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 第467章 大战再起:大明绝唱,张居正之后,再无张居正(三)

第467章 大战再起:大明绝唱,张居正之后,再无张居正(三)(2 / 1)

张居正是权臣,有野心有能力,也想一直干下去。

但大明这个国家,越强盛内斗越厉害,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终究自己会给自己搞崩溃的。

不止大明,纵观华夏全历史都是这样。

而且,世祖皇帝给大明朝注入了诡异的血脉,明明一个封建王朝,愣是被他改造成了现代文明国家。

明明一个保守的霸权帝国,愣是被他改造成了半开明半封建的庞然怪物。

经常改革,却从不彻底。

明明十分开明,却残留着封建思想。

明明是现代文明,却充斥着儒家礼教的束缚。

明明一步步工业化,皇帝制却稳如泰山。

可偏偏拧巴成一个国家,一个现代文明国家,一个世界霸主。

这是世祖皇帝给大明注入的能量,让这个国家历经风霜,却能屹立不倒;让这个国家烈火繁花,却依旧庞大富强;让这个国家在现代和封建中来回穿梭,也形成了今天的大明文化。

开放,又保守。

文明,又野蛮。

科技,却又带着浓郁的官僚思想。

现代社会,却充斥着森严的等级阶层。

新思想,中间总带着封建毒瘤;新时代,却充满封建遗毒,官僚、封建、阶层成为盘旋大明挥之不去的噩梦。

有人说这些思想是根深蒂固的,无论如何都祛除不掉。

可是,为什么那些人换个地方生存,这些东西就消失不见了呢?

这就是大明的规则,在大明就要接受这些规则。

拧巴、纠结、不正常,却有繁荣、富强、强大。

而这两面,中间就隔着一层窗户纸。

烈火繁花。

正面是繁花,背面是烈火。

捅破窗户纸,将会让大明进入烈火炼狱,焚烧出来的是真金,还是一团废墟呢?

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话题。

而这些东西,都是世祖皇帝注入给大明的。

一个充满封建的国度,却进化成了现代超级文明,还把其他文明消灭了,让这种文明,成为全世界的主流。

没有对比,就不知道自己多差。

就在大明权贵阶级笼罩在光环之中时,民间已经有人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开始悄悄组党,欲与天公试比高。

这些问题,张居正不懂吗?

位居朝堂上的朝臣不懂吗?

懂!

景泰帝制定这些核心政策,只围绕着一件事做的,就是皇权。

而现在和张居正碰撞的,恰恰是皇权。

他想干到死。

他想用责任内阁制替代皇帝制,就是要碰撞皇权。

千万别以为隆庆帝,放弃皇权,张居正就敢全要了,朱祁钰才死六十多年,他的影响力还是无比庞大的。

最关键的是,现在大明用的政策,都是他制定的,这些政策的核心,就是拥护皇帝。

皇帝才是大明所有政策的核心,只要没了皇帝,大明所有政策都玩不转。

这也是大明这么拧巴的原因。

如果把皇帝丢出去,再看全局的话,一切就解释开了。

的确,朱祁钰制定所有政策的核心,就是为了自己屁股底下那把椅子。

所以,大明拧巴的政治生态,就和皇帝制有直接关系。

为了保证皇帝制顺利传承,朱祁钰还留下很多后手:一、文武制衡、阁部制衡,军机处和五军都督府制衡;

大明勋贵势力,在景泰朝得到最大,再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武将地位略微高于文官,这是事实。

所以,张居正当权,要拉拢勋贵,拉拢戚继光、俞大猷这样的盖世名将,引为肱骨,不能当做门下走狗驱使了。

宪宗朱见漭更是扩大了军机处权柄,将内阁部分权力收入军机处,进一步降低阁臣的权力,同时削弱了朝中文武的权力,集权达到了顶峰。

二、舆论制度,从文官手中切分出来,由报纸、传媒、乃至民间的声音逐渐占据主流,这就是朱祁钰所说的参政议政制度;

