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最后,吴世恭也没把哈丹巴特尔怎么样。既然哈丹巴特尔这么配合,都被吴世恭吓晕了过去,那么吴世恭也就心情愉快,不再追究他的冒犯了。
而来到辽东以后,吴世恭也收获了一个梦想,一个谎言,可最终,他还是要回到现实中去。六月下旬,吴世恭率领汝宁军终于与辽东总兵刘肇基一同出发,开往宁远。
而亲卫们从山海关关城内收拢过来的一百一十多名蒙古人也都被裹挟在军中,成为了汝宁军中养马、清洗和做饭的后勤人员。不过这些蒙古人得知自己成为了吴世恭的奴仆子民,又获得了衣物、被服等,再加上餐餐都能够吃饱,所以现在的他们,就是被打死都不愿意离开汝宁军,也都张口闭口称呼吴世恭为主子爷。
而哈丹巴特尔则带着扎克等仅剩的十余名男丁,成为了汝宁军的向导,为汝宁军带路。对于吴世恭把哈丹巴特尔等蒙古人抓入军中,关城内的辽东官员也无动于衷,其实对于这些官员来说,这些蒙古人在现在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所以谁愿意去养那就去养吧!正好让关城内少了些乞丐、小偷。
而这一路也无惊无险,三天以后,两军赶赴宁远。接着全军开始休整,而洪承畴则召集全军游击以上官员,商议起出兵的顺序。
“久闻吴总兵骁勇善战,人马精良,其部必为先锋。首战也应出最强军,驱败鞑虏,鼓舞全军士气。吴总兵可不会推脱吧!”
在商议一开始,就有人点名吴世恭。吴世恭一瞧,认出了他是兵备道姚恭。虽不知他说此番话的用意,但很明显。姚恭就是要把汝宁军放在战斗的最前沿。而这么一来,汝宁军就处在了战斗最危险的地方。
于是吴世恭就斟酌着该如何回答,可是很难找寻到理由,因为汝宁军在血岭战役中战果太辉煌了,而全军先锋又必定是最善战的部队。因此,左想右想也就是汝宁军最合适。
“吴总兵所部舟车劳顿,才刚赶赴辽东,是否先随大军行动?待到锦州,才出其部。要不然,其部军才一、两万。待到锦州已失锐气,正所谓用兵不善也。”另一位兵备道王之桢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到了锦州才是决战的时候,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不赞成先消耗掉汝宁军的实力。
“此言差矣!”
这两位兵备道当着全体文武的面开始争执了起来。很诡异的是。他们的争执根本没管吴世恭的意见,仿佛吴世恭像是一只算盘珠一样。可以被他们随意地拨来拨去。
更令人奇怪的是。在关于此次出兵的商议中,这两位文官倒是争得不亦乐乎,而武官们都是一言不发,仿佛眼前的战事与自己没什么关系。真让一旁“观战”的吴世恭有些好笑,这真的是有些皇帝不急急太监的感觉啊!
不过这也是明朝打仗的特点,武官的意见往往被忽视。而文官们却占有着讨论权和决定权,只要武官执行文官们的命令就行了。
再说,在此种情况下,那些武官也不好随意发言。吴世恭因为涉及到自己需要避嫌。难以发言,而其他的武官也不会为吴世恭说话。不见得他们毛遂自荐自己去充作先锋?
而吵来吵去,终于把洪承畴吵得不耐烦了。于是他发话停止了俩人的争吵,接着对吴世恭微笑道:“吴总兵!你本人又是何意?”
而趁着那两位兵备道争吵的时间,吴世恭也把作为先锋的利弊思考了一下。所以听到洪承畴的发问,他就立刻胸有成竹地做出了回答:“末将既然带兵奔赴辽东,正是为了大明之安宁,为圣上解忧,解锦州之困。”一开始,吴世恭就为自己戴上了一顶高帽。
“因而只要能与鞑子作战,末将可处任何位置,对做先锋也并无异议。可末将以为,督师之意是要我军稳扎稳打,这步步为营之意也需遵守。因此,先锋之位也不必以一军担任,完全可有各军轮流。”吴世恭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盘算。
“哦?那吴总兵的意思?”洪承畴对吴世恭的意见也很有兴趣。
“我军可把全程分为几段,让各军轮流充作先锋。这样一来,即可让各军轮流休息,又可使各军不会成为疲兵。而首段路程,末将也就自告奋勇了,如督师大人答应,末将必不负所托。”
既然已经推脱不了成为先锋的命运,吴世恭就要把众人都拖下水,反正轮流在前总比一路成为先锋安全上许多,吴世恭的主意也算是十分公平。
而洪承畴考虑了一下吴世恭的意见,立刻点点头道:“此议甚好!各位还有异议?”
