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 第352章 政策放宽容易,收紧难

第352章 政策放宽容易,收紧难(2 / 1)

朝臣觉得外科手术,有伤天和,人怎么能挖开自己的身体,往血肉里面放东西呢,简直灭绝人伦。

但皇帝却非常支持,不知道养了多少个团队。

景泰十六年的时候,民间反对声音太大,皇帝裁撤了一些部门,然后就彻底转入地下。

很多外科手术医生,碍于社会舆论,不得不改行去学中医,或者去军中当军医。

如今效命的,多是印度、帖木儿、欧罗巴等国人。

他们都被赐予了汉籍,娶了汉女为妻,在京师安家落户。

没有人知道,皇帝到底养了多少这样的医者,毕竟内帑是皇帝的私库,花多少钱,只有皇帝自己知道。

但根据宫人酒后失言,说皇帝最少养了上万个西夷医者,研究外科手术,这个人数还在每年增加。

这输血技术,就用了八年时间,逐步完善的。

好在用的是罪大恶极的奴隶,若用的是大明百姓,估计皇帝得被唾沫星子喷死。

“陛下,输血技术没用啊。”

姚夔开口:“朝中公卿也不出血,民间百姓也治不起,军中倒是有用,可血从何来?”

“说来说去,这就是一项没用的技术。”

“陛下,老臣劝您不要投钱研究了,此举过于阴毒,自古以来哪有人换血呀?老臣听着,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朝臣的反对声,朱祁钰都习惯了。

“此事容后再议。”

朱祁钰跟他们解释不清楚,等外科手术发展起来了,他们就知道现在投入的资金多么划算。

姚夔无语,就知道皇帝听不进去。

“诸卿,朕在想,提升人口数量,是好事还是坏事?”

中枢的很多政策,都在提高民间人口。

“启禀陛下,老臣觉得,人口提升弊大于利。”

彭时直言不讳:“主要原因是大明抗灾能力太弱了,一旦出现三年大旱,或多年灾荒,庞大的人口数量,就会瞬间覆灭王朝。”

“老臣还是认为,人口维持在一个常数比较好。”

“根据户部这几年调查显示,老年人寿命延长了三年左右,是日子过得好的缘故。”

“明人平均寿命在40岁到45岁之间,如今推到了43到48岁之间。”

“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现象。”

“意味着这三年里,多出几千万人在吃闲饭。”

彭时苦笑:“若人口维持在三亿,大明生活还算富裕,可近几年新生儿是翻倍的上涨,随着中枢利于人口政策颁布,人口更是翻几倍的上涨。”

“老臣预估,大明会在景泰三十年,人口达到了恐怖的八亿!”

“而这里面,以婴幼儿为主,可能会出现四亿婴幼儿,两亿老人,仅靠两亿青壮年劳动,抗压能力就更弱了,一旦出现天灾人害,那就是易子相食。”

彭时的话,惹得朝臣肃然。

耿九畴接口道:“彭阁老说的没错,但还漏算了一条。”

“大明的粮食供应,有一部分是从印度购买来的,一旦断了外贸,大明会立刻打回原样。”

“民间肉食量增加,畜牧业是最费粮食的产业。”

“富裕人家,粗粮用来喂牲口,贫困人家也能靠粗细搭配,填饱肚子。”

“这几年天公作美,年年丰收。”

“但北方越来越冷了,粮食歉收情况确实有,因为北方耕地面积广大,不太看得出来,所以没有显现。”

“一旦灾年来了,大明运行的生态会立刻崩盘,如血崩一般迅速。”

“所以老臣认为,不能再增加人口了。”

“不仅不能增加,还要继续往外移。”

耿九畴的话,惹得朝臣全都点头同意。

“现在移民难啊。”

李贤道:“前几年容易,那是因为咱们屠了很多地方,空出来大量田产地产,不用开发就直接能用。”

“现在移民,要开垦新地。”

“谁愿意去开垦新地呀?就算给充足的农具,最少需要十年时间吧?甚至二十年三十年,一代人就没了!”

