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戏志才的话,张世平胸中为一股生平极少见的英雄气所充斥。做了半辈子买卖,他虽亦算是极成功的,可由于世情所限,一直受人瞧不起。况且做生意讲究的是和气生财,若是有什么事情,能过去也就糊弄过去了,他又哪里会计较太多?
后来,他与苏双受到郭斌的看重,被委派到塞外担任三城的主事,受到了万人敬仰。不过,他们二人的心态却是始终没有扭转过来,他们一直以生意人的思想经营塞外三城,这是塞外三城展如此迅的原因,同时却也造成了其军事力量的薄弱。
而直到今天,张世平虽成为一个极成功的“市长”,因是“循规蹈矩”而来,郭斌早就为他定下了展策略,因此他极少感受到作为一个开拓者应有的豪气和自信。直到现在,郭斌率领大军去升龙谷中拼命,塞外三城危如累卵,临危受命之际,张世平方在巨大的压力下完成了人生的蜕变。从今天起,他张世平也是可以号召万民起来反抗侵略者的领袖,是可以掌控万民生死的重要人物了。
戏志才看着张世平气势上的变化,心中极感欣慰。能够得到这样一位颇具才华,如今又于心态上有重大突破的人才镇守北疆,实在是主公的一大幸事。此战之后,有张世平镇守北疆,主公该可以放心南下了。
而戏志才不知道的是,张世平所以有如此心态上的蜕变,盖因郭斌“若事不可为,可动员城中居民起来,保家卫国”之语。这句话相当于给予了张世平于塞外三城中便宜行事的权力,也给予了他极大的信任。
其实,在封建时代,动员平民百姓,是一个极犯忌讳的行为。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暂且不论这句话因句读的不同而产生的理解上的歧义,无论何种解释,都是要教育统治者如何役使老百姓。
只有顺从听话的绵羊,才会跟着头羊而不会行差踏错,只有愚昧而思想不独立的人,才会受他人思想的掌控。因此,此时的统治者会统一老百姓的思想,会“燔诗书而明法令”,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一旦老百姓有了自己独立而自由的思想,则会生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类似的反效果。
也正是因为统治者们对于陈涉、吴广,乃至张角之流农民起义者自骨子里的忌惮,使得他们对于老百姓的集会、结社等行为自内心的恐惧。而对于动老百姓起来,为了保卫城池而战,他们既无此能耐,更无此信心。在当权者看来,这种不受自己掌控的力量,是极可怕而绝不应该出现的,因此统治者会极力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甚至在有的时代,多人集会都是被明令禁止的。
对于这种极犯忌讳的事情,郭斌与张世平是本便没有意识到,而戏志才则是知道,却将其看做是郭斌的雄才大略和强大信心与掌控力的体现。况且,在目前的形势下,这种情况的确是可以掌控的。
不怪张世平没有想到城中居民亦是战斗力远普通百姓的黄巾军俘虏,实在是他一心沉浸于商业贸易和塞外三城的展,于军事上虽曾努力学习,却又总是一知半解,方至有此疏漏。
对于这一干战略上的布置,戏志才实在是有意说给张世平听的。因为他与苏双的职位极特殊,若要更好地实施郭斌的计划,便需要充分挥他们二人的主观能动性,方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张世平与苏双若是对于郭斌于塞外三城的政策理解不到位,则会导致许多事情执行不得力,从而产生许多不必要的内耗。若说得严重一点,甚至会影响郭斌对于整个塞外的布局。
因此,对于张世平与苏双的任命,是很重要的。
因着张世平心态的突破,戏志才方逐渐放下心来,将考虑的重心放到了此次战役上来。看着城外分作两部分的鲜卑大军,戏志才的思绪却渐渐飘远了。此战能否取得理想的战果,说到底,关键还是要看郭斌在升龙谷的战斗。郭斌若是能将鲜卑大军主力阻住,甚至将其击退,那么塞万三城之围自然就解了。可若是一旦连郭斌都无法阻挡由鲜卑大单于和连所率领的主力大军,等到鲜卑大军于塞外三城下会合的话,那么想要守住城池,则是千难万难。
因为若是郭斌战败,则塞外三城一方必然士气大沮,本来便缺乏训练的汉家士兵便会随之进退失据,继而在城市攻防战时产生极多的失误。到时候,以鲜卑人马快刀疾的强大机动性和攻击力,郭斌他们怕是连撤回中原的机会都没有了。
戏志才虽对郭斌极有信心,可对方毕竟是整个鲜卑一族中最精锐的部队,况且在人数上又占有优势。己方虽占据地形上的优势,可想要取胜,也是难度极大的。
正当戏志才忧心忡忡地站在城楼上观察敌情时,传令兵飞奔而至。
见了那人,一向成熟稳重的戏志才脸色便是一紧,忙几步冲上去,将其手中的细小竹筒抢了过来。这是绑在信鸽脚上,用以传递信息的竹制封筒。城下的鲜卑大军虽自认为已经将塞外三城封死了,可哪里想到汉人竟还有如此通信的方法?