对洪承畴来说,吴世恭的汝宁军毕竟算是他的亲信人马,他也不希望汝宁军损耗太多,还希望吴世恭将来为洪承畴卖命呢,所以并不能够太伤了吴世恭的心。而吴世恭轮流成为先锋的意见,又能够消除各军的矛盾,使得他们也无话可说。所以这主意也是最适合的方法。
不过这方法之所以适合,也是与明军将要采取的行动相吻合的。毕竟明军的行动将要依托前方的一个个军堡,不会冒然前行,也将步步为营,不追赶时间,所以很方便地在扎营以后调动各军的顺序。
要不然,如果明军采取的是长驱直入的进军,那调换先锋就会造成全军的混乱,所以肯定不能够施行吴世恭所提出的方法的。
见到了洪承畴也赞同了吴世恭的意见,商议的文武也就没了异议。可接下来,除了汝宁军成为了第一阶段的先锋以外,各军的总兵就争执起各段路程的划分以及成为先锋的先后顺序来。
而经过了一番讨价还价,再加上洪承畴在居中协调,最终确定了各段路程以及各军先后顺序。而吴世恭除了担任第一段路程的先锋以外,他还答应将在攻打围困锦州城的清军防线时成为先锋,这一高风亮节的表态终于让各军总兵形成了妥协。
不过吴世恭也玩了一个小心眼。其实在第一段的路程中,因为最靠近宁远,遇上大股清军的可能性最小,所以这段路程反而是最安全的一段。
而攻打围困锦州城的清军防线,先不说明军必须把半路阻截的清军主力击败,汝宁军也有很大的可能不会遇上突破防线的情况。就是最终遇上了这样的结果,汝宁军也可以把来时训练出的集团阵形拿出,用火炮开道,火铳集中火力攻破城外的防线,毕竟清军攻城的火炮难以掉头,再加上清军防线是个圈,而汝宁军是集中攻打圈中的一个点,完全可以形成兵力、火力上的优势,其实这攻打的任务并不算是太艰难。
反而是半路与阻截清军主力的决战,那倒是一场硬仗。可在那场战斗中汝宁军就不是先锋了,完全可以躲在后面保存实力,这样也能把汝宁军可能遇到的危险降至最小。
崇祯十三年七月,洪承畴率领九万二千大军,以吴世恭的汝宁军为先锋,开始了正式向锦州的救援行动。而清军徘徊在宁远附近的侦骑立刻探察到了明军的行动,他们首先集中了附近二千骑骚扰,接着预防明军救援的正黄旗都统谭泰立刻率领着五千兵马准备阻截明军向着锦州城靠近。
“稳住!稳住!中间的人都别管,还是行军向前。程连长,你准备鞑子一靠近,就齐射!”赵敢大声下令道。
“诺!”程牛立刻招呼着自己连的火铳手,躲藏在行军队列两旁的大车后,做好了火铳射击的准备。
因为血岭战役的伤亡太大,汝宁军中空缺了大量的军官,所以在战后回到汝宁,赵敢、程牛等立功人员立刻被超拔到了军官的位置上。
很凑巧,赵敢、程牛分到了一支部队。由于赵敢是从亲兵队出来的,他反而成为了程牛的营长,这俩人颠倒了在军中的位置。对此,赵敢倒有些担心,可程牛却拍着胸脯向赵敢保证:他一定会服从赵敢的指挥的。
十几骑清军远远地靠近了汝宁军的队伍。可他们并不敢进入一百步,更不用说靠近下马射箭了。在前些天还有些清军想要靠近扰乱,可都受到了汝宁军火铳的“洗礼”,所以清军也都学乖了,他们只是不断地在汝宁军周围出现,想要显示自己的存在,给予汝宁军以心理上的压力,妄图使得汝宁军不战自乱。
可汝宁军的兵丁在几次对抗以后,也已经无视这些“苍蝇”的骚扰,他们根本没放慢脚步,依然维持着行军阵列,向着锦州的方向靠近。
不过拖累汝宁军行军速度的反而是蓟辽总督洪承畴和其他各路明军。洪承畴谨慎得有些变态,每天的行军路程都不超过十里,之后每天的时间就是让各军不断地修建大营,开挖围绕大营的壕沟,就是不让清军有着野战的机会。(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