“愿意走的,已经移走了,剩下的都是不愿意走的,混吃等死的懒汉闲汉。”

“但咱们日子过得好啊,那些懒汉闲汉娶不到汉女,也能娶到夷女。”

“夷女嫁过来,不止不敢督促丈夫向上,还得任劳任怨,否则就是棍棒伺候。”

李贤冷笑道:“去年,中枢开始强制移民,很多人以死抵抗,打死了多少人?移过去后呢?他们根本就不开垦,而是想方设法的往富裕地方跑。”

“大明为了繁荣经济,允许百姓流动。”

“可这一流动,就助长了这些别有用心之徒,从新地逃回来,回老家继续混吃等死,这样的蛀虫,各地都有。”

“现在是移民越来越难,除非中枢强制。”

商辂立刻否决:“绝不能强制了,天下好不容易承平,百姓过上了安生日子,再强制移民,闹得天怒人怨,可不行了。”

“是啊,强制是不行了,现在连征兵移民都不行了。”

李贤苦笑:“这些年,中枢把百姓家中的二儿子都征走了,难道还逼着百姓把老三、老四都贡献出来吗?这不逼着人家造反吗?”

“老臣看呐,移民开拓新地,越来越难。”

“绝不能再让民间人口增长了。”

彭时接口道:“楚王不是要就藩了吗?稀缺人口,正好,把民间的懒汉闲汉,逃回来的人,统统抓起来,全都送去非洲。”

李贤点点头,觉得此事可行。

朱祁钰听着认真,缓缓道:“有没有这样一条思路?中枢成立一个垦殖公司,雇佣百姓把一块生地开垦熟了,然后再招募移民,过来吃现成的就行。”

“陛下,那您打算投入多少呀?”

李贤问:“投入多了,咱们白分土地给百姓,那是亏本的呀,前几年亏本一些可以,为了快速占领新地嘛。”

“现在新地,都是边边角角的烂地,垦殖完全亏本,送都送不出去,重点是百姓富裕了,不愿意去新地了。”

这倒是实情。

像蒙古都司、捕鱼儿海省,突厥、鞑靼四个省,冷得能吐血,冬天零下四十度是暖和天,零下五十度正常。

开垦有什么用啊?

好地方都已经开垦出来了,像黑龙江和吉林,都是富饶的黑土地,开垦出几百万亩良田,肯定不缺人呀。

修一条公路,驻兵,派流官过去汉化野人,就可以了。

移民过去负担太重。

“照这么说,暂时是不能搞移民了?”朱祁钰语气低落,百姓太富不是什么好事。

就让百姓勉强吃饱,还吃不太饱,是最好管的。

吃得饱了,日子太好过了,他们就会闹幺蛾子。

十年前强行移民拆分,民间怨言不大,因为太穷了,中枢答应点好政策,就愿意去新地,吃苦耐劳的干,把一块块新地开垦出来。

现在家里吃饱饭了,凭啥走啊?凭啥让我开垦荒地呀?凭什么?

“想个办法,推进移民吧。”朱祁钰也无奈。

真没辙。

而且随着工业化的诞生、推进,就会形成虹吸效应,城市化,边疆省人口会越来越少。

所以朱祁钰是希望百姓多生,孩子足够多,当地肯定不够吃呀,只能移民边疆省。

但种植经济靠天吃饭,灾年还多,只要一场饥荒,就把现在看似富庶的百姓打回原形。

说完了事。

朝臣返回府衙办公。

朱祁钰却收到一封军报,说范广手下的西征军思乡情绪严重,不想在西域打仗了,想回家,军中思乡情绪极大。

这是军吏司直接送上来的,上面有歪歪扭扭的名字,是很多军官的亲笔签名。

这件事,朱祁钰必须重视。

他把谢迁、王华宣来。

同时也在思索,这是范广失去了军心?所以底层军官越级禀报?

