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短篇小说 > 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 > 第二十四章 甲弹对抗!

第二十四章 甲弹对抗!(4 / 1)

其他人聊天的时候,郭康正在两个堂弟的帮助下,穿上盔甲。

今天,他倒不会穿这身,因为举行仪式时的装束,家里已经帮他准备好了。再怎么说,郭氏也没沦落到出征的装备都要临时买的地步。何况郭破奴对此很积极,他还没按计划去准备的时候,就早已经替他张罗完了。

穿上之后,他稍微活动了下,测试这个铠甲的灵活性。

虽然武力方面的天赋不怎么样,但郭康从小被义父拽着练功,底子还是有一些的。而且,这铠甲设计的还算合理,负担并没有纸面上显得那么大。

其实,在他过去的世界,一套铠甲五六十斤,都是常见的情况,不管哪个文明都有。而在一些特殊条件下,重量还有可能更高。

比如实战中,有条件的人往往会选择多套一层铠甲;欧洲的骑马竞技中,也会使用加厚的安全铠甲作为防护;此外,每个地区,每個时代,都总会有一些天赋异禀、高大强壮的人。这些人也往往是重点培养的勇士,会穿特制的甲胄。这些条件下,一百斤也是可以达到的。哪怕没有内力,也依然能使用,只不过机动性就会出现问题了,所以还得看地方使用。

说到底,战争是最激烈,也是最公平的竞争。人类为了战争,是可以榨干自己最后一丝潜能的。理论上,铠甲的强度只要及格就可以,再多的部分,提升就比较有限了,并没有代差级别的压制。

但是,只要能取得一点优势,大家依然乐意为此不惜成本和代价。除了……甚至是大宋,都会设法攒出一支重装军队来保底。可见,这竞争得有多激烈。

而欧洲这边,因为竞争压力没这么离谱,所以发展的思路也不太一样。虽然给后人的印象,似乎都是各种“罐头”,但除了东罗马走过重装的路线,这边其他的铠甲,都是向灵活轻便方向发展的。

在古代,铠甲要应对各种冷兵器,尤其是箭矢。如果说,一支古代军队的上限,是由格斗能力决定的,那它的下限,就是放箭和抵御箭矢的能力决定的。

作为“垃圾兵过滤器”,弓弩发射的箭矢,能够在远距离,就高效地把无甲目标排除掉。这样一来,通过堆积大量低素质士兵,来维持阵线,乃至靠人数优势多打一取胜的思路,也就愈发困难了。所以,只要是有点追求的军队,肯定会在这方面下功夫:一边要增加自己的投射能力,一边又要增加防御敌人投射的能力。这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在这方面,中原地区和其他地方,差别就非常明显。

大家都知道弓箭很好用,但这东西不是人人都用得起的。中原人能把昂贵的箭当成消耗品,像雨点一样射出去,其他人可就不好说了。

中世纪晚期的欧洲,用弓箭最出名的,就是英格兰王国。他们的军队骨干,就是由长弓手组成的。

在英格兰,标准情况下,普通自耕农拥有一块30英亩的份地(大概180市亩),能够让他们获得一到两英镑的年收入;而富裕自耕农,年收入范围是2-5英镑,可以自备弓箭和防身武器,并且日常练习射箭。王国政府把这些人成为“约曼”,作为主要的兵源,要求每个周末,都要进行集中训练,还要定期进行考核。从战果看,长弓手的训练和组织,在当时算是比较成功的,让英格兰王国拥有了一批性价比极高的步兵,在当时算是比较先进、可靠的制度了。

既然这制度很成功,那么长弓手一定有充足的箭矢吧?很可惜,不是这样的。

究其原因,就是箭太贵了。

中原的箭矢供应一直很充足,容易给人一种这东西很便宜、消耗起来无穷无尽的错觉。但哪怕到现代,好点的箭都不便宜,打废了一支能心疼半天,在古代就更是如此了。无论在哪个地区,箭矢都绝对算不上廉价品,中原不缺箭纯粹是因为人家先进发达,生产力高;其他文明,就没有这么宽裕了。

在英格兰,制作和采购弓箭的制度,是比较成熟的——至少比绝大部分欧洲和地中海国家,都有序多了。由于英格兰本土实在太穷,从国王到农民,想要赚点钱,都得靠出门去欧陆抢劫。全国上下利出一孔,因此,关于军备的政策,也可以较为顺利地推行。