皇帝是好是坏,就是所谓的身后名,以前完全掌握在文官手里,文官吹捧说是好皇帝,那么千古人都会吹嘘这是一个好皇帝,否则就是个昏君、烂皇帝。

从景泰朝就开始变了。

经过六七十年的发展,逐渐到了民间手里。

文官对舆论的掌握逐渐下降。

等于说,现在掌握舆论权利的,在民间,很松散,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声音。

有时候统一的声音是好事,有时候杂乱的声音也是好事。

得看怎么玩政治,上面坐着的人是谁。

大明用舆论削弱文官的权柄,再用文官压制武将,再把勋贵当成皇帝的基本盘。

所以,舆论就是越分散越好,越乱越好,说什么的都有的才好,皇帝的位置才稳,皇帝才能放心大胆的用文官压制武将,武将呢,只能乖乖给皇帝当狗,这就形成了闭环。

这就是景泰朝塑造的政治形态的核心。

三、教科书的编纂权,在宫中。

这一点非常刁钻,到现在张居正都佩服老皇帝,因为这么多年,很少有人发现教科书的编纂权多么重要!

这个编纂权,不是一直在皇帝手中的。

当时,朱祁钰为了编纂教材,向征求全社会的意见,这是他最喜欢做的事情,之后让很多人参与进来编纂,再一点点删改,最后出炉。

久而久之,这就形成了一种制度。

由社会各界参与,不限于从政高官、民间学者、进士、学生家长、校园学生、研究人员等,云集社会各界人流,编纂教科书,再经过审核筛选,差不多需要十年,到十五年时间,就要重新换一套教科书。

教科书是新思想,也要不停更新换代的,首先要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其次要符合教育需求,也要与时俱进,毕竟新时代新眼光新发展嘛。

而教科书的编纂权和决定权,也就留在了宫中。

文官不是没发现,就连武将都抢过教科书的编纂权,可是,除了皇帝外,没有人能够统筹世界各地的意见稿。

后来,这个权力就留在了宫中,一直延续至今。

别以为隆庆帝被张居正压制的,脑袋都不敢抬,他确实不敢当一个皇帝,但教科书的编纂权,他死死抓在手里。

十几年来,他一直亲自编纂教科书。

这就很恐怖了。

皇帝掌握了舆论权,就是无敌的存在。

尤其隆庆帝,他确实丢了皇权,问题是他不做错事啊,一个洁白无瑕的人,怎么变黑呢?

隆庆帝这些年,专门在宫中当个学者,发表文章,给读者回信,同时编纂教科书,极为重视教育,反而在民间颇有好名声。

重视教育呀,他就能引导未来十五年孩子的思想。

教科书的编纂,是根据上一套教科书,适当增减的,等于说,他的思想会引导起码三十年的学生。

当这些孩子长大之后,就会恨死了张居正。

再说了,世界大战落幕之前,张居正已经感受到了巨大压力,民间舆论都在说隆庆皇帝好,应该还政于隆庆。

主要是隆庆帝这些年伪装得太好了。

他处处在学朱祁钰,将内帑的收支报给民间,然后全部捐出来,这是牺牲钱财要美名。

同时注重教育,他当皇帝这些年,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超过所有皇帝,还身体力行的编纂教科书,亲自走访民间课堂,看看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并聆听各界的声音,编纂教科书。

他有教书皇帝的美名,他还提高了老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重视学校孩子的声音,听听孩子们有什么想法。

张居正也知道,隆庆帝在邀买美名。

但他也没办法。

原因很多,其一军政事务繁忙,其二他也不能什么都管隆庆帝,他和隆庆帝是合作关系,隆庆帝愿意让权,他得知道感激,如果他不懂事,隆庆帝非要闹,中枢政治不稳定,他也没法一心对外。

所以,只要隆庆帝不闹,也就由着他去吧。

隆庆帝谨小慎微,这些年一直在要美名,其他方面都很听话。

还有一个限制张居正的,就是冯保。

他能顺利掌控朝政,和冯保相得益彰息息相关,问题是,冯保是太监,他天生是隆庆帝的人。

如果张居正废了皇帝制,冯保何去何从?

皇帝都没了,哪来的太监?没有太监,司礼监有个屁用?冯保的权力如何保证。

就算张居正告诉他,没了皇帝,你照样做我的大管家,冯保就一个字:滚!

所以,冯保是皇权的最大保护者。

这就是朱祁钰越来越重用太监的核心原因!

太监,是皇权的最后一道保障。

但不能用祸国殃民的太监,得经过宫中严密制度的遴选,其实和科举差不多,都是慢慢培养出来的干练之才。

只要司礼监能够正常运转,哪怕皇帝不上朝,大明也不会乱。

所以朱祁钰时期,就对太监制度进行了极为严格的限制,爬上来的太监,保证个个都有能力,心智如何且不看,就看能力咋样。

而冯保,是嘉靖帝留给隆庆的死忠。

他对隆庆是非常忠心的。

张居正当权臣可以,但不能当乱臣。

甚至,大明庞大的勋贵,也绝对不会同意张居正乱政的,一旦大明没了,他们与国同休的爵位怎么办?

