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其他类型 > 大时代的梦 > 第六十七章 乌铜走银(1)

第六十七章 乌铜走银(1)(1 / 1)

蓝桉家的客厅里放着一座半人高的乌铜走银花瓶。

乌铜走银是云南特有的中国传统铜制工艺品,始创于云南石屏。它以铜为胎,在胎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熔化的银(或金)水填入花纹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处理,时间久了底铜自然变为乌黑,透出银(或金)纹图案,呈现出黑白(或黑黄)分明的装饰效果,古香古色,典雅别致。

由于一般多以镶嵌白银为主,故称“乌铜走银”。过去,此工艺品多为文房用具等。现在品类十分广泛。

制作乌铜走银(金)是石屏县历史上独具特色、驰名中外的中国手工技艺之一,这一项复杂的工艺,匠人须掌握冶炼合金、雕刻造型、书法绘画、微雕等技艺。

乌铜走银(金),工艺品一般有小花瓶、笔筒、墨盒等。常见的图案纹饰有花鸟鱼虫、梅兰竹菊、龙凤鹿鹤等。

乌铜走银”工艺源于清雍正年间(1722—1735年)云南石屏县一名匠师岳富的偶然灵感。在一次炼铜造器时,岳富手上的一枚金戒指不慎掉入炉锅中,戒指一下子熔化了,惋惜之余,他泄愤地将周围放着的银等金属全扔进炉里。

气消之后,他发现炉中出现了一种颜色黑亮的合金铜,黑色中呈现若隐若现的金黄色和银白色的线条,他试着用这种合金铜制作成工艺品,又经仔细的研究琢磨,终于成就了“乌铜走银”手工艺。

乌铜走银这项古老的工艺被云南三个大家派别所掌握;分别是官渡金永才大师;晋宁袁昆林大师;保山乌铜走银万光红大师。

金永才,1975年他年仅18岁,是一名银匠。他居住的云南省是一个拥有众多少数民族的省份,这里的少数民族喜欢佩戴银饰,尤其是姑娘出嫁,需要制作整套的耳环、手镯、头钗等银饰。

当时,他和李加汝作为银匠经常参加礼拜天的赶集,不时会聚在一起。加上双方的住处仅相隔半公里,时间一长,他便经常到孤寡老人李加汝家里照顾李的饮食起居。1982年,李加汝正式将金永才收为徒弟,但并没有把配方交给他,只是让他和自己一起制作“乌铜走银”。

直到1995年,80多岁的李加汝身体越来越差,经常住院。金永才说,一次出院后,师傅和他一起吃饭,喝了点儿酒心情不错,就对他说:“乌铜走银制作技艺不能在我的手上丢失,不然我就成了民族的罪人。”

原来,师傅早已把配方写好,他把配方交给金永才,命令他在15分钟之内必须背熟,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马蹄钟的钟声一响,李加汝把配方一烧而净。1996年,李加汝先生与世长辞,“乌铜走银”的手艺被金永才传承下来。

保山乌铜走银始于清朝末期,清朝末期板桥怀宝银楼(四宝斋前身),从石屏重金聘请来一位王姓银匠,王银匠因感激知遇之恩,遂将乌铜走银技艺传授予怀宝银楼的万姓人家。

到1966年,第二代传人万怀林,因当时破四旧等原因,成为批斗对象,不能再做手艺,万怀林唯恐手艺失传,偷偷将乌铜走银的全部技艺教给了妻子金老伍。

待形势好转之后,金老伍又将乌铜走银技艺传予了他们的儿子万光红。至此,保山乌铜走银的技艺就这样被万光红继续传承下去。

晋宁乌铜走银工艺流传于昆明市晋宁县晋城镇天城门村袁家,传自石屏岳家,迄今已有八九十年的历史。1989年,袁家和的两个儿子袁万成、袁万礼开始制作沉寂多年乌铜走银。

银匠家中又开始响起了“当当当”的金属敲击的声音。乌铜走银有了第二代传承者。1989年改革开放后袁家重操旧业,慢慢开始恢复此工艺的制作和销售,至今已做了几千件作品,流传于晋宁县境内,1998年以后主要在昆明的古玩市场上销售。

由于是传统手工生产,每年制作的作品数量非常有限。由于其技艺世代独传,工艺配方秘不外传,所以流传至今会此工艺的人很少。现今传承仍只限于袁家,只有几人掌握此绝技。

铜晋堂乌铜走银作品:方形香炉,是云南乌铜走银文化传承人李丛仲的杰作。李丛仲先生自幼热爱艺术,对古玩珍品、文房四宝、青铜器等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和鉴赏识别能力。