朱祁钰担心自己和底层彻底失去联系,所以开通了军吏司这条专线,是皇帝和底层军官直接联系的渠道。

皇帝严令,军吏司不许有瞒报,任何瞒报行为,皆被诛族。

这些年禀报上来的次数不多,但每次都是大事。

“陛下,这是大事。”

谢迁无比认真道:“西征军厌战情绪蔓延,对异乡感到恐惧,是以才越级禀报,此事若不重视,微臣担心西征军会就地叛乱。”

王华道:“可能是伊国公战败,看见同袍埋骨异乡,军中出现了强烈的抵抗情绪。”

其实,大明军人很赚钱的。

军功封爵就不说了,官职父死子继,卫所制基本废除了,官兵是征募的。

吃军饷和补贴,吃穿用度全是军中负担。

战场上的缴获,银钱全归个人所有,中枢是不要的,他们只需要走驿站,把钱寄回来就行。

皇帝优待军人,不停提升军人的社会地位,给战陨的军人立碑,安置伤残军人,退役后不止拿到退役金,还会安排到基层工作。

大明军人高达1700万,但上过战场的只有200万,多是以征兵的方式移民。

所以当一名大明军人,是光荣的是富裕的,一年军饷能娶一个媳妇,算上林林总总的补贴,一年娶两个没问题。

“若不重要,军吏司不会上疏给朕的。”朱祁钰道。

军中设有军纪司、军吏司和军事法庭,其中军纪司隶属于军机处,军吏司和军事法庭隶属于兵部。

“你们说,该把军队诏回来吗?”朱祁钰问。

“陛下,微臣以为若诏回这一批,戍边军将都会向中枢哭诉,进而寻求回乡的机会。”

谢迁斟酌着道:“但不诏回来的话,微臣担心西征军会就地造反,大明西进策略恐怕会受到影响。”

“不如换个名头,以奖赏西征军立下战功,允准其回家过年的名头。”

朱祁钰觉得也行,只是这军队来回运输,靡费巨大,这是净亏损。

可不调回来也不行。

皇帝这些年包装自己,优待军人,现在军人集体上疏,请求回乡,皇帝若不答应,人设岂不崩塌了?

关键这支西征军中,有很多蒙人、女真人和索伦人,一旦皇帝置之不理,很快就会崩溃。

不止不能不管,还要快,用最快的速度回信。

“如果回家过年的先例一开,驻扎在其他边疆上的军将呢?难道也要一年一轮换吗?”

王华觉得这个名头不行。

朱祁钰摆摆手:“就用这个名头,明年就颁布政策,戍边军将,三年轮值一次,中间允许军将休半个月探亲假,中枢给发一笔探亲补贴。”

“陛下,这得多少钱啊?”谢迁脸色直接变了。

这种边疆,指的是蒙古都司、捕鱼儿海、突厥、鞑靼这几个地方,正常是十年轮值,改成三年,靡费巨大。

“不止是花钱的事,万一路上逃了呢?”王华道。

逃兵在任何时代都是很多的。

“想想办法吧,过几年北疆就有人口了,建立卫所就好了。”朱祁钰头疼。

范广军中的西征军有七万人,这要是全回来,再送七万人过去,比打一场大仗花的都多。

孙原贞也听说了集体上疏,快步来到养心殿。

“陛下,此先例不能开,谁戍边没点困难啊?想家就集体上疏,那么还当什么兵?”

“有困难就喊苦喊累,当什么兵?”

“陛下,您开了这次先例,边疆各省都会有兵卒集体上疏,请求回家。”

“中枢把这些人送去,花了多少钱不说了,他们走了,万一边疆胡人造反了怎么办?”

“苦?干什么不苦?家有什么可想的,若是真想家,就把他们家人都送去西域,正好当做移民。”

孙原贞气坏了。

若没走军吏司,上疏先送到兵部,他直接给否决了,想家就忍着,当兵吃饷就得打仗,想家就犯法。

“孙卿勿怒。”

朱祁钰苦笑着摆摆手:“戍边确实苦,这次看见同袍埋骨他乡,心理受到冲击,想回来很正常。”

“他们敢越过范广,向朕直接哭诉,说明真的苦得不能再苦了。”

“中枢也该理解。”

“确实,调回来七万人,再调过去七万人,靡费巨大,但这笔钱朕得出啊。”