还有他手下的主力军,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李成梁这些人也不会同意的。

我们是为大明效力呀,大明没对不起我们呀,我们为什么造反?

军中也是这个声音!

大明给发饷发补贴,一分钱不差,军人社会地位还高,经常打胜仗,奖金拿到手软,为啥造反啊?我造反了,我家人怎么办啊!

就说戚继光,你逼着他造反,他也不会造反的。

都当侯爷了,还造反有病吧?

再说了,我家世代良民,就算我脑袋有病造反了,我弟弟们、叔伯侄子们,估计明天就把我送去精神病院,这是真疯了。

我就是一个军人,听令办事,大明给我爵位给我官途,皇帝对我很好,我为啥造反啊?就算我没良心不是人,造反了,以后谁还会信我?这是大明,不是五代。

最核心的问题是,我戚继光脑后没有反骨,我是为大明效忠,不是为你张居正效忠的!

咱们可以是上下级关系,我可以依靠伱当官,我被骂也可以,但你当皇帝可不行,我戚家世代忠良,没有造反的基因。

文官更不同意了。

如果上面坐着一个嘉靖,估计还有点心思,问题是隆庆帝老实啊,我们在大明干得挺舒服的,而且大家都适应了大明的生活,忽然大明没了,大家对未来的生活都很迷茫啊,不适应啊。

而且,文官最喜欢的就是稳定。

喜欢乱世的是武将。

到了乱世,文官的命也不是命了,谁愿意过朝不保夕的生活呀?

政治斗争又不死人。

大家斗来斗去的,当玩了,反正败了回去照常养老,过几年说不定又出来当官了。

重点是,景泰朝的蒙荫制度好啊。

谁家里没两个不省心的儿子,总能进去当官的,就算过几年被踢出来了,那也比乱世来了被砍了强吧?

就这种儿子,到了乱世,也是个坑爹货,哪有太平盛世省心呀。

还有,就是大明还是盛世呢,大盛世,你造反?大哥,你神经病,我们可是正常人啊。

最关键的是,民间还有徐阶和高拱虎视眈眈呢,你张居正敢往前走一步,他俩就能灭了你!

最核心的问题是,大明不乱!

别说不乱了,现在还是大盛世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码大明还维持着世界霸主的地位,百姓生活向好,官员干得舒服,皇帝不但没错,还特别重视教育,为什么要撤皇帝制啊。

文官之所以在报纸上瞎嚷嚷。

单纯的瞎嚷嚷,博流量而已。

你当真了?

别闹了,你张居正能当权臣,就因为世界大战来了,我们需要你办事而已,你真当自己是真命天子啊,想多了吧?

天下人没人把张居正当成皇帝看。

也就张居正自己当真了。

不过,在隆庆九年的时候,张居正也意识到不行了。

因为在隆庆九年,他做过一件事。

他想独霸大明,必须得到军方支持,而当时大明有四路大军统帅,南路大军统帅戚继光,麾下170万大军。

戚继光可以说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先天贴着他张居正的标签。

所以,在隆庆九年,他给戚继光下了一道调动大军的旨意,上面没加盖天子宝玺。

结果戚继光没动!

他拍电报命令戚继光按照旨意办事,戚继光置若罔闻。

直到从宫中请玺,盖印后。

戚继光才动。

这件事给张居正巨大的触动,他不可能走什么权力内阁制的,没有天子宝玺,连戚继光都不听他的,就别说其他人了。

这就说明,大明在天下民心未失,老百姓心里对大明有好印象,而且根深蒂固的好。

戚继光会不明白他的深意吗?

太明白了!

而且,戚继光在朝中除了他,没有任何依仗的靠山,不像胡宗宪,胡宗宪是进士出身。

可戚继光宁愿丢掉官位,也不敢有丝毫不臣之心,直接明告诉你了:我并不忠诚于张居正,而是忠诚于大明!你可别想歪呀,你敢走出那一步,我先灭了你!

