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哪家的学说,依照哪家的标准,将决定着哪一家能在这一场新的博弈中占尽优势,脱颖而出。这注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讨论。
没有哪一家能够置身事外。
大朝会,破天荒地争执辩论了整整一个上午。
始皇帝也不表态,就静静地坐在朝堂上,听着他们争吵。一边听,一边在心中跟赵郢提出的设想仔细对比。
然后,发现自家孙子,真是个天才!
思虑周密的简直可怕——
其实,他哪里知道,自家这个孙子,不仅知道后世科举知道怎么考,还知道,后世的高考怎么考,跟这些连科举制度都没听说过的人比起来,那是妥妥的专家级别的存在。
按照赵郢的设想。
不仅要有进士、明经、明法、明算、明字等传统科目,还要加上兵法、武艺、农学、医学甚至是星象自然等类别。
把诸子百家,一网打尽。
除了进士,要求通读百家,博学广识之外,其他科类,只求专精。
为了平衡各家利益,维持朝中稳定,他甚至还提到了各家各类人才选拔的比例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他只是提了一嘴,自己没框定。
就像教材和考试标准一样,没有框定。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他相信,只要自己提出来,然后始皇帝支持,大秦朝中这些大臣,就会自动地把这项制度弄得完善而又平衡。
朝会结束。
但这项制度的影响,却刚刚开始,它在始皇帝的有意推动之下,以一种迅猛无比,势不可挡的速度,向四下疯狂传播。
几乎是旬月之间,就传得人尽皆知。
无数人捶胸顿足。
但更多的人,欢欣鼓舞。
让赵郢没有想到的是,大秦即将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天下英才的消息传开之后,原本铁板一块的山东六国贵族之间,竟然也出现了一丝缝隙。
大家为什么要那么坚决地反对暴秦?
那是因为,大秦不仅把他们从云端扫到了地底,而且现在的用人制度,也几乎断绝了他们上进的通道。军功爵制,考量军功,他们没机会,各地郡县官员,大都是老秦人,举荐出仕,他们也不占优势。
不推翻大秦,如何维持他们的贵族地位?
如何能传承他们的家传学问?
但现在,科举制度给他们提供了一线可能!
考试,唯才是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