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虽然与天子在理念上有分歧,但是到目前为止,他们之间并没有撕破脸。天子敬刘安为王叔,欣赏他的才学,刘安也表现得像一个循循善诱的长者,新书一出来,就忙不迭的给天子送来,就算是提意见也有礼有节,从不红脸。
今天刘安主动帮忙,天子更加高兴,两人说得亲热,旁边的人看得舒心。
刘安提到了刘陵改进琉璃的辛苦,当初还抱怨刘陵受人蛊惑,将大批的钱财浪费在琉璃这件事上,现在才意识到自己太书生气了。编了几十万字的书,花掉的钱不知是研制千里眼的多少倍,作用却不如千里眼实在。他决定转变观念,加入对道术研究的投入,争取多研制一些像千里眼这样实用的东西,助陛下一臂之力。
天子非常满意。考工室一个多月的研制,不知道浪费了多少钱,他正后悔呢。刘安愿意投入,等于给了他一个台阶下,他何乐而不为。听得刘安抱怨,他还着意安慰了几句。
刘安又说道,他现在有一个愿意,想结合淮南王府与宫里的藏书,互相比对,对世传的古书做一番甄别校雠。自从朝廷除挟书律之后,越来越多的古书出现,学者真伪难辨,各执已见,甚至有刻意伪造,托古人之名妖言惑众。他愿以余生校书,为世人留下一些可信的典籍,不至于为人所误。
天子沉吟了许久,没有立刻答应。他知道,刘安这是有所指,所谓刻意伪造,托古人之名妖言惑众,恐怕就是指董仲舒。不过,他也无法拒绝。一来刘安的理由很正当,二来刘安刚刚给他献了千里眼,他也不能不给刘安面子。
再说了,以刘安学术修养之深厚,以淮南王府藏书之丰富,就算天子不答应,他自己也能做。
天子含含糊糊的说再研究,便转换了话题,与刘安说起了黄白之术。刘安曾经献书天子,专门讲黄白之术。两人在这方面有共同语言。
谈了半天,送走了刘安,天子看着满满一箱子的千里眼,喜上眉梢。
“你们说,我应该答应淮南王校书的请求吗?”
严助、吾丘寿王各抒已见,有的赞成,有的反对,争论不下。梁啸一直没吭声,拿起千里眼,一一试验。这些千里眼应该是改进后的产品,比他手中的千里眼成像效果要好得多。虽然图像还是有一些变形,但基本能看清轮廓了。
“梁啸,你觉得呢?”
梁啸放下千里眼,拱手施礼。“陛下,臣觉得事是好事,不过,眼下不宜施行。”
天子很意外。在他看来,梁啸和淮南翁主走得那么近,他应该支持淮南王才对。“为何?”
“校书的确有助于辨别真伪,以正视听。不过,古人怎么说,终究只是一个参考,真正的学问还是要从实际出发。譬如臣……”
“哈哈……”天子忍不住笑了,转身严助等人说道:“又要拿他的射艺做比喻。”
严助也笑道:“陛下,梁君侯是武人,射艺是他建功立业的本事,自然要常提的。”
众人大笑。梁啸也不在乎,接着说道:“臣以为,习射的关键在持之以恒。若是观而不习,徒好文字,就算背得所有古人的射艺,又能如何?”
天子微微颌首。他明白了梁啸的意思。道固然重要,但是术更不可少。要解决实际的问题,还得把精力放在实处。校书是一项大事,也要耗费很多资源,在对匈战事即将拉开大幕的时候,的确不宜在这些事上耗费太多精力。
淮南王愿意做,那就让他做,朝廷可以让他来查书,却不能大张旗鼓的主持。
“你最近学问进展如何?”
“臣日夜苦练射艺,哪有时间读书。”梁啸挠挠头。“请陛下再给臣三五年时间,待击溃匈奴主力,打通西域,封万户侯,再回来读书。那时候臣尚未而立,还有大把的时间做学问。”
“你啊……”天子无可奈何的摇了摇头。“好吧,再给你三五年时间,希望到了那时,你不要再找别的理由来推脱。不读书,终究是一武夫,粗重少文,难当大任。”
梁啸大喜,连忙答应。“唯!”