也在同年,他也这样试探了俞大猷,俞大猷直接当他放屁。

没有天子宝玺,他任何人都调动不了。

而天子宝玺,是隆庆帝授权给他用的。

如果隆庆帝收回来,兵权也就收回来了!

这件事让张居正惊出一身冷汗。

那不切实际的想法也彻底清除掉了。

这也是世界大战又打了四年的原因,因为他不想结束,战争结束,意味着狡兔死走狗烹。

也许隆庆帝不会这样,但朝中官员一定会进行反张的,就如当年徐阶反严嵩,高拱反徐阶,他张居正反高拱是一样的死循环。

别以为天下离了他张居正就不转了,别以为他张居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功勋卓著,就可以永远掌权了。

别做梦了,不会的。

徐阶、高拱都是人杰,后面的还有何宗彦、孙丕扬、叶向高,这些人一定不甘寂寞。

就连戚继光、俞大猷都会跟他摘清楚关系后,挥师勤王,分分钟让他去死。

甚至,他连性命都未必保得住。

所以,在这次世界大战之中,他必须攫取超级大的战功,首先保住自己的性命,其次保住自己的权势。

只要自己的功劳足够大,他就不会被清算。

隆庆十三年,当各国出现疲态之后。

大明开始反攻世界。

隆庆十五年,大明灭郤国。

同年,灭息国。

大明独霸整个东亚。

隆庆十六年,大明东征军,苏拉威海战中,大胜周燕联军,于第二年,登陆大洋洲周国作战。

隆庆十七年,大明太平洋海战,战胜美洲联军,攻克夏威夷。

同年,大明西征军打赢开罗海战,重新控制开罗运河,重回地中海。

隆庆十八年,大明西征军登上非洲本土,攻打乾国。

隆庆十九年,大明重新夺回英伦岛控制权,夺回冰岛控制权,打败法国海军。

隆庆二十年,波罗的海明齐海战,明军大败。

隆庆二十一年,大明以夏威夷为跳板,攻打南北美洲,战争从大明彻底扩散到了全球。

而世界大战,已经整整持续了十七年。

战争波及到一百多个国家,参战人数超过1.1亿人,战争给全世界带来巨大的灾难。

很多大明藩国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

有国家崛起,有国家破灭。

大明的版图达到了恐怖的2500万平方公里,历史之最。

而算上大明实际控制的国土,已经超过了4000万平方公里。

可是,这也赌上了大明国运。

大明从战时的短暂繁荣,逐年走向衰败,大明征兵数字已经达到了3000万人,停战的声音,甚嚣尘上。

百姓生活疾苦,生活质量直线暴跌。

领土越大,越难统治,就会滋生虫豸。

且全民军国化,家家户户的小孩子都以当兵为荣,家里管都管不了,可这样的孩子上了战场,不就是炮灰吗,哪有什么跨越阶级的机会呀。

三千万人,有几个活着当上了基层军官?

又有几个真的跨越了阶级,得到了爵位?

长达十七年的世界大战,荣封爵位的只有127人,而参战人数三千万人,就知道这个基数多么小了。

原因很简单,大明勋贵势力庞大,政治上没有畅通途径,军队就有了?

就像方瑛、杨信家的一条狗,都能当将军,都能封爵位。

可普通人,厮杀半辈子,不过当个底层军将罢了,往上爬,想都别想。

阶级固化,其实对皇帝来说是好事。

皇帝只要拉拢好这些人,他的皇位就保证了。

就像今天,隆庆帝明明不理世事,张居正明明大权在握,却丝毫动摇不了隆庆帝分毫,甚至,隆庆帝还随时能夺回权柄。

就因为固化阶级后,隆庆帝知道拉拢谁,这些人心在他,那么他就永远是皇帝。

之所以封了一些爵位。

那是给底层军将一丝希望。

可这丝希望,约等于没有,只是吊着天下人往前走的胡萝卜罢了。

毕竟不是谁都是戚继光的。

全世界以普通人居多,普通人没有惊才绝艳的天赋,靠自己的努力,和一点点运气而已。

小人物,注定是小人物。

那些走在时代浪潮前面的大人物,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他们必然会发出自己的亮光,照亮这个时代。

张居正借世界大战的借口,无非是继续霸权。

他并不聆听民间的声音。

而一直虎视眈眈和徐阶和高拱,却抓到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朝中出现了张居正为自己的野心,枉顾家国利益,不顾百姓死活,国贼是也。