急缺箭矢的时候,国王甚至下过命令,要求国内每只鹅都要提供六根羽毛充当箭羽。一声令下,全国的农民都去薅鹅毛……可以说十分“秦制”了。

而在这种模式下,箭矢依然很贵。100支充当箭杆的好木材,就要16个便士;成品还更贵,10打箭,120支,就要1个英镑。算下来,一支箭就要两个便士——足够雇佣一个爱尔兰长矛兵打一天了。

而且,和所有雇佣兵一样,爱尔兰人的工钱可以克扣,但箭却是没法糊弄的。爱尔兰人没饷银,没吃的,依然可以坚持奋斗一阵子,但箭要是没做好,那是真的射不准。更何况,爱尔兰人战死了,这钱就不用给了,而箭射坏了,那就真没了。

所以,用弓箭作战,是真的不便宜——你这一拉弓,一放箭,嗖地一声,就是一个爱尔兰人飞出去了……这能不心疼么。

贵还只是一种表象,价格看起来也只能部分体现供求关系。因为更多的时候,是有钱也买不到,因为真的来不及生产出来。用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手,都没法把它变多。

1338年到1344年,英格兰军队六年间得到的箭矢补充,一共也就13万支。1344年到1351年,英格兰军队则一共用了一百万支箭,包括了1346年在克雷西和法国人决战时的消耗。这之后,英格兰就耗光了存储,赶造的箭也补不上缺口了。

1356年,黑太子爱德华要求国内紧急补充两万四千支箭给他,以应对将要和法国人爆发的大战。结果,王国政府连这点都没能提供,因为老家那边的库存也早已耗尽,一根都没有了。无奈之下,爱德华在普瓦捷,仓促与追击的法军交战,长弓手很快就把最后携带的箭矢用完,甚至开始丢石头来攻击。

战后,英格兰人得到了大量赎金,资金宽裕了许多,赶紧四处采购。在1360年,恢复了28万支箭的库存。这段时间大战不多,大家开源节流,尽量节省,用了二十年,还剩一万多支,算是很不容易了……

而中原那边,唐朝一个军出征,理论上就要携带375万支弓箭和25万支弩箭。宋朝的箭矢干脆是按千万囤的。同时代的元朝,资料少了很多,而洪武初年,箭矢生产已经跌到一年不到二百万支,因为这会儿已经开始大量造火器了。

这种差别之下,欧洲这边的远程武器,影响力肯定就没中原大了。弓箭的筛选能力降低,对防护的要求,也随之低了不少。

而铠甲的发展,终究还是个材料的问题。

箭矢的侵彻能力,受硬度的影响很大。如果防具比较软,那么防护能力就会差很多——后世有一些经典的、失误射穿高压锅之类的案例,就是这个原因。因为这些金属材质很软,所以哪怕足够厚实,也能被流矢打个对穿。相反,而如果表面非常硬,就可以提高效率,不用太厚,也会有很好的效果。要是能比箭头还硬,那甚至可以把箭头磕碎、箭杆挤爆,让大量能量损失在箭矢本身的形变上。

中原的弓箭,发展的很早很快。新石器时代后期,中原的箭镞渐渐从三角形发展为锥形,出现了箭铤,箭镞的长度来到了7到10厘米左右。在一些大型遗址,发现了量产箭镞的作坊。

陶寺遗址这种地区中心里,已经有了从采石、粗加工、精加工到最终存储的明确分工,而且整个流程和各个工坊区,明显都是政权本身在组织和管理。一些产品,还会出口到其他聚落。这种规模的武器生产,也是那个时代很少见的。可以说,从文明一开头,就已经有这种风格上的差别了。

而这种作战环境下,软质护甲就很尴尬了。

到了青铜时代,中原地区也出现过大块青铜板做成的护甲,风格和希腊人都差不多。但这种铠甲基本没怎么流行过,原因也是一样——青铜太软了,防护效果并不理想,反而还很重,副作用已经超过了正面效果。哪怕不缺铜的场合,也很难让人满意。