“这些年,朕优待社会各阶级,百姓日子肉眼可见的变好了,军将地位提升了,百官吃好的穿好的也不用藏着掖着了。”

“朕经营的是信誉。”

“朕可以在世界上没有信誉,但对明人,朕问心无愧,从来都是说到做到,这是朕积累了二十三年的信誉。”

“他们想回来,朕宁愿放缓西域开拓的脚步,再慢两年,朕也要将他们带回来。”

“以后轮值制度也改一下,三年一轮值,期间给军将半个月年假。”

朱祁钰话刚说完。

孙原贞就跪在地上:“绝对不行啊陛下,去边疆省戍守是苦日子,一旦允许他们回来,路上一定会逃亡。”

“大明祥和的社会环境,会受到巨大影响。”

“再说了,十年一轮值,军饷是地方的三倍,并给他们在当地娶妻生子,这是最好的政策了。”

“还什么年假?皇子都没有年假,他们放什么放?”

孙原贞坚决道:“陛下呀,大明现在银钱宽裕,可以随便挥霍,可十年、二十年之后呢?”

“政策是放宽容易,再收紧难啊。”

“就说这些年的农业税,大明收上来多少?”

“甚至从景泰二十年之后,大明都已经不去民间收税了!”

“为什么?收也收不上来了,干脆全都免了算了!”

“可是!”

“现在有商业撑着,万一有一天,商业崩盘了呢?百姓又不交税,拿什么养着中枢?拿什么养着大军?”

孙原贞泣涕俱下:“陛下爱民,天下皆知。”

“可百姓不能这样爱啊!”

“他们眼中只有自己的利益,哪有半分家国利益呀?”

“现在陛下要是再派人去收税,肯定遍地造反,烽烟四起,您这不是爱民,而是纵民啊!”

朱祁钰凝眉,说的也对,百姓确实没什么良心。

中枢以前是蠲免税赋,到期之后去收,全都在逃税,中枢给的十年好处,都当忘了。

这几年,干脆农业税一分都收不上来了。

也就是朱祁钰,靠收商业税维持中枢,否则大明就覆灭了。

谢迁也跪在地上:“孙尚书此言极是,政策放宽容易,再收紧就难了。”

“百姓都是贪心的,日子想一天比一天过好。”

“这可能吗?”

“不能的,日子是波澜起伏的,哪有天天顺遂的好事呀?”

“陛下想让百姓富裕,藏富于民,可这所谓的富裕,到了战时能用得上吗?”

“就说移民,现在民间提移民就谈虎色变。”

“可他们却不想想,中枢能不收他们的农税,就是因为新地能够支撑生活呀!”

“他们根本就不管中枢有多难,只知道跟中枢索取!”

“这就是百姓!”

“没有人愿意为家国奉献的,他们只惦记着自己的利益,不管中枢的难处。”

谢迁泣然道:“陛下,您为百姓做得太多了,斗米恩升米仇,再多的话,您就不受百姓爱戴,而是被天下人唾弃了!”

朱祁钰都懵了。

劝谏郡王善待百姓,不是你们文臣的职业技能吗?

怎么现在变得劝皇帝暴戾一点,残暴一点吧,发生了什么?

王华也跪在地上:“求陛下不要事事想着百姓,想一想大明吧!”

“说得朕好像圣君似的,朕是吗?”朱祁钰觉得自己够残暴的呀,开垦百越、东北,大修驰道,死了两千万奴隶。

民间其乐融融的家庭,被皇帝拆分拆分再拆分,拆去天南海北的移民,家家被皇帝折腾一遍。

闹到了最后,皇帝成千古圣君了?

“是!”三人异口同声:“您就是圣君。”

“那朕就当真了。”

朱祁钰美滋滋道:“西征军调回来,轮值年限再商议吧,靡费朕出吧。”

“圣旨快发出去,告诉西征军,返回江布尔,等待回家,回家过年!”