拔开竹筒上的塞子,将其中卷得极细的纸张拿出展开,只见上面写道:“升龙谷中大胜,阵斩和连。”
这份郭斌的手迹,使得戏志才差点儿兴奋地跳起来。阵斩和连是多大的功劳,这个不言而喻,先不说朝廷会如何封赏,单就目前敌我力量的对比,便生了极大的变化。和连既死,那么此次南征的鲜卑中路大军自然是不存在了,城外的两万鲜卑骑兵,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装备水平和战斗力上,较之己方都要差得多了。
张世平虽然亦是胸中激荡,却一直注意着戏志才的反应,见他面上倏地闪过一丝兴奋,忙抢步上去,激动地道:“军师,可是主公有消息了?”
戏志才点点头,将手中的纸条递给他,兀自陷入沉思。
张世平此时亦顾不得别的了,瞧了一眼纸条后,这个四十多岁的人,竟是一蹦三尺高,口里还不住地嘟囔着:“果然不愧是主公,果然不愧是主公!”随即回过神来,对戏志才道:“军师,现在怎么办?是不是还需要保密消息?”
看着强自压住心中兴奋之情的张世平,戏志才不由得笑道:“何须如此谨慎?既然是如此好消息,自然是要通告全城,以安稳人心。”
既然有了戏志才的支持,张世平这才放下心来,连忙一边着人去召集城中的鲜卑各部酋和汉人商队的领们,一面加往县衙赶去。郭斌既将和连斩,鲜卑中路大军的威胁自然便解了,剩下的就是要稳定人心,撑到郭斌回来了。自从有了郭斌战胜的消息,城外原本仿佛压在心头的大山一般沉甸甸的两万鲜卑铁骑,如今竟疏忽间变得极微不足道,完全不被瞧在张世平眼中了。
见张世平兴冲冲地离去,戏志才吩咐左右,找了十几个嗓门极大的鲜卑士兵,各自拿着铁皮制成的喇叭来到中心城北面城墙上,此处正是鲜卑大军的主攻方向。只听士兵们通过手中简单的扩音器,以鲜卑语向城下不住通告和连身死的消息。
“升龙谷内,和连授!若想活命,投降!”
刚开始时,鲜卑军中无论是士兵还是军将,都听得云里雾里,待听清了稍一思索,心中却各有犹疑。如此,鲜卑大军兵无战心,人人惶惶,虽不至立即退兵,却也是无力再战了。因为城上的人说得极在理,否则他们怎么知道和连大单于会经过升龙谷?可是犹疑固然犹疑,他们却不敢当即退兵,盖因和连的能征惯战与厉害的手腕太过深入人心,万一是汉人造谣,自己擅自撤退的话,定然会遭到秋后算账。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先不说塞外三城外犹豫不决的鲜卑大军,只说说正带着一万大军向南急行军的郭斌。
既然和连已死,他所率领的三万主力大军亦是死伤惨重,作了鸟兽散,那么剩下的问题便不再是军事上的问题,而转换变了政治上的问题。因为此战出乎意料的顺利,而戏志才又不在前线,便是以飞鸽传书,也至少要耽搁两日的功夫。因此,面对此时的鲜卑大军,应当如何应对,便全要郭斌自己拿主意了。
当初斩杀和连之后,就如何对待鲜卑主力后续部队的问题上,曾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苏双的意见是痛打落水狗,既然胜局已定,便要乘胜追击,若是能够将鲜卑王庭一举拔除便更理想了。而郭嘉则主张适可而止,不能过分逼迫。因为和连虽死,鲜卑大军主力的后续部队却是生力军,我军虽胜,却是连续奋战多日的疲兵,况且己方不习马战,双方于军事上的胜负尚难预料,更何况这与整个草原的战略布置亦不相符合。
正当双方争论不休时,一个人的出现,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