因机缘巧合拜师于乌铜走银大师金永才门下,系统学习濒临失传的乌铜走银制作工艺。凭借自己的聪明禀赋和勤奋钻研,不但熟练掌握了乌铜走银的制作技艺,还不断推陈出新,使得这项古老的技艺能够完整地传承和保留下来,并发扬光大。

其主要乌铜走银作品有文房四宝、酒具、茶具、香炉、花瓶等,颇得行家赞赏,其作品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顾客在工艺品、藏品、纪念品的款式、图案花纹及个性特征上的需求。

2010年8月18日,作为云南省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乌铜走银传习馆”在官渡古镇开馆。金永才从38位报名者中选出4人,通过拜师仪式正式收为徒弟。

据说,这些报名者很多都是观看了CCTV《走进科学》栏目对“乌铜走银”的报道后,对这门手工艺产生了浓厚兴趣,从而找上门来拜师学艺。

金永才说,“挑选徒弟的首要条件是人品要好,心术要正。人品和技术是相通的,如果暴躁易怒,爱和别人发生口角,做起事情来缺乏耐心,就不适合。”

这次招收的新徒弟中有的曾做过水电技工,有的并无手工艺基础,但无一例外都对“乌铜走银”的学习热情非常高,仅用一年时间,他们就学会了錾刻、打磨、走银等基本技艺。

在学习期间,他们除了上交一些材料费(学艺过程会损耗大量的金属材料)外,不用支付其他费用。

不同于以前家庭作坊式的运作,自从担任传习馆馆长之后,金永才管理的人多起来,大多数时间都呆在店里,近两年也没有时间再去赶集。

每天他只做三四个小时的活儿,“做多了对眼睛不好”,他说。除了工作,他平时还喜欢唱滇剧——另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永才说,“过去的手艺人都有这门爱好。

唱戏和手艺都是艺术,彼此相通,如果今天心情不好,做出的作品也会和心情一样,做不好。这时,我要么去茶馆聊天儿,要么去戏院唱戏,等心情好起来,做出来的作品才能让人看着顺眼。

乌铜走银的代表佳作是陈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的风景画。此画高1.2米,宽1.5米,在乌黑铮亮的底色上,昆明西山、滇池、大观楼分别用金、银镶嵌其间,十分精美,堪称艺术珍品。

乌铜走银工艺始创于清朝雍正年间,距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据传石屏一岳姓铜匠在冶炼紫铜时,不慎将所戴金戒指落入所炼铜中,后来发现其所炼铜器乌黑如煤,遂在铜器表面錾刻花纹,嵌入银屑,制成了最早的乌铜走银。

乌铜走银制作方法先为岳氏兄弟创作,历代为独家经营,在生产制作中,岳家一直奉守着传里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保守观念。

乌铜走银传承至今,生产方式依旧以最原始的手工锻打和制作为主,再加上技艺繁琐,成本高,产量小,每个月的成品率始终保持在二到三件。这样的模式远远制约着乌铜走银的发展。

因此,在保持手工錾刻等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将乌铜走银的技艺与现代加工工艺相结合,同时增加学徒和工人,节约成本,缩短制作时间,是乌铜走银发展过程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云南始终是发展较为落后的省份之一,与沿海城市相比,自我宣传和包装的意识不强。好的商品必然要有好的卖相,对于贵重的乌铜走银精品而言更是如此。

因此只有选择好的包装盒,精致而富有特色的宣传扉页,说明书、收藏证才能将乌铜走银百年来的高雅、精致古朴、贵气体现无疑。

时至今日,在打造精美的乌铜走银艺术品的同时,如何将其美名远扬,让得到它的客商感到物超所值也是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但无论如何,乌铜走银将再次走入世人视线,引起世人瞩目是个不争的事实。而我们也将看到这一经历了百年风雨的惊世绝技在新的世界和未来中大放异彩。

乌铜走银是云南特有的中国传统铜制工艺品,始创于云南石屏。它以铜为胎,在胎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熔化的银(或金)水填入花纹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处理,时间久了底铜自然变为乌黑,透出银(或金)纹图案,呈现出黑白(或黑黄)分明的装饰效果,古香古色,典雅别致。

