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历史军事 > 六韬传 > 第八十九章 哲学之道

第八十九章 哲学之道(1 / 1)

魏子衡悄悄的推开了王诩的房间,说道:“你在干什么呢?”

王诩睁开了眼睛,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当他看到魏子衡,到来的时候不禁站起身来,笑着迎接说道:“休息而已,不知道啊,你找我有什么事吗?”

“你不是说要参加诸子论战吗?我现在正好有兴趣想和你探讨一下这方面的东西,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兴趣?”魏子衡,走进房间,坐了下来,直接表明自己的来意。

王诩先是笑了笑,有随后有些不敢相信的说:“这可不像你啊!你不是一直都觉得就我这个岁数也没有什么建设性的想法吗?”

魏子衡邀请王诩坐在桌边,似乎准备要详谈:“我可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之前我问你,你也没有回答我。”

王诩整理了下自己的衣服,认真地说:“虽然如此,不妨我们探讨一下。说说你准备谈论什么吧!”

魏子衡直接在空中笔画了几笔说道:“你我皆是读书人,对于一些先圣的经典哲学都有所理解和阅读,在此我想和你讨论,就凭你自己的感触,你认为人是什么?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或者说你怎样理解这个天下?”

王诩眼眸微微的变了变,说道:“你想讨论这些大道哲学吗?还是说你对这些问题很感兴趣?不要说我没有提醒过你这种问题,还是不要轻易的探讨为好,因为你我皆是年轻人。”

魏子衡严肃的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大上,只是我今天看了一些东西,我觉得很有意思,有我自己的见解,但是又不确定这种想法是否正确,所以来和你讨论一下。

就是关于人情世故,人们做事的准则。”

“不知道你想从何处理解?”王诩问道。

魏子衡挥了挥手说道:“随便,不妨说说你的看法。虽然听起来有些笼统。”

王诩想了一下,最终给出了一个这样的答案:“既然你说到这儿了,我也有必要说明一下,在我的认知中,人其实根本不需要太多的约束,或者说是规则,例如道家和儒家所说的那种崇高思想,以及人们所到达的精神境界,那毕竟是少数人,对于大多数的人而言,在这个社会中,应该懂得如何去变通和适应,而不是让自己脱离社会。

无论是人也好,还是社会也好,毕竟人是构成社会的一份子,而社会是人的一个集合体。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无论任何一方产生一些细微的变化,都会影响全局,毕竟把它放在我们读书人的角度上,看待所有问题。每个人都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魏子衡很有兴趣地说道:“那你觉得儒家的仁的思想究竟如何?说说你对此有什么见解吗。”

王诩顿时似乎很有兴致,顿了顿口气说道:“这实不相瞒,虽然我自己想的不多,但是我总觉得别人的思想有些毛病。

首先儒家思想中,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但是种种思想却是一个戒备森严的体系,似乎要求世间上的人都要朝着这个方向进行学习。以规范化,整体化的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我不是很赞同这种似乎有些拘束人的做法。

如果单纯的谈论孔子的思想,或许也许并没有什么错,但是为什么昔日孔子周游列国遭到了各国国君的排斥?还不是这种所谓仁的思想,会触及他们的统治,小国寡民的国家政策,这真的好吗?

同时,反观道家。和儒家几乎是同时兴起,同时壮大,影响的人也非常之广,甚至很多人都共同信仰儒家和道家的一些学说。儒家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讲气节,重道义,关心别人,提倡宽忍平和、豁达乐观。而道家是无为而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治理国家,一切顺乎自然,对百姓采取不干涉和少干涉的政策,以无为为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地。

初看之下相差甚大,但是两者之间又不相互冲突,也同时并不影响。有关与这两家的人对于人的一个看法。一个要顺应社会,而一个要顺应自然。顺应社会的儒家自然要形成一个完备的理学制度,以及君臣之道。顺应自然的道家,当然是为了与天共鸣,感受万物变化,兴盛始末。所以这才是被称为无为。”

魏子衡听完之后顿时拍案叫绝说道:“这样的话,的确如此。他们两家最为特殊和完整。我也来总结一番。

儒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政治目标,道家以无为而治为政治目标;儒家思想以孔孟学说为主;道家思想以老子庄子所说作为基础;儒家思想以入世为主,道家思想出世为主;儒家思想以积极向上的态度解决实际问题;道家思想略有一些消极;儒家思想以中庸为个人道德目标,道家以道为最高准则。

如此两种极端的态度,仍然没有较大的对立和冲突的,就证明着这个世界上对于人与社会的态度,本来就是多元化的,也因此是这种基础上才会形成百家争鸣的场面。”

