云美大队的,一部分是农科院的。
现在有能力的人不多,这些东西放着也是积灰,还不如丢到乡下发光发热呢。
李答和白若笙发现又有新同伴,都有些不可思议,他们是因为特殊原因,怎么胡越良也来了。
两人的年纪都比胡越良小,但都是某一方面的专精人才,一聊起来,就发现双方都是同类人。
李答和白若笙很快为老人的学识而折服,他们就算有傲气,这么些年下来,也早就磨光了。
胡越良在大队里走了一趟,越看越满意,特别是那个沼气池,听说里头用了什么发酵菌,条件充足的情况下一定要研究一番。
老人一到大队,第二天,就去了除三队外的三个生产队,对每个菇棚都进行了好不留情地点名批评。
毒舌一番后,他还提出了实用的建议和解决方法。
陈东方对胡越良很好奇,也抽空跟着看了看,要求负责菇棚的社员照做。
他干活还是不行,但在乡下待了这么多年,一些事儿也能分辨,胡越良是个有本事的。
不过几天后,菇棚的出菇率达到了今年的新高,社员们欢呼起来。
今年收成大幅度缩水,唯有菇棚这生长时期短的能可以考虑了。
而三队的竹子,也被胡越良指点了一番,说了品种的问题,不同的竹子的适用点,包括竹鼠的养殖。
大队干部都很意外,这个胡越良还会那么多东西?
在大队里待了三天,胡越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