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三:“洗三”是中国古代诞生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仪式。婴儿出生后第三日,要举行沐浴仪式,会集亲友为婴儿祝吉,这就是
“洗三”,也叫做
“三朝洗儿”。
“洗三”的用意,一是洗涤污秽,消灾免难;二是祈祥求福,图个吉利。
来历:在北京雍和宫的法轮殿
“五百罗汉山”前,放着一个精美的
“鱼龙变化盆”。据说,清乾隆皇帝生下三天曾用它洗过澡,所以又称为
“洗三盆”。其实,过去无论帝王、庶民生了小孩也都有
“洗三”的风俗。中国民间视
“洗三”为大吉之礼洗三礼俗在民间,则呈现另类的热闹情景。据苏东破说,宋时闽地百姓三日洗儿,佳人及客都戴葱、钱,以祷祝此儿聪睿、进财。
苏轼添第四子亦曾洗三,并往贺朋友孙子的洗三礼,有《贺子由生孙》诗
“昨闻万里孙/已振三日浴”之句。整个两宋时代,君臣都有很高的文化水准。
梅尧臣家洗儿时,名公欧阳修等人往贺,但都不具财礼。而是一人一首
“贺洗儿诗”;梅答谢时也不发洗儿钱、送洗儿国一类,同样是”洗儿诗
“相酬:“夜梦有人衣帔幌/水边搜我黄龟儿/明朝我妇忽在褥/乃生男子实秀眉。”《东京梦华录》《梦梁录》都曾说到宋时的三日洗儿。
清代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三日洗儿,谓之洗三。”据说,这样可以洗去婴儿从
“前世”带来的污垢,使之今生平安吉利。同时,也有着为婴儿洁身防病的实际意义。
谁来主持这个
“洗三”仪式呢?过去,有一种专门以接生、洗三为职业的中老年妇女,人们习惯地称她们为
“收生姥姥”或
“吉祥姥姥”,其实就是
“三姑六婆”中的
“稳婆”。凡是搞这个营生的,都在自家门口挂个小木牌,上书:“快马轻车,×氏收洗”字样,下边缀以红布条,当做幌子。
她们都有一定的接生助产经验,但多数都缺乏科学知识,甚至有的是文盲,连当时稳婆必读的基本课本《达生编》都念不下来。
但是,她们所持的
“老妈妈论儿”却不少,
“洗三”时,所做礼仪之繁琐,也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尽管如此,由于当时社会上的妇产医院很少,人们在不同程度上因循守旧,妇女一旦生孩子,只能接这种旧式的收生姥姥。
通例约在产妇临产前三、四个星期,即将其接来
“认门”,对产妇略作诊视;至临产时,再请其来家接生。小孩生下三天,必请其来家主持娶儿的洗礼。
并循例予以厚赠。过程:老北京人认为,人生有两件大事:一是生下来三天的
“洗三”;一是死去三天时的
“接三”。所以无论贫富都大小有个举动。但也不象其它省头(如山东)大事操办。
正式庆祝须待
“弥月”。
“洗三”之前,本家照例按照收生姥姥的要求,予备好挑脐簪子、围盆布、缸炉(一种点心)小米儿、金银锞子(如没有则用黄白首饰代之),什么花儿、朵儿、升儿、斗儿、锁头、秤坨、小镜子、牙刷子、刮舌子、青布尖儿、青茶叶、新梳子、新笼子、胭脂粉、猪胰皂团、新毛巾、铜茶盘、大葱、□片、艾叶球儿、烘笼儿、香烛、钱粮纸码儿、生熟鸡蛋、棒槌等等。
还要熬好槐条蒲艾水,用胭脂染红桂元、荔枝、生花生、栗子若干。如生的是小女孩,还应当用红丝线穿好的绣花针,在酒盅里用香油泡三天,以便
“洗三”时给女婴扎耳朵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