王诩点点头说道:“实际上对于我的理解而言,每个人都不同。特别是这样一个诸侯纷争的时代,你怎么能确保别人的思想和你一样呢?正所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志之人可以成群,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

你有你的理,我有我的理,你看待的问题角度和我不太一样,那就没有什么好的争执。”

魏子衡其实也突然感觉到自己面前的这位王诩,果然是一位有思想大师潜力的人:“想不到王诩兄,还真的有一些想法。我也只能学习别人的,对于这样的一个世界,我的感悟实际上并不深。我只是觉得人活着必然有其的道理,但这个道理却是多变的。正因为这种多变,才会诞生出了不同的人。儒家的学说似乎看起来有些过于死板,每个人学出来估计就像刻着模子一样。相比之下,我其实比较推崇道家,那种与世无争,出世缥缈的感觉才是人们应该所遵从的。

毕竟人诞生于自然自然要感悟这自然所遗留下来的哲学大道。人实际上天生就是一个矛盾体。就像如家有人曾说人本向善,亦本向恶。究竟这善恶谁来主导?这就由人自身来感悟了。”

王诩说着说着越来越有些兴奋:“你提出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人究竟是向善还是向恶?你的答案是由人自身而定,但是我觉得这种东西实际上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首先你以一个人的角度去来评判整体的人,这本来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无论你持哪一方的观点,举再多的例子和事实,实际上都无济于事,因为这仅仅是个人的看法。虽然它只有两个答案,但是并不能将答案相同的人归为一类,如果这么去看待这样的一个问题的话,或许事情就可以迎刃而解。”

这一句话,顿时有些警醒了魏子衡,魏子衡有些微微的皱着眉头,细细的回想着王诩说的话:“你如此说来,好像确实有些道理。说人本向善,这是自然规律,你说人本向恶,这是因为人多之后社会秩序产生的一些变化,但是却笼统的概括,这的确有些不太严谨。有人的社会就会有复杂和矛盾,这不可避免。”

王诩呼了一口气说:“有些扯远了,但是实际上我也很善于讨论这种问题,毕竟有的时候看着一些古书,看着一些名家大作,我就在思考这个世界的哲学是否是这样,或者说还有什么没有发现?

社会在进步,人也在进步,思想也在同时进步着。毕竟人和社会这样一个观点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庞大了。以我的见识,我不能很自信的给出我的答案。至少我心里有一些别的想法。”

魏子衡终于还是这样说的:“相信你应该听过相传昔日吴国长卿公孙武曾经著写了一本十三篇的兵书,流传于世。现在被推崇为当代的兵家代表,他这十三篇,我曾经也看过,给我的感觉非常的神奇,奥妙无穷。虽然讲的是作战兵法,但是也无时无刻不与人挂钩。”

“兵法?”王诩看他的模样,似乎也并不是很感兴趣:“兵法这些东西说白了,不就是战争吗?现在那些所谓的兵法,实际上十分拙劣。他们仅仅停留在两军对阵的方面,丝毫没有跳出这个局限。

在我看来,真正的兵法是御国之道,战争的输赢决定了国家的兴盛。但是决定国家兴盛的不仅仅只有战争,还有言辞。游说各国陈说利害,合纵连横,以国家之势来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我的看法。”

魏子衡之后也颇为的好奇,他似乎从未听过这种方式,于是很有兴致的说道:“游说各国,合纵联横。这是怎样的东西?我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

王诩只是显得非常的骄傲,说道:“这是我想出来的,因为我觉得战争是一种国家争斗的形式,他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士兵之间的冲锋血肉厮杀,应该还存在于朝堂之上。三寸不烂之舌,能说惊天下之言论,如此人才要做到出言令诸侯震惊,挂印让世人胆寒。

毕竟这是一个人的社会,国家只不过是一种更高的形式而已,他脱离不开每个人。就好比有一个强盗要强劫你,如果你对他说你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艰难。这个强盗说不定就会放你一马,这是同样的道理。”

“你的意思是说,言辞的魅力。这似乎和名家又有些相像。但是他们似乎不会把高度提到国家政治谋略方面,你这思想似乎有些玄妙。”魏子衡认真地听着,给出自己的见解:“名家推崇逻辑,钻研辩论逻辑之理。诸子百家的很多辩论都是以此而展开的。名家的祖师爷邓析,可是一位逻辑大师,现在身处郑国。中原之人无不知晓他的名号。”

最新小说: 重生之若水归来 与凰为谋 重生梅香 风涌门楣 大唐:女帝竟能偷听我心声 秦时影帝成长日志 流浪郡主 弃后不承欢:邪帝请自重 大汉帝国雄风录 天下为聘:嫡女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