——
天子虽然没有同意刘安校书的提议,刘安却依然干劲十足。他向诸王发出倡议,要求诸王潜心学问,力所能及的做一些事,为朝廷分忧。朝廷分封诸王的目的就是为朝廷分忧,藩卫皇室。在边的可以提供战士、武器,不在边的也可以做一些事,再不济,捐一些钱粮也是好的。
诸王反应不一。有自告奋勇,愿意亲率勇士,从军杀敌的,如江都王刘非;也有捐钱捐物的,如河间王刘德;但更多的却是装聋作哑,虚言应付。
不过,天子对刘安的态度非常满意,好感度直线上升。他下诏赏赐增邑,又赐几杖,格外恩宠。刘安风头一时无俩,淮南邸高朋满座,足以和广川邸抗衡。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开始。
从一开始,董仲舒就处于下风。论身份,他没有刘安尊贵。论实力,他只是一个书生,哪里能和实力雄厚的淮南王相比。论他最擅长的学问,他也没什么优势可言,最多是不相伯仲。
不过,让董仲舒感到庆幸的是刘安虽然声势很大,却在治国之道上一反常态,闭口不言。相反,他倒是大谈特谈一些具体而微的学问,比如算术,比如博物,甚至是测量一座楼的高度这样的小问题。
董仲舒听了,很是不以为然,可是架不住淮南王有钱任性,招待到位,美酒佳肴敞开供应,就连一些董仲舒的弟子都受不住诱惑,打着探听消息的名义,到淮南邸赴了几次会,打打牙祭。
一时间,董仲舒倍感冷落。
好在天子没有放弃他,经常召他入宫议事,一谈就是半天。还经常赏赐一些钱财,又接受他的推荐,召了几个他的弟子入宫为郎。仕途有望,董仲舒总算没有一败涂地。
——
三个月的时间一晃而过,天子下诏,拜董仲舒为江都相,即刻上任。
梁啸也因此摆脱了站岗的苦差事,回到宫里,参赞军事。
梁啸家在茂陵,往来不便。为了能让梁啸随时进宫,天子赏了一座宅第,就在未央宫北门对面。梁啸把全家人都搬了过来,原来的房子便给了荼恬夫妇。梁媌又忙了几天,将房子收拾出来。房子大了,人手不足,梁媌又买了一些奴婢。
乔迁新居,免不了热闹一番,又收了一回礼。
借着这个机会,梁媌给梁啸补行了冠礼,表示梁啸正式成年,并由师傅桓远取字曰伯鸣。
按梁啸的本意,啸这个名已经够张扬了,再取“鸣”为字,不太好,不如取个低调点的字对冲一下,比如子默什么的。不过,他的意见被梁媌和桓远否决了。他们说,大丈夫在世,就要声名远扬,默什么默,真要默,不如到山里做隐士去。不仅要鸣,而且要一鸣惊人,声震天下,这才够劲。
“伯”字既代表行辈居长,也通“霸”。梁啸是独子,排行没什么意义。所以梁啸觉得桓远给他取这个字一方面是有野心的表现,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借机怀念霸王项羽。不管怎么说,他也算是项羽的再传弟子。
一个是老娘,一个是师傅,梁啸不敢反驳,只好认了。
回到宫里,梁啸将取字的事告诉了天子,天子推敲了半天,也觉得伯鸣好。他说,你正当少年,又是武人,以默为字,多少有些书生气,不如伯鸣来得响亮。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嘛,正合当前形势,是个好兆头。
天子也觉得这样好,梁啸只好认命,从此姓梁名啸,字伯鸣。
——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天过去,夏天到来,长安的温度在不断的升高,宫里的气氛也变得越来越紧张。
汉军的调动虽然已经尽可能的隐蔽,匈奴人还是听到了风声。军臣单于也接到了汉朝拒绝和亲的消息,勃然大怒,多次发兵扰边。不过正值夏季,马还没有肥,匈奴人的战斗力大打折扣,示威的成份多于实际威胁,先后被汉军赶了出去。
借着这个机会,天子干脆撕开了伪装,正式宣布对匈奴人进行还击。
战争机器开动起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兵员征调、粮草转运。在天子刻意的宣传下,经过几个月的发酵,梁啸这个榜样带来的效应已经影响甚大,长安的游侠儿大受鼓舞,纷纷应募从军。外地的游侠儿也纷纷赶往京城,特别是江淮一带,江都王刘非一个人就送来了近万剑客、壮士。
得知江都国有这么多游侠儿,天子又惊又喜。惊的是刘非实力如此之强,喜的是刘非虽然粗猛,一心只想征战,却没什么心机,居然主动交出了这些力量。
与梁啸等人反复商议后,天子批准了刘非从征的请求,命他赶到长安,随御史大夫韩安国出征。接到诏书,刘非率领亲卫骑百余,昼夜兼程,只用了七天时间就赶到了长安。
七月末,梁啸接到命令,赶往陇西,作为李广禆将,协助李广进行战前准备。
-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