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发错地方了,不要订阅此章,可去作品相关去看
------------------------
在天材地宝卷第九十五章安润儿的要求中结束提到:紫金戒指原关系到几大文明路线,但这里不再进一步触发。但会保留玉石之路和北支线,西部支线一部分会合并到太虚幻境,关于这个问题我会在近几天写个这个问题的说明发到首发站点。
简单点说:就是这已经写了八个多月了,字数也超过150万了。对于这类的设定每一个都要查证一番,逻辑推理一番,实在是太耗时间,也很累。几年来积累的这些观点与想法,在前面的篇幅中以小白的脉络方式做过一些介绍,远古文明所需要做的也多,适当裁掉一部分,也让剧情紧凑一些。
天材地宝卷原设定是一个比较大的篇幅,这里便不再增加大篇幅的分叉,引出新的剧情和设定了。这一卷即便合并裁剪多次,但仍然是所有卷中最长的一卷。
这里聊天的形式做一说明:
紫金色的戒指道具出现是在‘情系昆仑卷’第一章‘流放地秘地’开始出现的,是古汉文明发生较早的一次矛盾。
中的设定是在伏羲之前的数万年前,也是远古历史的逻辑中应该出现的情况。伴随的是古汉文明的一次大整合中出现的关于氏族的融合,是保留原有的氏族人群,还是氏族融合到一起所出现的分支情况。
历史选择的是融合,而保留氏族人群的另一种观念的一支,在这部里是盘古心和流放地的设定。当然,随着时间的流逝,都在进行各自的演化。
(这似乎扯远了一点,但实际并不远,是有关系的,有兴趣的可以继续下看。)
华夏族群在黄帝之后有个特点,出现分封的形式,将某一地分封给谁,这地方的命名也就重新由此开始。地名、分封者、国名、姓氏也就重新开始,而以前的历史就会相应的抹去。
这是早期封建社会常见的现象。而在社会形态上,我们通常将封建社会认定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间。实际上在这个时期之前,华夏大地早已经统一过多次了。至少在有据可查以来,华胥氏伏羲时期一次,黄帝时期一次,尧舜禹时期又一次。秦始皇时期只能排第四次大统一,自然分封也出现多次,姓氏文化说明这个问题。
华夏文明由来已久,现在我们所说的华夏通常是指黄帝以来的,通常又称为炎黄(炎帝黄帝)。那在他们之前呢?在他们之前是华胥-伏羲-女娲,那再在他们之前呢?是燧人氏-弇兹氏。那再在他们之......
按远古的某个大帝所主管的时间,伏羲氏之后我们可以说的明白。但是在伏羲氏之前就不好说了。实际上在历史传承上也是这样。在伏羲氏之前都是按特定生活习惯和特征上来称呼,比如燧人氏,钻木取火。有巢氏,筑巢。在远古的历史长河中还有更重要的一个作用,便是治理水患。不论是伏羲上推数万年,还是从伏羲到尧舜禹汤,即便是今天,治理水患仍然还在起一定作用。
我们通常将‘汉人’这一词的称呼,认为是在汉朝之后出现,实际上这是不对的。我们所使用的语言称为汉语,使用的文字称为汉字,而汉字的第一次规范推广就是在黄帝时期,是由仓颉来完成的。如此,汉人的称呼便可以到黄帝时期。但是没有文字之时,同样有这种语言。文字一定诞生在语言之后。那么汉语一定是出现在黄帝时期之前。
有语言便有文化,便会记事,结绳记事是在伏羲时期之前。汉语这种语言便自然可以推到伏羲之前。
古汉文化(治水文化)更是在华夏文明之前,以治水文明为核心的汉文化起主导作用。早期的五行文化在支配自然的规律和社会的结构,夏朝启的《甘誓》就曾以‘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为由发动战争。
说这些只是说明不是凭空想像,而是数千年前社会文化生活的某种真实。我们现在的社会发展史大多来自于百年前五四文化运动中翻译介绍的西方人的观点。那些观点并不代表,应用于中国这个世界文明源头也合适。
不论是采用文字、氏族、姓氏文化,还是古文明的阴阳五行文化,治水文化,河图洛书。在最近的冰河期结束后都存在一种以古汉文明向外走出去的过程,以治水文明为代表的向外扩散过程。以阴阳五行观念的文化,则是四只外行的路线。
早期以汉水和昆仑为中心,后来华胥-伏羲、女娲时期,传说几乎遍布整个的中国,是一种纷乱时期。
从黄帝时期之后,龙与华夏文明有不解之缘。从黄帝到尧舜禹时期的治水,与中原相关的几乎都是黄龙。古云黄帝乘黄龙而去,《归藏·启筮》说鲧、“化为黄龙”,《拾遗记》中黄龙辅助大禹治水。都说明这种情况。
那么在华胥-伏羲、女娲时期呢?唐杜佑《通典·职官卷第十九》:“春官为青龙,夏官为赤龙,秋官为白龙,冬官为黑龙,中官为黄龙。”张晏曰:庖羲氏将兴,神龙负图而至,因以名师与官也。
从命名上,在华胥-伏羲、女娲时期,是统一的。中原的黄龙之外,还有东、西、南、北的青龙、白龙、赤龙、黑龙。
在中国的古籍上,虽有斩杀的龙,但却没有斩杀黄龙,因为黄龙是我们华夏、是中原的代表。
