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六章三堂会审
他后悔了,他干嘛要去招惹这个卫宸。
明明京城里都在传这个卫宸行事狠毒,简直杀人不眨眼。
他为什么非要依了孙女,去招惹这个卫宸。如果没有卫宸,他还是高高在上的济北王。不,不对,旁的事可以认下,大不了就是个监察不当,可是最后几条,尤其是兴兵南下之事,便是死,也是不能认下的。“陛下,臣冤枉。臣确实做错了,那年旱灾,朝廷虽然拨了救灾款项,可是银子到时,几个镇子人已经饿死半数了。臣拿了银子,立时买粮救灾至于瞒报,只是不想陛下对臣失望罢了。
犬子确是有罪,任凭陛下制裁。
可是卫宸折子上所说臣私下制龙袍,玉玺之事,臣确是没有。还请陛下明鉴。”
这时候济北王的话,没谁会信了。
人的思维很奇怪,如果真的没做过,真的被人冤枉,大多数第一时间都会矢口否认。可是济北王第一时间却是要自己去查清楚,这明显就是做贼心虚嘛。如今回过神来,开始嚷嚷自己冤枉了。而且只反驳最后几项,这明显就是打算避重就轻了。所以一时间,整个大殿寂寂无声,只有济北王跪在殿中,口中不断说着卫宸狼子野心,嫁祸皇亲国戚其心可诛。
齐君环视四下,最终把目光定在卢杜二人身上。
“卢爱卿,杜爱卿,你二人有什么要说的?”
卢岳上前。“既然证据确凿,理应将济北王收押,待大理寺择日开堂。”
杜淳心道卢岳这个闻风而动的小人,卢岳既然开了口,他便是此时赞同卢岳之举,也是落了下乘了。何况,整个京城谁不知道他和济北王私交甚笃,当日参加楚家赏花宴,自己孙女可是和济北王府的小姐一同前往的。杜淳眼下悔恨不已,早知道济北王这次竟然阴沟里翻了船,他无论如何不能让孙女去结交那济北王府的小姐。如今,他若再开口,岂不是落井下石,便是保全了杜氏,可终究落个薄情寡义的名声。
何况,济北王也不会轻易倒下,一个小小的卫宸,妄想以一已之力,撼动诺大一个济北道。
简直是痴心妄想。
杜淳想到这里,朗声道。“王爷身份尊贵,臣想不出王爷为何去做卫公子指证的那些事情便是那北苑真的谴使去往济北道,也不过是想挑拨王爷和陛下的关系。陛下若是真的将王爷收押,可就真的中了那北苑的奸计了。
陛下想想,便是卫大公子真的有异心,也不会傻到趁着王爷和自己女儿在京城的时候动手吧。
这岂不是把自己的父亲和女儿送到陛下手中为质。天底下,哪里傻成那般的人。依臣愚见,这事怕是北苑暗中谋算,卫公子怕是被北苑当了枪使。陛下还请明鉴。”
一个丞相,一个首辅,二人各执已见。
底下臣子闻风而动,有附议卢岳的,有觉得杜淳言之有理的。
卫宸垂首立在殿尾,静默着。
数道目光落到他身上,其中有赞赏的,有鄙夷的。等卢杜话音落下,朝臣们不由得小声议论着。
有的觉得卢岳所言及是,济北道有无反心尚且未知,如今人证物证俱全,自然应该先把人收押。等大理寺审理过后,孰是孰非自有公断。
也有人觉得杜淳言之有理,卫宸在京城算是末流,只占了个闲差,他身边能有什么能人?怎么有本事把济北道的事情查的这样深,这样透。这明显就是有人暗中安排,借卫宸之手行谋害济北王的歹计。
若是真的因此把济北王下了大牢。岂不是正中敌人下怀
“你们一个个,平时议事时个个舌灿莲花,如今怎么都没了主意。济北道要如何治理,你们给朕拿出个章程来。”齐君冷着脸说道。
齐君话音落下,杜淳和卢岳齐齐低下头来,这时候,枪打出头鸟。杜派和卢派见上峰没有开口之意,一个个自然也是三缄其口,整个大殿,一片寂静。齐君冷冷一哼。“我诺大的齐国,满朝文武,竟然拿一个济北道没有办法。卫宸,你来告诉朕,此事要如何了。”
卫宸听命上前。
“依臣之拙见,陛下可令卢首辅,杜丞相,并着楚老将军三堂会审。楚老将军性子耿直,杜丞相处事公正,素来是京中百官楷模。卢首辅做事仔细,任何蛛丝马迹都逃不脱他的双眼。臣相信,三位大人一起审济北王谋逆案,必不会冤枉一个好人,也绝不放过一个妄图瓜分我大齐的恶人。”
卫宸语音落下,殿上便是一片嗡嗡的议论声。
三堂会审?
这是何意?
有人却是眼睛一亮,觉得卫宸这法子实在是高明楚老将军是个武将,在齐国武将中声名鹤立,而且性子固执,卫宸说他性子耿直,实是给足了楚老将军面子。他住堂上一坐,不必开口,也让人胆颤。卢岳和杜淳又向来政见不合,杜丞相明显是亲济北王一派,卢岳则明显不买济北道的账,让这三人共同审理此案,倒也真称得上是异想天开了。
齐君点点头。
目光淡淡扫过诸臣,最后定在狼狈的济北王身上。
“如此便委屈皇叔几~日了,暂且去大理寺住上几天卢爱卿,杜爱卿,你们二位辛苦些,便审一审这桩案子至于楚老将军,他如今身在城外京畿营,一时间也难以脱身,不如便由文靖代劳。朕给你们五日时间,五日后,在大理寺开堂审案。”
齐君话音落下,三人上前领命。
济北王自然是一脸的死灰之色,那大理寺监牢,历来是关重犯要犯的。
如果皇帝有意网开一面,完全可以把他交给宗人府。那才是料理宗族事务之处进了宗人府,他自有法子脱身,可是大理寺监牢还有这三堂会审。
卫宸!卫宸济北王被侍卫押下,经过卫宸身边时,济北王恶狠狠的威胁。“本王福大命大,等我出来之日,便是你卫宸丧命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