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人物,有她们一半也好啊,哪怕做不了官,多结识一些少年才俊,将来嫁个如意郎君,岂不一样能出人头地!
傻子才不去。
“我儿子和姑娘都来!”
一妇人高声尖叫。
李菡瑶一瞧——
哟,认得!
是谭家包子铺的谭嫂子。
谭嫂子喊罢,一手扯儿子,一手拽姑娘,脚底生风,就冲向东边的院子去报名。儿子和女儿被她扯得趔趔趄趄走不稳,但却兴奋得笑出一嘴细白牙。
她男人跟在后边喊“你慢点!先问问清楚……”
谭嫂子头也不回地嚷:“你个没见识的!还问什么?月皇亲口安排的事,还能有错?你不快些去,还问东问西;等你问清楚了,黄花菜都凉了。”
她男人:“……”
这婆娘!
不过想到李菡瑶之前说的“鼓励大家抢先”,便不再说话了,跟了过去。
有一个出头,就有第二个、第三个。
这时,圣旨拟好,李菡瑶命人张贴到半月书院大门外,供来往百姓观看,并派人解释圣旨内容;同时命县衙抄录了无数份,以官文布告形式贴满大街小巷,每一张布告前都派人讲解,务必使百姓充分领会旨意。
百姓们都疯了,奔走相告:
“我姑娘最会纺纱最快了,前一百名肯定能行。”
“我那丫头织布快。”
“我家女儿绣花好。”
“我儿子会造船。”
“我儿子最会读书,就是家里穷,供不起他,现在好了,把他和我大丫头一块送去书院,不用花一分银子,大丫头还能在他身边照应他。他要是能考好了,每个月还有二两银子拿,我跟我男人手头就松泛了!”
“我儿子笨,见天泥巴里头打滚,我想着这辈子也没先生肯收他呢,谁知天降这大的好事。我就送他去学武,刀啊枪啊什么都好,没准将来能当将军呢。”
“我儿子会捉鱼……”
“我女儿会养鸡……”
……
人人都觉得自己儿女有天赋,不会读书的,他会打架,可送去习武;不会绣花的,她会做饭,可送去学厨艺;不会做饭的,她会纺织,可送去纺纱;不会纺纱的,她会养鸡,可送去学养殖;不会养殖的,他会种地,可送去学种田、学手工制造等等……横竖总能学一样。
孔夫子他们就见一波又一波的人拖儿拽女地往论讲堂东西两边的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