然而,这道圣旨出去,就被内阁驳回来了。

李贤气呼呼来了,不允许西征军回京,不止不能调回来,还要严厉申斥,把上疏的都给杀了。

朱祁钰好说歹说,把李贤哄走了。

调回来。

圣旨连夜发出去,快速送到王越手中,王越已经准备回京述职,然后就去百越掌兵。

圣旨让他等待,率军回京。

王越第一念头是京中出事了。

最后才知道,是范广手下的西征军集体上疏,向皇帝哭诉要回家,顿时哭笑不得。

西征军受限于运力,离开江布尔的只有七万人,而运到这里的军费,比运到婆罗洲还贵。

七万人来回调动,损失在一百万以上。

皇帝是真舍得呀。

王越第一念头就是把挑事的都杀了。

由他带回去,注定了这些人不会再受重用。

范广收到圣旨都懵了,他在咸海边上呢,虽然知道军将思乡,但没想到他们敢背着自己,集体上疏。

虽然圣旨没有申斥他,但这一定成为他仕途中最大的污点。

而咸海东岸,已经成为明军的基地,从江布尔运到这里的粮食,费用比京师到江布尔还贵,他西征打一年了,初见成效,就被部下背刺了,心中的怒火可想而知。

圣旨严令,放弃现有的一切,立刻回到江布尔,由王越领兵回京。

范广暴跳如雷。

而军中却传出激烈的欢呼声,都没想到,皇帝竟真的管他们了,真的让他们回家过年,终于不用担心死在异乡了。

范广军中,可不止有明人,有很多蒙人和女真人、索伦人,他们背叛起大明来,不会有一点犹豫。

却因为皇帝圣旨传来,一个个泪如雨下,激动地朝着京师方向磕头。

“看来本将确实丢了人心啊。”范广看着咸海,心中唏嘘,再给他两年时间,咸海到江布尔,就都是大明的疆土。

陛下想要里海,他就把里海献给陛下。

奈何呀,得到了圣心,却失了军心。

第二天,明军撤离咸海,回师江布尔。

帖木儿汗国和金帐汗国都懵了,明军这是闹什么幺蛾子?

这一年来,他们没少和明军交战,互有胜负,但不可否认的是,明军火器太强。

他们本想等着明军疲劳之际,偷袭明军的。

谁知明军一路高歌,气势如虹,偶尔有不开眼的偷袭,都被明军打回去了。

别人都看傻了,大明有病吗?为了打到咸海,砸进去多少钱,多少人命啊,说不要就不要了。

沿途只剩下明军的墓碑,明军建造的棱堡,全都放弃,战略性收缩,占住要害地段,谨防其他势力反攻西域就行。

从江布尔打过来,用了七个月,回去只用七天。

王越已经等在这里了。

在江布尔休整一天之后,王越亲自率兵回甘肃,从甘肃上船回京,一路上兵卒喜气洋洋,而快到了京师时,有些军将开始恐惧了。

他们是知道这场西征,花了多少钱的,全部放弃,损失有多大,他们担心回京会被秘密处决。

王越随时注意军心,担心西征军哗变,路上不停安慰他们。

路上有不少本地画舫,在船上唱戏给西征军看,这是皇帝花钱雇的戏班子,让西征军回京路上不至于太寂寞。

船到房山停下来。

西征军上岸的时候,就有圣旨传来,在房山犒赏三日,然后入京,皇帝亲自诏见西征的英雄们。

王越看到圣旨才松了口气,幸好中枢有防备,否则恐惧中的西征军,极有可能在京畿哗变,后果不堪设想。

宴会之前,又传来封赏圣旨,算是勉强压住军心。

这三天,王越全程和军将待在一起,还让牵头上疏的军官做他的亲卫,负责他衣食住行,安他们的人心。

十月初四,西征军从德胜门入京,皇帝亲自露面,嘉奖诸将,并单独诏见了联名上疏的军将,安慰他们一番,才算彻底结束。

当天晚上,王越入宫:“陛下,您可吓死微臣了!”

“朕也没辙啊,上疏求到了朕,朕若袖手旁观,七万远征军会就地造反,以后还能派出远征军吗?”

最新小说: 雄魏 晋击天下 回到未来当大王 穿越之落入虎穴 红楼长随 重生嫡女覆手荣华 离歌鸢 明末草头王 我的分身是皇帝 大秦开局混了个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