《墨子·贵义》:“且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
《淮南子·览冥训》:“于是女娲链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高诱注:“黑龙,水精也。”
伏羲大帝出生于成纪,执掌中原,是天下的中心,应该不是青帝(中原以东的才是青帝)。《墨子·贵义》提到的斩杀青、赤、白、黑四龙便是黄帝统一四海归附的过程。女娲补天对应共工怒触不周山,杀黑龙以济冀州,当时这些西北部的少数氏族部落攻打到今天河北北部,处于纷乱时期。女娲时期的西北部的氏族是失控的。
但这些说明不论是黄龙这一华夏传承的主要区域,还是赤、白、黑、青龙所在的四方,都曾经是兄弟氏族人群。
那么在伏羲更早期的命名和氏族四方的分流上,就是以青龙、白龙、赤龙、黑龙为代表的四个方向,而中间则是黄龙。但这是我们华夏民族的记载。对应的五行文化则是木、金、火、水四行,土为中。是阴阳五行,阴阳五行的观念自然是略早一些,伴随华夏文明的产生一并产生。
白龙是位于西方,这一点不论是早期的阴阳五行所代表的命名上,还是汉唐后期的神话,比如《西游记》中的白龙马,西海龙王的三太子。都有这方面的传承,是一脉相承的。
关于西王母的记载上,则是三青鸟,是三支。因为东部是中原。而我们华夏的文明记录中,也未曾将西王母当作一种分支,而是一种整体。
伏羲之后的时期,是华夏民族。都出现数次的民族融合。
可以确定的是龙文化在中国典籍中所记载的时间是在伏羲女娲时期,可以确定的是在这之前就有这种文明传承。所有典籍中没有对龙不好的称呼,像‘恶龙’‘魔龙’之类的对龙不好的称呼是不存在的。而‘恶龙’‘魔龙’之类的丑化、诅咒龙的多见于西方,以及现代网络。
华夏民族本来就是龙的传人,阴阳五行划分的赤、白、黑、青、黄五色的龙,都属于龙的范畴,这在历史中虽然表示不同的民族,都归于华夏的民族之列。龙是古汉和汉民族的标志、图腾、信仰!
个人认为,作为华夏之人,作为龙的传人,不应该丑化龙!现代也应该将这一民族的源头传承下去!
伏羲之前的时期,便是弇兹氏和燧明国联姻的燧人氏时期,是风姓氏族。是古汉文明,是治水文明,所实行的是阴阳五行文化,这一点在社会结构的命名中也显露出来。比如早期有金、木、水、火、土五正。这种文化直到夏朝还仍然占据重要的位置。比如《甘誓》中就有‘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但这已经是阴阳五行文化主导的末期了。
文明的另一个线索则是天文的观星,而在天文星象中应用最早最普遍的便是北斗七星和北极星。一个是治水文明中需要通过天文观测来测定气候、方向、春夏秋冬的预测情况。而最古老的天文书就是中国的《甘石星经》,这部书是齐国人甘德和魏国人石申所着。齐国和魏国所在的地方便是东海一带,这是最古老的观星文明转移之后的落脚之地。
华夏文明的起点,华胥的生地考主要有生于华胥国之说、生于雷泽之说、生于九河之说、生于华胥之洲说等。另一方面从风姓氏族文化,主要的一支沿着太行山进入河北继而向南,这一点考古上也有这一脉络。
阴阳五行宫放在东海也是这个原因。
紫金戒指原设定在这里引出线索五行氏族,但会有更多的啰嗦。只是这成绩太差,扑街都算不上,也没有多少人看。现在大家都喜欢看爽文,尽管我尽量写成爽文,但会受到一定的制约。这里也就不再引出新的文明线索并在后继的剧情中去追踪了。
我知道有朋友一定对此好奇,虽然不引出来,但可以将原来的设定介绍一下:五枚紫金戒指的原形是阴阳五行文化中的最初五正氏族。是建立共工氏的过程中,来理论上解释社会和自然运转的氏族,也是逻辑上可能存在的一种原形,其中一枚戒指归属女主角妘羞霜。
另一方面是这类的会查更多的东西。这已经写了八个多月了,字数也远超150万了。对于这类的设定每一个都要查证一番,逻辑推理一番,实在是很耗时间,也很累。几年来积累的这些观点与想法,在前面的篇幅中以小白的脉络方式做过一些介绍,但远古文明所需要做的更多,适当裁掉一部分。
天材地宝卷原设定是一个比较大的篇幅,这里便不再增加分叉,引出新的剧情了。这一卷即便合并裁剪多次,但仍然是所有卷中最长的一卷。
以前在上架感言中曾说过,我会用心去写这本书,来感谢陪我一路走来的朋友。不知道早期的朋友还有几人看到现在。但我现在想说的是,那时说的,一如既往,不论还剩下几位陪伴我的读者朋友,这本书我会写完,即便是剩下一个读者。
在这里的一点感慨,罗嗦了。
感谢阅文提供这样的机会,感谢我的责编拂尘,感谢陪我走来的各位朋友们,尤其是几位订阅的朋友。
古汉风于2019-1-23百镀一下“重生之武道逍遥爪书屋”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