而之后,弓箭的发展也一直比护甲还快。到春秋后期,《左传》记录说,潘党和养由基比射箭,把札甲堆叠起来射,结果都能射穿七层甲。楚庄王的时候,大贵族若敖氏发动叛乱,首领斗越椒亲自放箭射楚庄王,第一箭击穿了的车辕和战鼓的底座,插在了指挥用的铜钲上;第二箭又穿过了车辕,贯穿了车盖的铜柄。

虽然这些都是个别优秀弓箭手的例子,但此时的护具显然已经不太够用了。一些战车上开始出现附加的青铜板,但说实话,就算加上这些东西,也挡不住那帮能穿战车的狠人。

再往后,弩也开始出现,而护甲依然还是靠皮甲。等到战国后期,已经出现了很怪的情况:两个大国的主力决战,越来越倾向于对峙。战争里充满了围绕堡垒的攻防,乃至双方静坐吃粮的比拼。秦赵、秦楚的战争,都有类似的案例。

等到之后,铁甲普及,情况才有所改变。这里的原因,可能也是攻防的极度失衡。由于远程武器杀伤效率太高,盲目进行大规模冲锋已经不太合适了,将领们开始寻求其他手段,比如工事营寨一类,来减少损失。可见,技术水平和武器性能,本身就会影响战争的形态了。

而铁甲出现的时候,面对的就是这种情况。

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硬质甲片韧性就会不太好,没法做的太大,否则就会变得过脆,影响正常使用;而要做大,硬度就不得不降低。两个特性,只能选一个。

这个时候,为了对抗威力过火的箭矢,甲片必须足够坚硬,否则就和之前的护甲材料一样,会被弓箭乱穿。所以,为了实战,中原的使用者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小块硬甲的思路。由于弓箭也在发展,铠甲不跟上也不行。从汉朝到唐宋,大家都在不断研究,把表面渗碳、热锻、冷锻等各种工艺,用在这一个个小小的甲片上。

当然,这也是没办法的。毕竟甲和箭的对抗几乎贯穿了整个文明史,是无法回避的。

中原势力互相交战,乃至和草原敌人打仗,一般都会先射箭,再格斗。这其中,格斗能力的门槛更高,一些军队腐化的表现,也是过于依赖远程武器,格斗能力下降了。

但这个界定标准的前提,是这一圈的军事水平一直超乎时代,所以能直接忽略基础条件。但在其他地方,就不见得了。像当年汉军远征西域的战斗里,就多次有“射败之”之类的记录,原因就是中亚势力兵弱不堪战,连第一轮的远程对射都过不去,就溃败了。说难听点,这种军队,就没有进入格斗环节的资格……

不过,正如已经提到的,欧洲和地中海世界,远程武器的强度,还没有中亚高呢。而且,这种差别,也是没法弥补的。

郭康对此很能肯定,这个时代的人显然做不到——他自己也做不到。因为这都不是短期内,甚至一两个朝代的差别,而是属于自古以来的差距。难道要让人家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补课么……

未来,也看不到地中海这一圈敌人,增强箭矢的可能性,倒是火枪估计会大规模普及。真正应该注意的,已经不是甲箭对抗,而是甲弹对抗了。

不过,火枪子弹的侵彻方式,和箭矢有不少区别。铅弹本身比较软,主要靠强大的动能制造杀伤,所以铠甲表层不用那么硬也可以。相反,韧性更好,结构更优秀的铠甲,才是优点最突出的。

这个时代的冶金技术也更加先进,所以更大的甲片,乃至在甲片外覆盖棉层的做法,也流行了起来。整块铁板做成的一体式的铁甲,在地中海世界,也就是个很合适的选择了。

所以,铠甲的款式,也不用拘泥于很久以前的经验。甲弹对抗,是个两边都在不断发展升级的过程,不同地区的技术有所差别,需要面对的情况也不太一样,最优选择也未必相同。从这个角度说,盔甲和子弹,也都只有“最合适的”,很难说哪个就是“最好的”。能够满足作战需求,实际表现符合对它的预期,就算是成功了。

(本章完)

最新小说: 阿拉德:我只想躺平啊 薄医生总是很会撩 人在斗罗,我把蓝银皇吃了 我真不是恶魔宰相 我游戏BOSS的身份被曝光了 随身空间:农门福妃富可敌国 我真的忘记你 人在奥特:我竟然成为了杰斯提斯 穿成反派赘婿的极品丈母娘 重生末世之双宠