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历史军事 > 大唐可以更强 > 第154章 长安米贵

第154章 长安米贵(1 / 1)

“收多少路费合适,这个问题不用那么着急,等把路修好了再说。

至于朝廷会不会同意,朝廷为什么会不同意呢?整条路都不需要朝廷投入一个铜板,朝廷却因此多了一条,可以迅速反应的路,这条路的军事意义,可是比民用的意义还要大上一些。

你试想一下,假设皇帝现在正在东都洛阳的行宫,帝都突然有大事发生,皇帝是不是可以通过这条水泥路,迅速的回到长安,处理突发情况。

修好了长安到洛阳的水泥路,以后长安到各州郡的路,都可以修水泥路,商人可以因此得利,百姓因为参与修路,也可以赚到一份相当不错的工钱,朝廷到各地的路况好了,处理突发状况的效益,也会大大的提高。

朝廷不仅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而且还能够因为修路,大大的繁荣经济,增加税收,可谓是一举数得,朝廷实在是没有什么,反对修水泥路的理由。”李中华非常自信的说道。

“那万一没有多少人愿意,为走水泥路买单,宁可走以前的官道,那我们到时候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岂不是亏大了,妾身还是觉得,修水泥路的这个风险,实在是有些太大了。”武则天摇了摇头,很是犹豫的说道。

武则天的目光,或者说是这个时代的人,目光看不到那么长远,其实也是很正常的,李中华并没有觉得有多奇怪。

虽然武则天掌管着家中的生意,己经有十年之久了,按理说处事应该非常成熟,但李中华交给她管理的生意,简直是不要太好,那里有什么风险可担心的?

基本上生意都是自己找上门的,根本不需要她去想办法,推销产品,她管得最多的,还是生产上的人事安排,各店铺的掌柜等销售管理人员,以及与各家合作结算分帐方面的事情。

投资方面也很简单,无非就是在哪里多开一家分店,产品供不应求时,加大产量,多招聘一些工人。

那些投资可以说是半点风险都没有,只要投入了进去,马上就可以看到回报。

投资修水泥路,那可是前所未有过的事情,谁也没有干过。

不要说是投资修水泥路了,就是普通的路,也从来没有私人投资修过,就算是有善心人出钱修过路,那也只是一段很短的路。

至于收取过路费,那更是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那些土匪山贼拦路打劫的另外。

李中华只能耐心的给武则天,讲解一些后世先进的理念了。

“商人以谋求最大的利益为原则,如果从洛阳运送一批货到长安售卖,走普通的官道,不仅要忍受一路颠簸,而且要用十天时间,耗费在路上。

而走我们修建的水泥路,运送货物的马车,就会跑得很快,根本不用担心,天气突然下雨之后,车轮会陷进泥坑里,从洛阳跑到长安,只需要三天的时间,那你说商人是愿意出点路费走水泥路,还是走免费的官道。”李中华问道。

“三天就能从洛阳,把货物拉到长安,那肯定是愿意出点路费,走水泥路了,早到长安一天,也可以早一天把货物卖出去。”武则天不加思索,毫不犹豫的说道。

“这样不就对了吗?那你还需要担心,没有人愿意走收费的水泥路吗?”李中华长长的松了一口气,笑了笑说道。

武则天还真是有些固执啊!劝说她可是费了不少的口水。

“如果害怕承担太大风险的话,也可以进行招商的嘛,相信很多人看到了水泥的效果,都是不会介绍投资,一起来修这一条,从西都长安,到东都洛阳的水泥路的。”李中华又提出了建议道。

对于这条水泥路,李中花心里其时一点都不担心,朝廷会拒绝修路。

如今的帝都长安城,面临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粮食问题。

从地理位置看,长安城周围八百里秦川,基本可以为居民提供日常饮食所需。

但事实上,由于长安城集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豪门贵族、以及前来经商的欧亚各国商人,数百万的外来人口消费的口粮难以量计。

而陇西一带大部分为御马监属地,主要为朝廷养马所用,并不用于农耕。

关中地区的农业经济,本来相当发达,故从西周到唐代,长安屡为建都之地。

然而自东汉以来,关中地区的农业经济,在全国的重要性便日益下降,加上关中适宜农耕的土地面积有限,随着人口的增殖,统治机构的膨胀,粮食供应成为长安的一大难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两个途径,一是振兴关中地区的生产,二是从关东及江南漕运更多的粮食到关中。