隆庆二十一年,又发生一个小契机。

隆庆帝病了。

朝中有声音说是张居正给隆庆帝下毒,导致皇帝病重,关键一直和张居正配合无间的冯保,选择了相信流言。

冯保走到张居正对面,有三个原因:

一、民间骂张居正的同时,冯保也没少挨骂,他扛着可怕的舆论压力,大明扩张之中他却得不到更多好处,所以他很反对大明继续扩张;

二、张居正确实有替代皇帝的心思,这让他对未来的恐惧,太监终究是皇帝家奴,皇帝都没了,太监还有什么用?所以隆庆帝病重,他真的怀疑是张居正干的;

三、宗室对冯保不满。

景泰朝之后的宗室,已经逐渐成为朝中重要一股政治势力。

朱祁钰、朱见漭一直在构架,大明三角政治,文官、勋贵、宫中和宗室、外戚组成三个角,铁三角政治,彼此制衡。

宗室、外戚和太监走到一起,容易左右皇权,这是汉唐衰落的原因。

可时代不一样了,政治环境也不一样了。

到了隆庆朝,宗室已经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势力,且是隆庆在宫外的得力支持者。

随着隆庆帝病重,太子朱常治怀疑真是张居正所为,站在宗室这头,宗室政治势力瞬间暴增。

大明宗室是推恩制的,宗室想获得政治权力,要紧紧抱着皇帝、太子的大腿,不然几代之后就变成平民了。

当宗室、外戚对冯保不满的时候,尤其这里面有太子,冯保可不敢不重视。

所以,冯保必须和张居正决裂。

而这个时候,连军中都开始反对张居正了,最开始反对张居正的是胡宗宪。

胡宗宪当初走的是王宪的门路,后来王宪死了,他才成为张居正的人。

可他并不是楚党。

这些年和张居正配合无间,也是虚与委蛇罢了,隆庆帝生病,胡宗宪立刻切断和张居正的关联,立刻站出来反张。

隆庆二十一年,隆庆帝生病,张居正才认识到,自己根本不可能篡了大明的江山,他连想当司马昭的可能性都没有。

皇帝只是生个病,民间就怀疑是他下的毒手,如果皇帝真死了,他必须得自杀谢罪。

最让他心寒的是太子的态度。

太子朱常治,他已经极尽拉拢了,而且他俩是同学,都是徐阶的学生,当初倒高拱的时候,太子是他这边的中坚力量。

这些年,张居正秉政,太子也十分支持,可以说他们有共同的理想。

却没想到,他装了十七年!

他就在等一个倒张的机会。

隆庆帝生病,不过是一次政斗的借口而已。

没有人管隆庆帝到底生的是什么病,病得重不重,而是要借机把他张居正推倒。

更让他心寒的是,在宫中的隆庆帝选择装死,一言不发。

如果他出宫出来走一圈,或者上电视上露一面,都不会让张居正这般被动。

隆庆帝愣是不吭声,逼着天下沸腾,反他张居正!

张居正垂泪:我为大明鞠躬尽瘁十七载,不说功劳,苦劳何多?天下若无我张居正,大明如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胜?

天下若无我张居正,大明如何开疆拓土?维护世界霸主?

天下若无我张居正,百姓必然生不如死!

民间无知百姓不知道,朝中百官为权力利益而争,可你隆庆帝不知道吗?

没有我张居正,你能坐得稳皇位?

没有我张居正,你能打得赢世界大战?

没有我张居正……

可世界大战节节胜利之时,正是攫取胜利果实的时候,你们一脚把我张居正踢走!

难道就不怕,后人心寒?

在我张居正之后,可会还有人为大明鞠躬尽瘁呢?

在我张居正之后,大明必无人可用,不超过五十年,大明必然衰落!

我张居正为人如何且不论,为大明鞠躬尽瘁的精神,不比诸葛武侯差,天下人不敢做的事情,我张居正做!天下人不敢背的锅,我张居正背!天下人不敢打的仗,我张居正打!天下人不敢改的革,我张居正改!

却落得这般下场!

日后还有谁,会为大明效忠?

张居正之后,天下再无张居正!

还有一章,抱歉,进群

(本章完)

最新小说: 邪凤妖妃:纨绔九小姐 毒妃圣手:王爷,不服来战 倾世毒妃 要做我爹请排队 大唐风色 空间轮回 施主请留步 仙封九曲 拐走坏坏王爷 烈焰重生:宰相千金狂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