由于一般多以镶嵌白银为主,故称“乌铜走银”。过去,此工艺品多为文房用具等。现在品类十分广泛。

乌铜走银是云南一种独特的铜制纯手工工艺,始创于清雍正年间的云南石屏县,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属于中国传统的金属制作工艺,现仅存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异龙镇冒合岳家湾村、坝心镇和昆明市晋宁县晋城镇。

乌铜走银是云南一种独特的铜制纯手工工艺,始创于清雍正年间的云南石屏县,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首先,以乌铜(一种在优质铜中按配方掺入金银等其他贵金属后形成的合金)为胎,并在胎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

然后,将纯银(或金)熔化后走入花纹图案的刻痕中(此即为“走银”),利用高温和化学处理,使银(或金)与铜融为一体。

最后,经冷却、打磨、抛光、捂黑等技术处理,底铜自然变为乌黑,透出银(或金)纹图案,呈现出黑白(或黑黄)分明的装饰效果。

用这种方法制作成的花瓶、香炉、酒器、茶器、文房四宝等工艺品,能呈现出古色古香、典雅别致的韵味。

因该工艺多以走银为主,故被称为“乌铜走银”。

高级工艺美术大师金永才是“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的第六代唯一传承人,目前担任昆明市官渡古镇乌铜走银传习馆的馆长。他18岁习艺,通过钻研、努力,熟练掌握了这门拥有280年历史却濒临失传的技艺。

金永才说,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乌铜走银”买主多来自台湾、日本、新加坡。通常他都是和买主在茶馆里碰头,边喝茶边谈生意,谈完以后再回家里取货。在海外有很多“乌铜走银”的爱好者和收藏者,他们听说还有人会做,就纷纷找上门来订货。

乌铜走银工艺品造型典雅别致、端庄高雅,纹饰丰富多彩、特色鲜明,色彩古香古色、黑白分明,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艺术震撼。

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品相、精湛的工艺、细腻的雕工深得人们喜爱,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观赏价值、收藏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

金永才说:“‘乌铜走银’目前在国内的买家也日渐增多。”“作为纯手工技艺,‘乌铜走银’制作起来非常费时,因此产量有限,大件工艺品需要三四个月才能完成,小件如手镯也需要五六天”,身兼销售主管的张忆说。

金永才介绍说,“乌铜走银”的价格越来越高,很大因素是由于它的制作工序繁多、细腻入微。

首先要用优质的铜和一定比例的黄金、纯银掺和其他十余种贵金属,熔炼成乌铜合金,并将合金以锻打、碾压等方法做成不同厚度的乌铜片。

设计、剪材下料后,再在乌铜片上描绘出所需要的图案纹样或文字,其线条应流畅。

然后根据乌铜片的厚度,用錾子刻出一定深度的花纹或图案。

接着再用纯银的银屑或纯金的金屑填充至图案处,以“走”满为度。

经高温处理后,银屑或金屑与乌铜就自然熔为一体了。此工序为整个乌铜走银技艺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

紧接着,将走好银的乌铜片进行打磨、组装、焊接成型,或将制作好的乌铜片焊接组装在已设计制作好的金属器物相关部位上,使其成为一件完整的器物。

然后手工打磨,将初成型的器物进行清理抛光处理(现在多用砂纸或砂轮作抛光处理),让其显出银白色线纹。

最后用手掌捂起,待手出汗后,边捂边揉搓。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长时间的手汗液与乌铜产生反应,使乌铜器面发生氧化,生成一层自然的氧化保护膜,让乌铜坯呈乌黑发亮状态(这道工序也有相当的技术要求)。

由于是纯手工工艺,“乌铜走银”的制作工具也相当的传统,主要工具有风箱、熔炉、铁锤、油灯、吹管(吹火走银用)、钳子、錾子(錾刻花纹用)等,发展至今,工具的更新上增置了“皮老虎”和喷枪,用在加热和走银工序上。走银用的燃料主要有煤油、汽油、天然气。

乌铜走银的技术关键在于“走银”工序,即怎样把银走到乌铜上。不掌握好适当的化学反应原理和热原理,乌铜片上的银将脱落,或乌铜坯将被破坏。从金属的熔点和相融效果来说,把铜走到铁上较容易,而把银走到铜上难度较大。百镀一下“大时代的梦爪书屋”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

最新小说: 娇娇 为何恋爱游戏的女主不太对劲 偏执上神的小祖宗又撒野了 我成了恋爱游戏中的反派 诡婿 炉中因果 重生1994:从下岗工人开始 彼岸军团 越狱公主 穿成农女我捡个崽崽来种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