振兴关中地区的生产,面临着不少问题,一是唐朝时期关中的自然条件,已非秦汉时期可比。关中在遭受几次惨重破坏,特别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和隋末战乱的破坏以后,水土严重流失,黄土沙化,泾、渭、北洛等河流的含沙量大大增加,灌溉作用日益降低。

如唐前期郑国渠的灌溉量尚不及秦汉时代的四分之一,二是不断增长的人口使有限的可耕地失去负荷的能力,即所谓“地狭人稠,耕植不博”。

这个时候的长安,已经发展的十分繁华了,大量的人口聚居在长安城内和效外,多达一百五十万人,超出了整个大唐十分之一的人口。

关中又是人口最集中的北方腹地,虽然当时关中地区号称沃野,但“所出不足以给京师”。

三是关中地区多王侯权贵,他们在灌溉渠道旁竞造碾石岂,耗费水量,影响了水利灌溉的效能。郑白渠的灌溉面积,已经从四万余顷下降到一万余顷。

第一个途径行不通,只好转而依靠第二个途径来解决关中粮食危机,但亦非易事。

从关东漕运粮食至长安,不仅路途遥远,而且三门峡一段黄河河道狭窄,水势湍急,水下又多暗礁,行船极为困难。

漕运付出的代价很大,运输量却十分有限。

为了尽可能地克服三门天险,隋唐政府都曾进行过改进计划,但效果并不理想。

天皇四年,隋文帝采取“自小平陆运至陕”,然后“还从河水,入于渭川”,再达于京师的办法漕运粮食。

这样虽然绕过了三门天险,但陆运花费很大,而且小平至陕州的陆路必需经过险峻的崤、函山谷,风险也很大。

开皇十五年六月,文帝被迫恢复水运,“诏凿底柱”,但仍未能增加漕运量。

如果有一条水泥路,可以快速的将粮食,从洛阳运往长安,李世民做梦都会笑醒。

不过长远来说,还是走水运,过三门峡之后,走渭水入长安,才是最划算的办法。

最近几年,长安的粮食价格持续走高,就是因为人口增速过快,从南方槽运过来的粮食,运到长安之后能不贵吗?用斗钱运斗米,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不无道理。

而酿酒消耗的主要就是粮食,所以成本也在逐年的增加。

在辽东金州酿酒,这些就都不是问题了,辽东有大量的土地,可以种植粮食。

李中华又突然想到了一件事情,对于解决漕运困难的事情,大有帮助。

据史料记载,直到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也就是九十多年后,裴耀卿采取分段转输法漕运粮食,这种状况才有所好转。

裴耀卿在黄河、运河和渭水交汇处及三门峡东西置仓,漕粮先输入东仓,再开山路八十里,陆运到西仓,最后漕运到关中。

这样,即缩短了舟行日期,又提高了运输效率。史载,连续三年,“漕七百万石,省陆运佣钱三十万缗”。三年即省钱三十万缗,漕运费用之高可以想见。“用斗钱运斗米”之言不虚也。

之前粮食的问题并不突出,李中华也就没有关心这些事情,但现在可不一样了,一旦出现了灾荒的年景,别说用粮食来酿酒了,恐怕长安城内的人,都要饿死不少。

虽然因为李中华的出现,很多人的手中都不缺钱用了,可是一旦遇到灾年,南方的粮食,无法及时的通过漕运,调运到长安,问题可就非常的大了。

每年初春,就会有大批的江南稻米,用漕运的方式运到长安。渭水流浅沙深,黄河砥柱险阻,漕河水量不足,都会影响到漕粮的转运。

所以漕运粮食其实是最不稳定的,路上的损耗也是非常巨大,一路历经波折险阻,能够顺利运送到长安的漕粮,用十不足一来形容,也是毫不为过。

尤其是过三门峡时,有一段河道水流湍急,弯道众多,又有许多暗焦,稍有不慎,就是船毁人亡的结居,整船的粮食沉没于江中,毁于一旦。

所以后来不得不在三门峡靠船上岸,改用陆路运输的方式,绕过三门峡河段,重新装船,往长安运送。

这样一来,不仅耗费了时间,也大大的增加了漕运的成本,长安的米价焉能不贵?

喜欢大唐可以更强请大家收藏:()大唐可以更强更新速度最快。

最新小说: 冰块王爷乐天妃 异界之武无止境 女鬼捉妖师 极品女书商 汐朝 爆宠萌妃:误惹腹黑王爷 重生之将门孤女 乱红尘之妃倾天下 陛下求我做太子 盛世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